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9世界近现代政治史教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34547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9世界近现代政治史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9世界近现代政治史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9世界近现代政治史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9世界近现代政治史教学案【二轮考点梳理】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和第二国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美苏“冷战”的影响;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5(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6(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甘地;凯末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二轮知识归纳】考点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A新人教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革命: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在经济上日益强大,而且在议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时,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认为“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他们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此后,英国成为共和国。但是,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政局动荡,查理二世乘机复辟。复辟期间,查理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竭力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非常不满。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议会权力的确立: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此后,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国王很早就有在宫中召集一些贵族、大臣和高级教士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这种会议因此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当时,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员在权利斗争中形成两派,获得多数席位的一派成为多数党,实际控制了政权。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正常间展开了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B人民版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进行了两次内战。1649年1月30日,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后,新贵族克伦威尔凭其掌握的军事实权,实行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是维护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革命成果的工具)。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在英国恢复了天主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1688年,应议会之邀,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率军队来到英国,并成为英国国王,复辟王朝统治结束。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就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实质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的妥协。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开辟了道路。限制王权的法案:“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需要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做到“六不”:不废法律;不得征税;不组军队;不干言论;不拘臣民;不停议会。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即嗣位法)(Act of Settlement),对王权做了进一步限制,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议会颁布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言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理解“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小密室的演变、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由国王指定的贵族担任枢密大臣。“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英文密室一词便逐渐指称内阁。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汉诺威王朝时期,乔治一世以外国人的身份入主英国,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成了惯例。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内阁要对议会负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到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英国上议院(即贵族院,由英王任命,权力较小)是第一院;下议院(即平民院,由选民选举,权力较大)是第二院;内阁(多数党组阁,后来权力最大)是第三院。议会的“黄金时代”(权力鼎盛时代)从“光荣革命”(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议会拥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除立法、财政大权外,还行使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这体现了夺取政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占大多数。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由内阁制定具体实行细则,这使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内阁还逐渐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如首相狄士累利擅自购买苏伊士运河股票)。伴随着政党组织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这种趋向是指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垄断资产阶级行政权力的膨胀)。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权利扩大):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在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等方面有很大缺陷(衰败地区“水上投票”/新兴工业城市无权派代表)。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参与国家政权。对于选民和被选举人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剥夺了工人群众甚至是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他们进行了不懈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方案规定:降低选举财产限制;调整议会代表名额。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这次改革使英国议会制度更加民主化,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C岳麓版英国的制度创新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进入17世纪,英国王权与议会发生尖锐的冲突。资产阶级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一部分乡绅)日益强大,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利。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标榜“君权神授”,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他们独断专行,经常停开议会。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威廉接受由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正式登基。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19世纪初,英国国王还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任首相和内阁大臣。但是,到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不再是候选人之间的个人竞争,而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二)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制A新人教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战斗,1781年,美国终于打败了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但是,年轻的国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当时,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而且,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1787年宪法的颁布: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第二年,这部宪法正式生效。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不足,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国会也是不同党派角逐的政治舞台。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1860年,成立不久的共和党开始执政。此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B人民版美国1787年宪法年轻美国的窘境(邦联体制的危机):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生效,邦联体制在美国确立。独立后的美国是一个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邦联体制面临严重危机,即贸易问题、债务问题和安全问题这三大问题。国际贸易,面对各国商品大量涌进美国市场,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国内贸易,各州的关税壁垒以及纸币的滥发,也使国内的商品流通极其不畅。长达八年的独立战争(17751783)使美国欠下了大量的债务,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上缴款项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英国、西班牙威胁边境安全,国内劳动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无权维持常备军的邦联政府对此束手无策。美国迫切需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1787年美国字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的权力(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和国会对立法有否决和反否决权;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议员由各州直接选举产生;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拥有最高司法权)。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还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含有违背民主、平等、自由原则的因素。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的“制约与平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它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总统制共和制政体,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成为欧洲近代反封建斗争的旗职。从“邦联”到“联邦”:1788年6月21日,联邦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1月,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第二任亚当斯,第三任杰斐逊)。1789年3月,美国选出了第一届国会。联邦制政府采取措施,集中了立法、司法、金融、税收、外交等方面的权力,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美国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的统治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联邦制政府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两党制的雏形: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就有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建国后不久,美国出现了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两大政党(联邦党代表正在成长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共和党代表西部小农和东部工人的利益)。联邦党在1816年解体;19世纪30年代,民主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自由党。19世纪50年代,民主党逐渐成为南部奴隶制种植园主的政党;于1854年成立的共和党(新党派)主张限制并最终消灭奴隶制度(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虽然两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在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C岳麓版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联邦宪法的制定: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结成松散的邦联,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结束。面对新形势下的问题,邦联政府显得软弱无力。邦联政府没有征税权,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既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又互设关卡,阻碍州际贸易;在外交事务上因不易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变革政治体制,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1787年59月,由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熟悉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核心人物是36岁的弗吉尼亚代表麦迪逊(17511836),他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代表们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并于1789年正式颁布。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是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全文包括序言和七条正文。其后又多次提出对宪法的修正案共计27条,因此今天的美国宪法还包括这些修正案在内。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但是,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分割。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众两院)、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它创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至今行之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州”取代邦联,成为基本的地方机构。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但是,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联邦成立以后,州权主义观念仍旧很活跃。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公开退出联邦,发动叛乱。内战一开始,林肯总统就提出了“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3条和第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并且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就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此后,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两党制: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任满后再次当选,连任一届。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有各自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美国的政治选举非常频繁: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这些选举都受两党操纵。(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法国共和制A新人教版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8世纪时,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以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他们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也日趋激烈。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在国民议会中,反对共和制的议员占多数。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B人民版民主政治的扩展(一)震荡中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局频繁变动,先后经历法兰西第一共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第二共和国(1948-1852年)、第二帝国(1852-1870年)、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和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巴黎公社失败后,外有德军入侵,内有人民武装和党派纷争。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国民议会中,保皇派占多数席位;保皇派分为三个派系,但都想复辟帝制。保皇派和共和派是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关于在法国实行何种政体的主张不同。1871年,保皇派梯也尔就任总统,他既想恢复帝制,又不敢贸然废除共和制,建立了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假共和)。保皇派不满他的软弱,共和派抨击他的保守,1873年梯也尔被迫辞职。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总统,直接着手恢复帝制,由于人民反对及内部分歧,复辟计划难以得逞。“一票共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新调整的国民议会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到1875年1月,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按照这部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极大的权力(任期七年,元首统帅,任命官员,缔约大赦,众院同意任命内阁,参院同意解散众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院间接选举产生,可否决从院法律,内阁对参院负责);这部宪法还确定了法国国歌、国庆日、政体和总统候选资格等(马赛曲;7月14日;“共和国形式”永不动摇;皇族成员不得当总统)。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的进步;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妥协性:如总统和参议院权力过大。C岳麓版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17、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法国君主制下原有的三级会议长期停开。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宣称“朕即国家”。法国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他们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在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法国于1789年爆发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革命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革命形势日益激化。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此后,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第一、第二共和国期间,政治斗争你死我活,政局难以稳定。1814年后的三个王朝都实行某种程度的代议制,但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导致一次次的革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0年,共和派在巴黎宣布废除第二帝国,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此开始。但是,在巴黎公社被镇压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建立共和还是实行帝制展开了激烈斗争。由于各派之间分歧太大,国民议会甚至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和表决。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1875年宪法的主要规定: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按照宪法,第三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法国实际上成为议会制共和国。1875年宪法实行后,共和派和人民群众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普遍接受共和思想,农民的皇权思想也逐渐消退。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第三共和国存在了70年,直到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继续实行共和制。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四)德意志帝国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A新人教版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但是,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B人民版民主政治的扩展(二)脆弱的德国民主: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不仅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也使容克贵族阶级占巨大优势,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在巴黎宣告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1871年4月,帝国宪法通过,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立国的基本原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22 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以及帝国政府和各邦的权限(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银行、税收、立法等权限,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体,规定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内外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作用很小(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但普鲁士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这部宪法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在帝国政府的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欧美确立: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的方式,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确立。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但资产阶级代议制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C岳麓版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自14世纪以来,德意志就陷入封建割据状态。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撼。德意志爱国人士发出要求统一的呼声。德意志一些邦国也推行了立宪改革。到19世纪中期,普鲁士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之一。普鲁士颁布宪法,设立国会,鼓励工商业发展,但依然保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从1864年到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4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规定: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有权提出法案并行使预算审查权;但帝国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考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新人教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也日益暴露。在资本家日益富裕的同时,工人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工人的政治权利非常有限。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为了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他们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们不仅要求改善生活待遇,还积极争取政治权利。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同时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共产党宣言还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它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人民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伟大的友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最大的弊端或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使贫富分化拉大)。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它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说明了无产阶级对科学革命理论的迫切需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欧文和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如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魏特林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理论来源。马、恩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工人运动的参与和指导。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意义):1848年2月,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也是国际工人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C岳麓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探寻公正的理想国: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工人没有享受到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等待他们的是饥饿、失业和死亡。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主张新社会实行实业制度,被公认为“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傅立叶和欧文都主张建立合作组织。圣西门、傅立叶指望国王或者富人来投资建设他们设计的社会组织,这些希望都落空了。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在耗尽全部资财后瓦解。但他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共产党宣言: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他们就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那一年,他们分别是30岁和28岁。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与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德国流亡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协商,把该组织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恩格斯为该组织撰写了宣言,即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初发表。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在促成财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加速对工人阶级的剥夺,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件。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不仅仅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且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但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第一国际、巴黎公社和第二国际A新人教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巴黎公社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爆发战争。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普军直逼巴黎城下,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围困巴黎的敌军,采取了屈膝投降政策,同德国草签了割地赔款的条约。与此同时,临时政府秘密调集军队,准备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国民自卫军。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城内蒙马特尔高地等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巴黎警钟长鸣,一场革命爆发了。国民自卫军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狼狈逃往巴黎郊外的凡尔赛。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但是,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未能发动广大农民。临时政府利用法兰西银行的财政支持,积极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动了疯狂进攻。5月下旬,敌人攻入巴黎城区。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B人民版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一国际):19世纪中期以来,工人运动的高涨以及走向国际联合的趋势加强(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国际工人运动再掀高潮,各国工人的联系加强。理解:世界市场已形成,资产阶级同甘苦,无产阶级共命运)。多国工人的国际会晤与工人斗争的国际配合经常化(1862年伦敦世界工业博览会期间,英法德三国工人商谈提出建立国际工人组织,这次会晤成为推动建立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直接因素;1863年波兰反对沙俄压迫的起义得到英法工人的声援,这场运动直接促成了1864年国际工人大会的召开)。马、恩及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同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1864年,伦敦圣马丁教堂,国际工人大会召开。大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选出了它的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总委员会);英国工联领导人奥哲尔和克里默分别当选主席和总书记;马克思被选入总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确定了正确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实际领导者,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第一国际通过外部斗争反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进行内部斗争反非马思潮和派别。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团体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法国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时偶然爆发革命。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地赔款,使民族矛盾激化;资产阶级窃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权,对外投降卖国,对内要解除工人开武装;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蒙马特尔高地。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巴黎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有关选举和年薪的规定,最能体现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正当巴黎无产阶级欢庆胜利之际,逃到凡尔赛的梯也尔军队开始反扑。1871年5月21日,在奸细的策应下,凡尔赛军队攻入巴黎市区,巴黎公社保卫战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开始了。1871年5月28日,巴黎全部被凡尔赛军队占领,巴黎公社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一场早产的、偶然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发展时期,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法国自己的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第二国际的斗争: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而举行的全国大罢工);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马、恩的指导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起来;马克思逝世,国际工人运动受到巨大损失,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开始泛滥。1889年7月14日,巴黎,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第二国际成立。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经济和政治斗争等问题;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节”的决议。第二国际组织比较松散(不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工人阶级政党是独立自主的)。第二国际内部,(右派)修正主义(代表是德国的伯恩斯坦)和(左派)马克思主义(代表如俄国的列宁、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的斗争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C岳麓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武装起来,保卫共和国首都。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巴黎市内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工人群众发动了起义,临时政府总理梯也尔逃往凡尔赛。很快,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权。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公社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公社还通过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法令,如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等。它们大多没有来得及实施,但是其原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心消灭巴黎公社,为此不惜血染巴黎。公社战士英勇抵抗,终究寡不敌众,5月28日,最后一座街垒失守。巴黎公社政权仅仅存在了60多天,但是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A新人教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俄国: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生活贫困。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貌似强大的沙皇俄国充分暴露出它的弱点。战争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随着战场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不仅下层群众想改变现状,就连资产阶级也想推翻沙皇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争取更大空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3月,一场革命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爆发在俄历二月,被称为“二月革命”。在这次革命中,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长期流亡国外的俄国革命领袖列宁,于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他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出击遭到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首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11月6日晚,起义开始。列宁来到起义司令部,亲自领导起义。到11月7日(即俄历十月二十五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伟大的开端: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这次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后来,苏维埃政权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立法权。这次大会后,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B人民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前夜的“火星”(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沙皇俄国落后性(沙皇俄国是实力较弱但军事封建性很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性(沙皇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四伏);无产阶级成熟性(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使革命具备主观条件);形势变化促进性(二月革命后俄国形势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帝国大厦的坍塌(二月革命及形势变化):沙俄专制统治使阶级矛盾激化;俄国参加一战,前线接连失利使国家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