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三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四课孔孟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32979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三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四课孔孟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三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四课孔孟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三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四课孔孟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三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四课孔孟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三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第四课孔孟 第三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学习他不畏权势、反传统的斗争精神。2. 学习本文引用名言、典故论证的方法(二)文章分析:1.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节:引出庄子这个话题。第二部分:第二节至第八节:作者引述秋水中的故事阐述庄子的思想,抒发对庄子精神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第九节至第十节:作者进一步通过庄子这部书解读庄子的内心世界,表达由衷的敬佩之情。(三)质疑解难:1. 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2. 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说的是中国哲学的主流,而庄子则“超凡绝俗”,他是只想出世,不想入世。那么庄子为什么不想入世,只想出世呢?庄子又是以什么方式表示自己与世道的对立呢?庄子所处的时代:是“诸侯们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荒唐”“罪恶”“污浊”“无赖”“无情”“无聊”“无所顾忌”“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等等用语说的都是“黑暗”。庄子的态度: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3. 阅读27节,思考: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说明他鄙弃的是富贵权势,追求的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4. 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第四课孔孟(一)教学目标:1. 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3.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二)文章分析:1. 本文的内容提要:明确: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二)质疑解难: 1. 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 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巳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4. 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5.“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地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光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1. 解释词语 汗颜 妩媚 风尘仆仆 芸芸众生 2.“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真的是“毫不相关”吗?为什么?_3.“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精神。”这里的“清洁精神”就是指什么?_4.“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_ 二. 阅读下文,完成5-8题。关于人文精神贯穿于人类社会文明中的精神发展,千姿百态,源远流长。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归根结蒂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历史的产物。人文精神,也是它们自身形成时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每个社会时代都有其相应的人文精神。同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也会因具体历史时期和条件的不同,显出其差别性和具体的特点。 然而,在肯定人文精神源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而联系到整个精神文化的层面,才能进一步把握和理解。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变革与发展中,必然会孕育出体现崇高价值追求、激励人们前进、支撑文化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宝贵精神。由是,我们可以大致对人文精神做出这样的认定:所谓人文精神,即是(甲)的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这里的科学是狭义的,是就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而言的。科学精神是迷信思想和神学观念的克星,是人类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显然,由人类优秀文化孕育的人文精神;是包含了科学精神在内的。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短文中,曾把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对人类历史意义的重要思想,同他的两个伟大发现相提并论。应当看到,伴随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诸如环境、生态、伦理等问题,固然凸显了强化人文精神课题的重要,但并没有因之使科学精神的光芒有所黯淡。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在于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的社会运用,在于把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 5. 文中第1段所提到的“社会的产物”,实际指的是社会“”的产物;文中第2段所提到的“整个精神文化的层面”同本段提到的“”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 6. 结合1、2段,在第3段(甲)处填写对人文精神的认定内容。所谓人文精神,即是的精神。(不超过30字)7. 在第4段中,作者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是为了强调。(不超过20字)在第4段中,“凸显了强化人文精神课题的重要”的意思是:。(不超过30字)8. 对这篇短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每个社会时代都会有与其相应的,完全相同的人文精神。 B.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由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凝聚而产生宝贵的人文精神。 C.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相互包容的,因此二者是一致的。 D. 文中第4段“他的两个伟大发现”指的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E. 本文的主旨是强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很好的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9. 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B. 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C. “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D. “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10. 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B.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C. 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D.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11. 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B. 文学自身含有史哲因素,产生了老子。C. 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D. 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12. 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B. 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C. 庄子和屈原出现有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D. 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参考答案/一. 1. 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 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比喻旅途劳累。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2. 并不是“毫无关系”。庄子是借乌龟愿意在泥水中自由自在活着这点拒绝权势媒聘,表达自己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的心愿。3. 不屈从权势的精神和洁身自好的品质。4. 这是对庄子精神品质的高度评价: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独树一帜,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权势合作,表现出孤傲而纯洁的品质,这种品质正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十分可贵的品质。二. 5. 解析: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变革与发展。 6. 解析: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由各民族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精神)。7. 解析: 人文精神是包含了科学精神在内的; 强调了要注意解决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联的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 8. 解析: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正确选项为AC两项。参见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同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也会因具体历史时期和条件的不同,显出其差别性和具体的特点。”由此可知,A项中“完全相同的人文精神”理解有误。从最后一段的叙述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是包含了科学精神在内的,而不是C项中所说的“相互包容”。 三. 9. D(A将两概念的内涵弄反了。B将“互涵”与“互动”的内涵弄反了。C“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借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均不符合文意) 10. C(只能说庄子的哲学著作有诗意,屈原的诗歌作品有哲理) 11. B(老子一书不是文学著作) 12. D(ABC三项都有不妥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