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 古代叙事散文复习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32697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古代叙事散文复习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古代叙事散文复习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古代叙事散文复习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古代叙事散文复习学案一 高考目标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单元复习本单元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关于此单元,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和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穆公,使秦国撤兵的事。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军,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说辞,有条有理,分析利害关系透彻精辟,历代评论家十分赞赏。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评论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战国策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叙事中有着很强烈的抒情笔触。易水送别一段,慷慨悲凉,动人心魄,真是情感迸发的文字。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为“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也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许多评者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个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描写的,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提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曾评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基础知识梳理】jb1000jb1000jb1000jb1000jb1000jb1000教学教学教学教学教学教学教学jb1000一、 字音1.烛之武退秦师氾fn南 佚y之狐 缒zhu 共gng 阙qu 杞q子 逢png孙 不知zh2.荆轲刺秦王樊於w 揕zhn 拊f心 盛chng 淬cu之 濡r缕 忤视w 变徵zh 瞋chn目 遗wi 创chung 卒c起 陛b下3.鸿门宴飨xing 美姬j 鲰生zu 当dng 要yo 卮zh酒 戮l力 郤x 樊哙kua 玉玦ju 二、字形1.烛之武退秦师敝b 敝帚自珍 蔽b 遮蔽 弊b 弊端瑕xi 瑕瑜互见 暇xi 自顾不暇 遐xi 遐思 2.荆轲刺秦王戮l 屠戮 戳chu 戳穿瞋chn 瞋目 嗔chn 嗔怪袒tn 袒护 坦tn 坦诚忤w 忤逆 怃w 怃然 仵w 仵作偈j 偈子 揭ji 揭开 拜y 拜谒淬cu 淬火 猝c 仓猝 粹cu 纯粹3.鸿门宴飨xing 飨客 飧sn 食飧玦ju 玉玦 袂mi 联袂 抉ju 抉择卮zh 漏卮 厄 厄运瞋chn 瞋视 嗔chn 嗔怪 滇din 滇池三、 通假字四、 古今异义五、 一词多义六、 词类活用1名次作状语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夜缒而出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秦兵旦暮渡易水 箕踞以骂曰头发上指 持剑盾步走 常以身翼蔽沛公2名词作动词规律: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与郑人盟 函梁君臣之首 皆白衣冠以送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籍吏民,封府库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3形容词作动词规律:形容词+动词, 动词(介)+形容词因人之力而敝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其人居远未来刑人如恐不胜(用尽酷刑)素善留侯张良 4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 供其乏困 此其志不在小 沛公今事有急 5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 6使动用法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 拔剑撞而破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7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 太子迟之群臣怪之8.被动用法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七、 名句名篇1、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2、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鸿门宴 司马迁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精题精练】(xx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注】上:皇上指朱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语诸侯曰 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D噫!我固无姜 祸患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贼众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答案:5、B委 放置,丢弃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6、B利为彼有,为,二解。其一,介词,表被动。其二,判断动词,不译。宜为报仇 为+动词,判介词,省小宾。译:给,替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C表被动,为所结构D方位地点7、D排除法。1句,地势之要,2句,喻证地势之要,皆与形势分析无关。8、C敌方间谍,错。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9、(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1. 2. (xx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答案】A【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解析】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思路点拨】考生要通读文言材料,古人说,“通则懂”,所以读通原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便可根据语境,结合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之以排除法,对实词词义加以推断,一般可以正确作答。今乃用之,可乎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精思傅会,十年乃成A.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C.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D.【答案】 D【考点】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析】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思路点拨】虚词的判断主要靠积累的虚词知识以及平时形成的语感。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前后的语境,判断词的词性,再推断意义。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事君吾二心。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A. B. C. D. 【答案】A【考点】筛选信息要点【解析】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思路点拨】深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含义,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所提示的信息,和选项加以对照,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做出答案了。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答案】C【考点】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思路点拨】考生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文言文涉及到语言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考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解析】(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自然就翻译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3 (xx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B.会天疾风 会:适逢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答案】D【解析】过:错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B 侍公而食信而见疑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解析】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遂罢兵而去 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故人来,方与之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曾子欲捕彘杀之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A. B. C. D. 【答案】B【解析】并非直接体现诚信。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答案】D【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四、(12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2)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3)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4.(xx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子产为政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注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乡校:乡间公共场所。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封劣:田界。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舆人:众人。褚:储藏。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B.郑伯如晋 如:到去。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答案】选C【解析】C项意思是“钱财”。10.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B.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答案】选B【解析】B项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动担忧”。(A成为病态,动词;C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人之爱人,求利之也德,国家之基也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夫令名,德之舆也A. B. C. D. 【答案】选C【解析】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B;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写子产从谏如流;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答案】选A【解析】A项“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3分)【答案】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采分点】“忠善”、“报”,各1分,大意1分(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4分)【答案】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采分点】“不吾叛”倒装,“焉”、“治”各1分,大意1分(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3分)【答案】子产死了,谁来继位?【采分点】“而”、“嗣”,大意各1分。5.(xx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沈:弄脏。狃:因袭。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答案】D【解析】录:抄录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答案】D 【解析】A、“而”: 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3分)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于是渐不信孤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答案】B【解析】“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的是王生的认识,而非郭生的谦虚。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答案】C【解析】“狐狸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有误,应为“于是渐不信狐”。9断句和翻译。(9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断句:(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译文】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副词;只是、仅仅;异:以之为异,感到奇怪;白:告诉。)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译文】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饭菜,供给狐狸吃喝。(以是:因此;德:感激、感恩;恒:常常;啖饮:吃。)参考译文: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6.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计未定(主意)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B 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C 宁许以负秦曲(辜负)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肉袒负荆(背负)D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幸好,幸而) 大王亦幸赦臣 (侥幸)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沛公居山东时8、9、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形式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相同的一项是A常以身翼蔽沛公 B沛公已去,间至军 C沛公军霸上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C 军 名作动 驻军 兄:名词做状语 象对待兄长一样 A、翼:像翅膀一样 B、间:从小路 D、夜:在夜晚 A、B、D都是名词做状语11、下列句子属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此天子气也 B毋从俱死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军战河北答案:D A、判断句 B、省略句 C、被动句12、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顷之,烟焰张天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臣请入,与之同命(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9)怅恨久之 (10)闻大王有意督过之A(1)(9)(2)(10)(3)(5)(4)(6)(7)(8)B.(1)(3)(2)(4)(5)(7)(10)(6)(8)(9)C(1)(9)(2) (3)(5)(4)(6)(10)(7)(8) D.(1)(3)(2)(10)(5)(8)(4)(6)(7)(9)13、(1)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知; ,不武。(2)风萧萧兮易水寒, 。(3)吾入关, ,籍吏民,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 。(4)杀人如不能举, 。(5)臣死且不避, 。(6) , ,何辞为?(7) ,大礼不辞小让。(8)防民之口, 。答案:(1)不仁 失其所与以乱易整;(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秋毫不敢有所近封府库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刑人如恐不胜;(5)卮酒安足辞;(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7)大行不顾细谨;(8)甚于防川。1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今义: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 今义: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古义: 今义: 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 今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答案:(1)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多为结婚的事;(3)古义:发表言论今义: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4)古义:宽容今义:冒充、假托;(5)古义:出使的人今人: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袋等物品;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越国以鄙远( )因人之力而敝之( )吾其还也( )皆白衣冠以送之( )顾计不知所出耳(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项伯杀人,臣活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籍吏民,封府库(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答案: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敝:损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表商量语气,还是。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顾:副词,表转折,不过。穷困:处境艰难。活:使动用法,使活命。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籍:名词作动词,登记造册。间:名词作状语,抄小道。【单元强化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南(fn) 逢孙(fng) 夜缒而出(zhu)若不阙秦(qu)B.瞋目(zhn) 忤视(w) 皆为戮没(l) 切齿拊心(f)C.鲰生(zu) 彘肩(zh) 目眦尽裂(c) 按剑而跽(j)D.师箴(zhn) 瞍赋(su)川壅而溃(yng) 并行不悖(bi)答案:D (A 逢png;B 瞋,chn);C 眦z)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