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政治 第四章 产业和劳动者.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29861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政治 第四章 产业和劳动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一政治 第四章 产业和劳动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一政治 第四章 产业和劳动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政治 第四章 产业和劳动者【核心思想透视】本书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知识。第四课侧重于生产领域,介绍国民经济的部门分类、部门结构以及作为市场主体的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社会里,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普遍的经济联系为前提的。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通过生产要素在部门和企业之间不断流动实现的。今天的中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和部门分类有初步的了解。因此,在分析了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之后,第四课介绍整个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和部门分类三大产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劳动者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者就业的途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知识。本课通过上述知识的介绍,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自己是未来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都应当自觉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懂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应自觉依照职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知识内在联系】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1)联系:统计时间都是通常为一年。统计的内容都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二者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动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民经济的横向比较。(2)区别:含义不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计算方法、计算范围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国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全部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它不包括外国公民在该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为计算范围,只要在本国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全部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它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2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三大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工业、商业等其他部门,农业是二、三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没有工业就不会有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切生产、流通、劳动服务部门都必须依赖工业提供的设备,工业现代化程度及发展规模,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3)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提高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可以吸收一、二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对一、二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发展的几个关系(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其基本要求是把千家万户的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2)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因此,这就必须正确处理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不能等同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两“主导”有区别(1)范围不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从所有制性质的划分角度而言的,是指国有经济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从行业划分角度而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与进步,同工业发展与进步密不可分,它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具体表现不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具体地说,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的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5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1)区别:含义不同。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2)联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能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6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2)但是,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使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都遵循职业道德。7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1)区别:含义不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救济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社会优抚是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所进行的优待抚恤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保障。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保障。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方式。实施的对象不同。(根据各自定义归纳)(2)联系都是政府行为,都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重点难点剖析】(一)重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因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改变。“三农问题”历来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近几年都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理论剖析(1)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来看农业的基础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农业为我国12亿多人口提供食物和其他消费品。尤其是中国农业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我们应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农业的首位。(2)从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看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目前,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加之我国农业生产又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3)从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看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着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4)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面临的挑战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农产品市场形势将非常严峻。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2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原因分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科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农业必须走农科教结合的道路。我国农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理论剖析(1)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首先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经营是造成我国农业被动和农业落后的重要根源。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在我国占35%左右,而发达国家在60%以上。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需要建立在增入的基础上。只有加大农业投入,才能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成为现实。(4)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原因分析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工业的存在与发展,没有工业为其他部门提供的机器设备,就不会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而工业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规模,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理论剖析(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上,而劳动工具主要是由工业部门制造的。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2)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源泉;也是加强国防的主要条件。(3)必须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犹如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厦。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4)我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实现工业化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4在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原因分析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出来。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论剖析(1)在今天,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2)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目前,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属于人力畜力耕作的传统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状态,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所能供养的人口很少。工业上也有许多部门、行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取得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的水平很低。这样必然使大量的社会劳动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造成我国第三产业落后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倾向,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商业、金融、交通、邮电和各项服务事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3)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非常必要的。讲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强调还没有形成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即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拖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而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4)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第一、二产业生产的发展,推动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第二,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第三,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原因分析伴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21世纪的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理论剖析(1)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作为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并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国家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 (2)在我国,由于教育和培训条件的不充分,导致我国劳动者素质较低,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尽管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但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却供不应求。改革以来,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的网络,为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了一定条件,但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已集中反映到生产工人的技能水平上,而我国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了很多劳动者由于本人能力和素质差,而不能从事相应职业,从而最终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因此,我们每一个劳动者都应意识到在我国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与技术素质,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必要的知识储备,迎接21世纪对劳动者技术素质的挑战。6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原因分析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遵守职业道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理论剖析(1)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有相当的广泛性。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在从事一定的职业,所以都要遵守与本行业和本岗位的社会地位、功能、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正因为从业人员的范围广、层次多,所以职业道德在整个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是指要求人们树立职业责任感。敬业就是忠于职守,它是弘扬职业道德的前提和核心。只有敬业才能爱岗,才能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是各行各业都应做到的基本要求。因为每一种职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都掌握着一定的社会权利,都有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需要强调诚实守信。只有做到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岗位的社会功能。服务群众,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灵魂,应当成为每一个从业者的座右铭。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也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奉献精神。(3)遵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提倡遵守职业道德,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会对所从事的本职工作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遵守职业道德,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发展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与此同时,应看到市场调节的负面影响,也必然会反映到职业道德上来,形成一些不良现象。这些问题势必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二)难点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原因分析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否统一,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这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对立统一”是一个哲学命题,高一学生还未接触这一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理论的阐述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这一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理论剖析(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把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使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统一。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具体体现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人翁的权利与义务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但作为劳动者,其基本的权利是劳动权利,其最基本义务应该是劳动义务。(2)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比较加以把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劳动者只能是被雇佣的对象,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所处的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不可能有真正的权利。因此,也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存在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在劳动者是主人翁这一关键点上得到了统一,作为主人翁,劳动者享有权利,同时也应该承担应履行的义务。(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并得到法律保障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必将为劳动者权利的实现与义务的履行提供制度的、法律的、物质的保障。2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动者自主择业是统一的,有利于人才流动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打破了固定工用人制度,实行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统一的劳动合同制度和自主择业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用工制度的影响,加之不了解劳动合同制度和自主择业制度,致使一些人在认识上以为订立劳动合同妨碍了自主择业,不利于人才流动。基于上述错误认识,所以本问题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难点。理论剖析(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因此,在订立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自主地选择对方的权利,经过双向选择,二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这与劳动者自主择业是统一的。(2)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不仅不会妨碍人才的流动,而且会促成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合同制度这一新的用工制度的建立,恰恰解决了过去“固定工”制度的弊端(一次分配定终身,职工基本没有流动)。一旦对方违反劳动合同规定,可以依法据理力争,按照职业协议规定将自己的权利找回来。职工自主选择职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自身条件选择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3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职工下岗问题原因分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下岗问题、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很突出的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得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生活上遇到了重重困难,这些学生都会有所接触,甚至会有些这样那样的看法,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成为本课的难点。理论剖析职工下岗问题、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我国当前部分职工下岗现象的发生,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一,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必然出现竞争,形成优胜劣汰;必然造成劳动者的合理流动和一部分劳动者因不能适应竞争环境而下岗待业。第二,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隐性失业明朗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就业制度、就业模式上,对劳动力统统实行由国家主要是国有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国有企业选择的低工资、多就业的思路,使失业呈隐性化。伴随着改革,以及减员增效,使这一隐性失业明朗化。第三,由于改革中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需要调整,一些职工必然要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第四,多年来由于搞了许多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少国有企业招了很多职工,而产品却没有市场,经营难以为继。有些国有企业由于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结果把企业搞垮了,造成停工停产,职工不得不下岗待业。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且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解决这一问题,开拓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之路。比如,我们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及加强农业深层次开发,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领域。【典型例题分析】一、选择题1(xx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单选)“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主要是因为( )A.农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B.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薄弱C.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析】 此题考查“农业地位”。题干问的是农村、农民、农业问题重要性的原因,因此必须从地位上找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并不是说农业的地位,而是就农业在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和农业的性质来说的,故A项不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地位上突出了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故选D项。B、C与题干不存在因果联系。【答案】 D2(xx年上海高考)(单选)中共中央、国务院在xx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我国( )A.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B.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C.国民经济的基础 D.出口创汇的主力军【解析】 该题考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意不能与国有经济的地位相混淆。如果不扣住“重要地位”,就可能选与题干无关的项,如果把农业的地位与国有经济的地位相混淆,也会选错。该题是识记类判断型单项选择题。【答案】 C3(xx年北京、安徽高考)(单选)xx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4900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大丰收后,我国政府仍然强调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因为( )A.农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C.农业是附加值最大的部门 D.农业是提供国家税收的部门【解析】 此题考查农业的基础地位。该题与上题相比迷惑性更大,迷惑点是“粮食大丰收”。始终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的,故选B项。A、C两项错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部门是第三产业。农业是能够为国家提供税收的部门,但不是主要的部门,这也不是我国重视农业的最主要原因,故不选D项。【答案】 B4(xx年广东高考)(不定项选择题)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我国农村的这种经营方式( )A.承认并充分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B.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C.既适应传统农业,又适应现代农业D.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解析】 此题考查对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解。它使农民有了土地承包权、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保障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故选A。由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所以能按农业生产的特点安排生产,故选B。有统有分,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有广泛的适应性,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故选C。它克服了“一大二公”的弊端,是农村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故选D。【答案】 ABCD5(1997年上海高考)(单选)所谓“第三产业”就是( )A.利用生物资源取得物质产品的行业B.对自然资源进行采掘、加工和再加工以取得物质产品的行业C.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D.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行业【解析】 本题考查对第三产业概念的理解。第三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是“服务”,故选C。A是对农业的理解,B是对工业的理解。第三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故D项错误。本题是识记型选择题,着重对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考查,应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答案】 C6(xx年全国高考)(单选)地处高海拔山区的某贫穷山村,为了脱贫致富先后创办多家企业均告失败。村领导总结教训,结合本村的优势,决定种植既有市场需要又适于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经济作物,结果取得成效。几年来村民收入逐步提高,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这个事例表明,要发展农村的经济必须( )A.适应市场需要,发挥比较优势 B.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C.加大投入,改善交通通讯条件 D.坚持无工不富的指导思想【解析】 此题以农业为切入点来考查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事例具体,“表明”要求从某贫穷山村脱贫的具体方法上升到发展农村经济的一般方法。作为题肢必须符合题干,C、D不符合题意。【答案】 A7(xx年上海高考)(不定项选择题)江泽民说,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如果农业长期得不到应有发展,工业早晚也要掉下来,最后不得不进行大调整。这说明( )A.农业起着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B.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国家安危C.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作用D.任何时间,都应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和粮食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危。个别学生把农业的作用同工业的作用相混淆,错选A。把重视农业理解为先发展农业后发展工业,把农业和工业对立起来,割裂了农业和工业的密切联系,错选D。本题是运用类引文型不定项选择题。该类型除了与事例型题有共同点外,不同点是题干的内容引用某人、某文件、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答案】 BC8(xx年全国春季高考)(单选)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农业应坚持走( )A.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 B.参与国际分工的外向道路C.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D.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解析】 此题考查我国农业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A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B、C、D是我国农业迎接新的挑战措施之一,但不是根本措施,作为单选,要选最佳项,故选A。【答案】 A9(xx年全国高考)(单选)某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开发出优质、高效、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使这些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这个事例说明( )A.传统产业能够改造成高新技术产业 B.高新技术产业将完全取代传统产业C.技术进步是产业创新的动力 D.技术进步是市场开发的结果【解析】 本题考查技术进步对产业创新的作用。这个事例生动说明技术进步是产业创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作为单选,本题的规定性是考查技术进步的作用,故不选A。传统产业不可能被高新技术产业完全取代,故不选B。这里不涉及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关系,故不选D。【答案】 C二、非选择题10(1996年高考简答题)我国农民把农村经济的发展生动地概括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根据所学的经济常识,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解析】 该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经济常识中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年来中央多次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关心农业,反复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发展乡镇企业的重大意义等问题。紧密结合这一实际问题而设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正确审阅该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明确“无农不稳”的“农”是指第一产业的农业,即广义的“大农业”,这句话在于强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其二是“无工不富”的“工”不是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而是指乡镇企业,广大农民正是主要依靠它才逐步走向富裕,它是“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三,农业与乡镇企业的关系是稳与富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个“联系”试题虽未直接要求作答,但一般说,在谈及对两个相互联系事物的认识时,二者关系是必须回答的,这是考生应引起关注的答题思路。【答案】 (1)“无农不稳”主要是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发展,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无工不富”主要是指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而农业的稳定发展,又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11(xx年全国高考)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解析】 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粮食生产,是传统的粗放型的方法。搞现代农业,主要应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即通过集约型的方法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属理解类正误混杂型辨析题。正误混杂有多种情况,此题是对错交织的形式。回答这类题目,就需要辩证思维,找出题目中包含的合理的地方和不正确的地方,不可全盘肯定和全部否定。【答案】 (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粮食产量就失去了保证。(2)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大物资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3)从全局观点看,部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2(xx年北京、安徽高考)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民率先实行包干到户,揭开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84年中央决定,农村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xx年再次决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材料二 20年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如图:(1)中央为什么要两次延长土地承包期?(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什么经济现象?(3)上述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谈谈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解析】 要抓住我国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要揭示我国农村基本政策的实行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怎样发展农村经济,可从政策、科技、产业结构、投入等方面谈认识。该题从形式上看是材料和图表组合型论述题,从答题要求看是限制型和扩展型相结合,以限制型为主的运用类论述题。【答案】 (1)中央两次延长土地承包期,目的是要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要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农村的稳定,乃至全国的稳定。(2)说明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3)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决不能动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注:考生如果答出坚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等,可酌情加23分。13(xx年全国高考)表1 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年份(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19969.03.951.019974.63.450.0xx4.35.847.9xx3.89.247.0xx2.16.447.0表2 农产品的供求和加工状况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农产品加工供给需求国家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比重(%)每1亿元农产品加工处理后可增加附加值以口感较差的早籼稻为主口感较好的优质水稻增加发达国家80约24倍初级农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减少,加工农产品增加中国200.38倍(1)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1和表2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3)根据表1和表2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及其途径。【解析】 本题属于图表式经济常识题,要求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比较、解释经济现象,认识本质并综合评价有关理论和问题。三项设问环环相扣,指向明确,富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对于第一问,通过读表,概括经济现象,对表格既要横比,又要纵比。第二问揭示两种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表2和表1之间存在的是三因一果的联系。第三问结合表1和表2。要点应完善,表达要准确,政治术语要规范。【答案】 (1)表1反映:1996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逐年下降,且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也逐年下降。表2反映:水稻品种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量占全部农产品比重偏低,农产品加工后可以增加附加值,但我国还比较低。 (2)水稻品种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低,这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3)根据表1和表2,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农民收入途径: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水稻(粮食)的品种结构,生产优质粮食;根据市场需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14(xx年上海高考)近十年来,上海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读下图回答:(1)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重要标志之一。A.生产关系优越性 B.生产力发展水平C.生产技术水平 D.生产资料丰富程度(2)你认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解析】 此题属于图表题的一种。图表题是高考综合科常见的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综合考查学生素质。答此类题首先要全面仔细地阅读分析所给文字和图表,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并结合有关基础知识作答。【答案】 (1)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B(2)第一,促进市场发展,扩大社会分工;第二,开辟新的就业门路;第三,有利于上海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第四,对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极大作用。15(xx年全国高考文综)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 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材料二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2)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分值相同,多答不加分):材料一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上述变化的?材料二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解析】 本题是从产业结构角度命题的。产业结构是指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本题是坐标图题。读材料时,把握住题目,明确图表的指向性,然后从坐标的横轴(年份)、纵轴(百分比)两个方面分析变化情况。【答案】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展,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造,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促进了世界形成一个整体。(2)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体力劳动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就业人数急剧减少,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其中科技和管理等人员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6(xx年全国文综)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3)读图1,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的特征。图1 xx年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示意图 (4)读图2,说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图2 xx年我国农产值构成示意图(5)xx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农业方面的内容。本题设置了五问,时间跨度大,从1840年到xx年,都是围绕土地问题展开。这五问从内容上看环环相扣。解答时要先把握题目设置的背景材料,然后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转化成答案。【答案】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等亦可)。(2)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3)耕地比重较小,森林比重较小,草地比重较大。(4)农业产值比重偏高。牧业、林业、渔业产值比重偏低。(5)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国可耕地少、人口多。要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一靠改革,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