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24400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7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7 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习探究区,反馈训练区,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课标要求,学习探究区,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三冗”问题 (1)原因:加强 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 、 、 的“三冗”问题。 (2)表现 冗官:北宋增设大量 ,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结果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形成“冗官”的局面。 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冗费: 、 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 和 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答案,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农民起义,养兵,养官,西夏,冗官,冗兵,冗费,辽,2.“积贫积弱”局面 (1)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 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权调动军队,导致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 局面。 3.庆历新政:1043年,大臣 等人提出了以 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但是新政遭到官僚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宣告夭折。 4.个人因素: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答案,积贫,积弱,范仲淹,整顿吏治,材料一 宋太祖建国之初,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995997)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10411048)激增到126万之多。 思考 材料中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少数民族的南侵,北宋实行“养兵”政策,不断扩充军队数量。给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兵”“冗费”的问题。,答案,深化探究,材料二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思考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答案,材料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也折射出王安石的性格、品质。,思考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的哪些个人品质和经历有助于变法的推行?,答案 (1)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担任地方官期间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的积累。 (3)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有“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答案,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重点精讲,“三不足”:“天变不足畏”指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人言不足恤”指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祖宗之法不足守”指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了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概念阐释,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庆历新政以后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核心点拨,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理财之法 (1)方针:“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 为先”。 (2)措施 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根据每家每户的 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农事,答案,贫富,募役法(免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 ”,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其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等。 (3)成效: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 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免役钱,市易法,政府收入,答案,2.强兵之法 (1)措施 针对冗兵问题,实行“ ”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同时归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为改变宋军战斗力弱的局面,推行了保甲法、 、将兵法等强兵措施。 (2)成效:王安石的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省兵,保马法,答案,3.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 的考试。 (2)批评“ ”制度,要求对官员子弟同样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经义策论,恩荫,答案,深化探究,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思考 据材料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答案 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答案,材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思考 材料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答案 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户不满。 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户感觉便利。,答案,材料三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在于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有感王安石变法,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措施有哪些?试从阶级局限性角度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不合实际”。,答案 市易法、均输法。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答案,材料四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思考 材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答案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思考这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重点精讲,重点精讲,王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 (1)士:改革科举制度。 (2)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3)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4)商:市易法、均输法。,重点精讲,王安石将青苗、募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为“富国”之法的原因是什么? 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的实施,使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所以将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重点精讲,对王安石理财措施的认识: (1)王安石理财措施的首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被称为“富国之法”。 (2)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来挽救统治危机,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和评价,1.成效 (1)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在军事方面的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 有了一定的提高。 2.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 ,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战斗力,抑制兼并,答案,(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便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变质 (1)1085年,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后,立即起用 等反对新法者,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 (2)宋徽宗时期,宰相 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司马光,蔡京,答案,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深化探究,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 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答案,(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答案 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整顿军队,使宋军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改变北宋贫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答案,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来挽救统治危机,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思维升华,重点精讲,对王安石变法应充分肯定其变法的进步意义,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重点精讲,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这是其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宋神宗去世后,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3)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返回,1.从下列北宋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反馈训练区,1,2,3,4,5,6,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因素之一,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提炼材料直接体现的信息。上表中只能反映出北宋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答案 A,解析答案,1,2,3,4,5,6,1,2,3,4,5,6,2.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法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 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市易法 A. B. C. D.,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含义,即不增加农民的赋税而使政府收入增加。,C,解析答案,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梭伦改革,1,2,3,4,5,6,3.按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全部作废,按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事。”分析说明在这次变法后,改革内容被全部废除,符合这一特点的是王安石变法,其余改革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C,解析答案,1,2,3,4,5,6,4.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解析 王安石改更戍法为将兵法,达到了“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C,解析答案,1,2,3,4,5,6,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C项最接近客观事实。例如王安石变法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其它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C。,C,解析答案,1,2,3,4,5,6,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1,2,3,4,5,6,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答案 冗兵、冗官、冗费。,答案,(2)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答案 改变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答出三条即可)改变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答出三条即可),(3)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是用。,返回,1,2,3,4,5,6,(4)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答案 态度:否定(或认为王安石变法危害甚重)。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