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23264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优化总结,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单元主要讲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教训。主要包括两条线索: 线索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激化了社会矛盾。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局势的作用,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苏联的持久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线索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但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针对训练 1“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 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改革开放 解析:“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是指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生产力,以便于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最先使之成为现实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所以选B。,B,2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 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 A苏联改革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苏联改革没有立足本国国情,改革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D苏联改革对农业重视不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故D项不符合题意。A、C两项是改革失败的因素,但不是根源。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B,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 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 2列宁的主张: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设想由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6毛泽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 主义革命,由新 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 过分追求经 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邓小平的看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 革和 革命的本质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对点训练 1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 解析:加入集体农庄和加入农业合作社,都是将农民的个体经营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D,二、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场),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非农产业、 乡镇企业、现代 农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对点训练 2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D,解析:20世纪20年代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情况下而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它们都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程度型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 程度型选择题也叫最佳选择题,其结构是 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并列关系、包 含关系),其备选项的内容一般都与正确题干材料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度。其显著特点是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 的要求,如“最”“根本”“主要”“全面”“决定性”“直 接”“本质”等。 【基本过程】 此类题型解答的关键是区分选择肢与题干 关联程度的大小,关联程度最高的就是选择项。基本步骤 如下:,(1)提炼题干。将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和答题要求,综合提炼成一句关键的答题语言。并以此作为判断各选择项“有效 度”的大小。 (2)初步排除。初步分析选项后,从知识角度初步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深度排除。对剩余的选项进一步分析,从理论角度、知识角度等多个角度分析与题干核心句关联度的大小,并选出关联度最大的一项,即为答案项。 (4)确定答案。将确定好的答案验证无误后,规范的涂在答案卡上或者是填写在合适的位置。,【以例释法】 (2014高考安徽卷)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 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B,题法对接,针对训练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 害区”。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 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这主要表 明( )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 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解析:依据材料中“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以及“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的信息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大量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2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 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 律。”这主要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 B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C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B,解析:从材料中信息“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 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张改变斯大林模式,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选B。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材料也未反映出来;D项错误,材料中认为发展市场经济从决策上看是正确的。,1(2015高考广东卷)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解答本题的 关键是紧 扣时间“1920年”进行 分析。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 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 交售给国家,故 C项正确。A、B两 项发生 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故排除。农业集体化运 动发生在1929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C,2(2015高考天津卷)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结合时代特 征理解 材料。结合 列 宁、邓小平治理国家时实行的发展经济的政策,可知苏 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都是开放的政策,故选A。苏美、中美曾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故排除B项。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实行改 革开放,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排除C项。美国政府并没 有阻挠美国公民个人的商业行为,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3(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 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奉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4(2015高考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 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 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 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B,解析: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 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 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