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22918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 教版必修 5 古代抒情散文 【单元解读】 一高考目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 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 )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王勃、李密都是抒情高手,这几篇课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抒情名篇。庄子的逍遥游却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抒情散文,之所以选入此篇,主要是 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此篇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作为 “必修”教科书必须加以体现,而在本套教科书中,别的单元更不便于入选;二是此文也确 有一定的抒情因素,作者用丰富的形象和诗性的语言,阐发其哲学道理,所以,本文可看作 是一篇哲理性抒情散文。这四篇课文都曾多次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属于传统经典篇目,有 助于学生了解四位作者的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品,抒写其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和田园生活的怡 然自在,表达其远离恶浊官场、投身大自然怀抱的人生感悟。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与作者 千古流传的田园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该文被后人推崇备至,欧阳修曾说:“晋无文 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作为抒情名文,入选本单元,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滕王阁序是王勃晚年的作品,也是历代传诵的名篇。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 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三王”中,王仲舒的“记”与王绪的 “赋”均已失传,只有王勃此序独存。原因就在于, 滕王阁序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真情实 感,非无病呻吟或嘲风弄月之作可比;在艺术形式上,虽然此序也是骈文,但它打破了六朝 骈文的陈旧格局和陈陈相因的文风,大胆创新,而且早经大浪淘沙,历史作出了公正的选择。 逍遥游是“辞趣华深”的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更是先秦散文园地中的一株奇 葩。前人称庄子散文“纵横跌宕,奇气逼人” ,是说他的散文雄伟恣肆,大起大落,无所羁 绊,同时又构思奇特,不落俗套。 逍遥游旨在说明,人应当脱离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 的自由。从思想内容来说,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这篇文章却写得挥洒自如、想像丰富,足 以称为我国散文史上的名篇。 陈情表本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 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李密又不能远离出仕。为迄终 养,李密有此上书。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所言句句发自肺腑, 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从法、理、情的不同角度,写得娓娓动人。尤其言其与 祖母的深情的内容,更是令人欷叹不已。 本单元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本套必修教科书中,文言文占 全部选文的 45%左右。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 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 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虽然创作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都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的文 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在文言作品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 着不同时代文人书面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 三、高考备考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 而古文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 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 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 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 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 (召公谏弭谤 )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 “国人” 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 。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 “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 2 “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 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 “奇异蛇” 、 “黑底而白花” 、 “全尽死” 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 、 “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 去。 ”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 ,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 不顾“达” ,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 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 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 (曹刿论战 )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 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 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不聪明的很啊 (2 )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没有这个人,我将和谁一同回去呢?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 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 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 (中山狼传 )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 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 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 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 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 “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 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 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 (1 )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 “吾何爱一牛”应译为“ 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 ,如果不明 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例(2)的“ 卑鄙”是个词组。 “卑”是卑下, 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如果把这个词 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 )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 例(1) “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 。 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 “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 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袁枚黄生借书说 ) 例句中的“通籍” ,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 ,意为朝廷中有了 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 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 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基础知识梳理】 一、 字音 1、 归去来兮辞 轻飏 yng 熹 x 微 眄 min 庭柯 流憩 q 山岫 xi 景翳翳 y 盘桓 hun 西畴 chu 窈 yo 窕 tio 遑 hung 遑 耘耔 z 东皋 go 2、 腾王阁序 翼轸 zhn 懿 y 范 潦 lo 水 崇阿 彭蠡 l 睢 su 园 舸 g 舰 睇 d 眄 min 多舛 chun 涸 h 辙 叨 to 陪 捧袂 mi 宗悫 qu 3、 逍遥游 鲲 kn 抟 tun 坳 o 蜩 tio 决 xu 舂 chng 蟪 hu 泠 lng 4、 陈情表 险衅 xn 行 xng 年四岁 祚 zu 薄 应 yng 门之僮 床蓐 r 陨 yn 首 责臣逋 b 慢 日笃 d 拔擢 zhu 宠命优渥 w 二、 词语 1、 归去来兮辞 眷然:思念的样子。 矫厉:造作勉强。 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轻飏:形容船在水面上很轻快地前进。 流憩:流连和休息。 寓形宇内:托身于天地之间。 乐夫知命:乐天知命,即乐于顺应天意、安于命运。 2、 腾王阁序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老当益壮: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冯唐易老: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 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3、 逍遥游 野马:游动的雾气。 三月聚粮:出发前三个月即准备干粮。 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4、 陈情表 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 单。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 料。 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结草衔环: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 至死不忘。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 宰万物。 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三、 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 365427) ,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 、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2、辞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 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3、王勃, (649 或 650675 或 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 ”,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 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 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 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 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 年(676),王勃南下探亲, 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4、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 ,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 ,后人称之为 “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宋国蒙( 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 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 5、李密,名虔,字令伯(224287 年) ,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西晋 文学家。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 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 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 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 传 ,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 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 年)晋武帝立 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 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 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 ,或称陈情表 ,此表写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 6、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如乐毅报燕惠王书 、李斯谏逐客书 , “书”是书信、意见书的 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 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 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 此,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 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 ,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仪一类,是臣民对君主陈请事情的文书。著名的有陈情事表 ,又名陈情表 。 7、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 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辞的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 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 ,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叶可以不计在字数 之内。 四、名句名篇 1、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 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2、 滕王阁序 王勃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马非) (fi)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 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 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3、 逍遥游 庄周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 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 大翼也无力。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 无功,圣人无名。 4、 陈情表李密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 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 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五、通假字 1. 归去来兮辞 乃瞻衡宇:通“横” ,横木 景翳翳以将入:通“影” ,日光 2. 滕王阁序 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通“消” ,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 ,预兆 3. 逍遥游 北冥有鱼:通“溟” ,大海 三餐而反:通“返” ,返回 小知不如大知:通“智” ,智慧 汤之问荆也是已:通“矣” ,语气词 此大小之辩也:通“辨” ,区别 故夫知效一官:通“智” ,智慧 辩乎荣辱之境:通“辨” ,区别 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 ;“反”通“返” ,返回 而御六气之辩:通“变” ,变化 而征一国:通“耐” ,能 4. 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 ,忧患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孤独的样子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 ,草席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六、词类活用 1. 归去来兮辞 1、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 2、意动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以为喜悦;以为快乐 3、名词作动词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或棹孤舟:用浆划 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 4、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每日 时矫首而遐观:常常 5、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儿童 倚南窗以寄傲:傲世的情怀 6、形容词作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喜好、羡慕 1、 动词作名词 审容膝之易安: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 2. 滕王阁序 1、使动 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腾蛟起凤:使腾空、使起舞 川泽纡其骇瞩:使吃惊 屈贾宜于长沙: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使窜逃 2、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 4、 名词作动词 台隍枕夷夏之交:倚、踞 目吴会于云间:看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变成废墟 4、名词作状语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流星那样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向上、向下 5、形容词作名词 宾主尽东南之美:俊杰 四美具,二难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 6、副词作动词 宾主尽东南之美:都是 3. 逍遥游 1、 使动: 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使满意;使信任 2、 名词作动词 抟扶摇而直上者九万里:飞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行 而后乃今将图南:向南飞 不过数仞而下:落下 虽然,犹有未树也:树立 3、 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在水上 4. 陈情表 1、使动 臣具以表闻:使知道 无以终余年:使结束 保卒余年:使终了 谨拜表以闻:使知道 2、名词作动词 臣少多疾病;生病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做官;任职 谨拜表以闻:上奏表 3、名词作状语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外面;在家里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向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 则刘病日笃:一天天 4、形容词做名词 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人 凡在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七、古今异义 1.归去来兮辞 问征夫以前路:行人 悦亲戚之情话:家中亲属;知心话 既窈窕以寻壑:深远曲折的样子 何不委心任去留:生死 2. 滕王阁序 千里逢迎:迎接 孟学士之词宗:指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童子何知:晚辈 俨骖腓于上路:高高的路 所赖君子见机: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阮籍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3. 逍遥游 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如此 众人匹之:一般人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样以后 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 小年不及大年:寿命短的 蟪蛄不知春秋:四季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作为;不立名 4. 陈情表 至于成立:到 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后刺史荣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臣以供养无主:无人来做 臣欲奉诏奔驰:奔走效劳 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非臣殒首所能上报:报答皇上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苦衷)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幸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谦言私爱 八、文言句式 1. 归去来兮辞 (1 ) 、 被动句 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内心被形体役使很久 (2 ) 、 省略句 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3 ) 、 倒装句 宾语前置 复驾言兮焉求:追求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哪里去 乐夫天命复奚疑:疑虑什么呢? 状语后置 农人告余以春及: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 将有事于西畴 2. 滕王阁序 (1) 、被动句 雁阵惊寒:雁群被寒风惊扰 纤歌凝而白云遏:白云被歌声阻止飘动 怀帝阍而不见:被朝见 (2) 、省略句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 渔舟唱(于)晚 (3) 、倒装句 宾语前置 童子何知:知道什么 定语后置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 状语后置 奉晨昏于万里;奉宣室以何年 3. 逍遥游 (1) 、 判断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2) 、 倒装句 宾语前置 而莫之夭阏者:没什么阻碍它 之二虫又何知:知道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彼且奚适也: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彼且恶乎待哉:那将要凭借什么呢? 状语后置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在堂上低洼的地方倒一杯水 4. 陈情表 (1) 、 判断句 今臣亡国贱俘:现在我是卑贱的亡国俘虏 (2) 、 省略句 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之职) (3) 、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身 告诉不许:被允许 (4) 、 倒装句 状语后置 臣具以表闻:臣在表中一一呈报 急于星火: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我给陛下尽职的时间还很长。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为这样,我的拳拳私心是不能放弃奉,远离祖母。 【精题精练】 1、 (xx 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 ”丐 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 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 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 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 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 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 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 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 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 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 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 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 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 ,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 分)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闻其贤者也则悦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 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 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 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 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答案: 5、B 【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 “止”即有“居住、止息” 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 6、B 【解析】表现其妻之贤惠,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表现其妻把文章看的很重。 7、C 【解析】 “西兵未解” 、 “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 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 8、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喷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 ) 、判断句。 (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 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 ”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 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 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 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 嫌弃) 。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 得精细又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 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 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 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 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 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 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 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 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 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 飞蝗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得能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之所以能 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多才能如此。 (此处翻 译值得商榷,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安居贫而不困,一是性识明而知道理,对上文的总结。 可翻译为: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的情形,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 像这样。 “之所以”可不必译出。 )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 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 铭,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弥补我的悲痛。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 因啊。 ”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 2、 ( 09 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 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 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 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 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 ,余得白虎通 ,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 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 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 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 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 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 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 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 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 于此。 ”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 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 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 ,有删节) 注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 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答案】B 【解析】 “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 、 “过” 是老大纲规定的 120 个词语中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解析】C 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 “怎么” 。A 项中 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 项中“焉” ,第一个是代词, 作宾语,相当于“之” ,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在那里。D 项中的“与” ,第 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这个选项值得推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 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 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 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 逝去的感伤。 【答案】C 【解析】 “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 ,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 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 (2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3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答案】 (1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 来了。 (2 )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 )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 【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 、 “无用”和“怀” ,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 、 “不需要” (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 可) , “怀藏、怀揣”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 。第(2)句关键词为“窍” 、 “作” ,分别是 “凿孔” (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 、 “发出” 。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 、 “奈何” 、 “与” ,分别是“拱手行礼” 、 “为什么” 、 “给” 。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 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 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 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 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 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 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 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 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 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 ,我拿起一部白虎通 ,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 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 ”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 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 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 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 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 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 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 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 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 。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 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 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 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 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 ”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 到这里来找我吧。 ”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 ”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 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 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 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 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3 ( 09 上海高考)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12 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 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 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 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 发达之 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 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 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 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 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 类茱萸,药物之所 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 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 , 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 年) 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 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后有 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取未放之蕊干之 ( ) 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 【参考答案】取未放之蕊干之 (使干燥) 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草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 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参考答案】B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 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作为客观题,让考生来选择,考生大可以用代入法去判断。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2 分) 【参考答案】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 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 1 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 力。 【解析】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就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 (不超过 12 字) (2 分) 【参考答案】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各 1 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 力。 【解析】要求高度概括,实际上就是两方面:药用、食用。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 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 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一点 2 分) 【考点】结合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解析】以划线句子为例,进行分析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4 ( 09 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 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 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 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 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 虚者实,津者燥 ,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 ,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 ,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 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 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 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 ”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 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 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 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 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 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 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 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 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 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 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 (选自张耒集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分析】A 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 “季秋”应该和“暮春” 、 “仲夏”之类的意思差 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 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 阵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读文言材料,据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以排除 法,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中的。考生可据对照 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 。A 项:代词,指 “天地变化”/语气副 词, “还是” (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 ,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B 介词“比”/介词“对于” ,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 ;C 相当于连词“而” ,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 辞 。D 代词, “的人”/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 C 和 D 间犹豫。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 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 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