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案2 辛亥革命,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学习探究区,反馈训练区,教材问题解答,课标要求,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学习探究区,一、武昌起义,历史叙述,1.背景 (1)政治基础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清政府打出了“ ”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组织基础:1894 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1905 年 成立。,答案,中华民族危机,新政,中国同盟会,(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 等武装起义。 (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 和 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 (5)有利条件:1911 年 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2.爆发: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 ”。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答案,黄花岗,共进会,文学社,四川保路运动,中华民国,深度点拨,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和统一的革命纲领。,归纳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这是成功的阶级基础。 (2)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人民的反抗思潮不断高涨,为起义成功奠定了群众基础。 (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4)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为起义成功创造了客观时机。 (5)革命党人的果敢主动精神对起义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二、中华民国的建立,历史叙述,1.标志: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性质:以 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重大举措 (1)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 。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_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_ 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答案,1912,革命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君主专,制,重点精讲,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1)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定颁布的。从其内容上分析体现了“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 (2)它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性。临时约法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探究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化探究,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答案,思考 (1)约法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答案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2)约法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答案 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国务员须“副署之”;限十个月内召集国会。,(3)约法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什么进步意义?,答案,答案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约法具有什么性质?,答案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历史叙述,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 。 3.功绩 (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们 的意识。,答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君主专制,参政议政,(3)使 的观念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民主共和,答案,易混易错,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精讲,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是一次胜利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武昌起义胜利了,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辛亥革命又失败了,主要是因为: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得到改变。,探究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深化探究,材料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答案,思考 (1)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答案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为什么说革命派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答案,答案 原因:辛亥革命不彻底;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帝国主义列强的干预;革命纲领的不彻底。表现: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等。,返回,课堂小结,反馈训练区,1,2,3,4,5,6,解析答案,1.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析 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D,1,2,3,4,5,6,2.“一声声惊世诤言横空出世,一串串落地霹雳轰天炸响;曾经多少腥风血雨人间屈辱,英雄豪杰生命铺就长歌悲壮;一时间千年帝制大厦坍塌,伟大的国家走向共和日出东方。”这最有可能是哪部影视剧的主题由( ) A.辛亥革命 B.南昌起义 C.甲午风云 D.建国大业,解析答案,解析 通过歌词中“帝制大厦坍塌”“国家走向共和”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A,1,2,3,4,5,6,3.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解析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与民权思想相反的是君主专制,而选项中符合君主专制要求的是A。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A,1,2,3,4,5,6,4.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两面国旗,其变化反映出的政治发展趋势是( ),解析答案,图一 大清的龙旗 图二 民国五色旗,A.从贵族制到民主制 B.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 C.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 D.从分封制到郡县制,1,2,3,4,5,6,解析 题干“大清的龙旗”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民国五色旗”是中华民国的国旗,体现的是民族平等的民主共和制度。其变化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故选B项。 答案 B,1,2,3,4,5,6,5.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这两年在中国大地上各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有误的是( ) A.革命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B.二者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C.革命前途上具有共同性 D.后者更适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解析答案,解析 185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1911年是辛亥革命,一是农民战争,一是资产阶级革命,二者前途是不一样的。,C,返回,1,2,3,4,5,6,6.辛亥革命后,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 ) A.未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D.中国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解析答案,解析 “购得假共和”说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并没有实现,直接原因是C项。,C,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 (教材第50页) 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史学争鸣 (教材第53页) 失败: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成功:指结束了帝制,推翻了清朝,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实际上,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自我测评 (教材第53页) 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2.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1)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建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奋斗。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2)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材料阅读与思考 (教材第53页) 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学生能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关键在于确有实感。,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