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5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21127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5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5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5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5 专题学习总结,网络构建区,知识总结区,方法探究区,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网络构建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返回,知识总结区,线索梳理,一、近现代物理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二、改变时空的发明,归类比较,三次科技革命之对比 1.开始时间及条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2.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英国、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汽船(美国、1803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国、1814年) 特点: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第二次科技革命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特点: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特点: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3.主要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时期。 对中国影响: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对中国影响: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中国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4.科技革命的哲学启示 (1)其出现是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随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返回,方法探究区,例题 (2014全国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审题思路,返回,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第(1)问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不同的特点,再结合相应时期明清社会、英国社会情况说明其政治、经济等背景。第(2)问从社会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角度分析适应社会的程度,说明二人的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答卷实录,审题思路,答卷实录,点评,本题属于比较、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解答时应依托试题设问,精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考生第(1)问“特点”中国方面能紧扣材料总结得较好,但漏掉“西方科技的特点”;“背景”方面的回答没有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漏掉了要点。第(2)问“原因”方面的回答,本考生也没有充分利用材料信息,致使回答要点不全。,点评,规范答案,规范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