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案3 宋明理学,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课标要求,学习探究区,反馈训练区,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探究区,一、儒学兴起的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 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 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3.唐代韩愈和李翱的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4.北宋士大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在这一运动中孕育而生。,历史叙述,答案,佛教,儒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关键点拨,深化探究,探究点1 理学兴起的背景 材料 图中的三人从右到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 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 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思考 由材料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答案 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合一的 社会思潮,反映了三者之间融合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随着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传统主流思想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答案,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答案,历史叙述,太极图,气学,唯物主义,孝,天理,天理,仁,概念阐释,“格物致知”释义:格物致知是花工夫,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进而认识人伦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概念阐释,“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的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答案,深化探究,探究点2 程颐的思想 材料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是小,失节事是大。” 思考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哪一主张?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答案 (1)存天理,灭人欲。 (2)这种思想要求克服私欲,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答案,历史叙述,1.主张和成就 (1)理气论:主张理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2)修养论:仁者境界强调获得 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著作: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成为 的经典。,精神,三纲五常,正君心,理学,2.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教材资料解读,河南程氏遗书引文解读:程颐的观点是说唐代因有“夷狄(少数民族)之风”、“三纲不正”(不重视儒学的纲常伦理)致使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以至形成“五代之乱”。教材引用此文,意在说明儒学复兴的必要性。,深度点拨,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深化探究,探究点3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思考 (1)从材料看,朱熹认为“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体现在社会上又是什么? 答案 人性。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2)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 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答案,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答案,1.陆九渊心学 (1)主张:提出“ ”,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剥落、扫除“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 (2)评价:他是 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思想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历史叙述,心即理也,心学,2.王守仁心学 (1)主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就是天理、本心、良知;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2)评价: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概念阐释,“致良知”释义:这是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良知”即天理,是指人的道德意识。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借助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灵明,儒家信仰,答案,教材互补,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岳麓版),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方面:宋明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注重气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2)消极方面: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摒弃。,历史评价,深化探究,探究点4 王守仁的思想观点 材料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思考 材料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 观点: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特点: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返回,课堂小结,反馈训练区,1,2,3,4,5,6,解析答案,1.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最早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解析 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 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D,解析答案,1,2,3,4,5,6,2.右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因果轮回 B.“天理” C.修炼养生 D.“致良知”,解析 程颢、程颐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理学方面的知识,故选B项。 A项是佛教主张; C项是道家主张; D项是王守仁的思想。,B,解析答案,1,2,3,4,5,6,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 “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可排除A、B两项; D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C,解析答案,1,2,3,4,5,6,4.文天祥的气节反映了当时思想的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解析 程朱理学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使当时社会风气随之大变,文天祥的气节正是这一社会氛围下的产物。,C,解析答案,1,2,3,4,5,6,5.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解析 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这与心学观点相吻合。,C,解析答案,返回,1,2,3,4,5,6,6.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 ) 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 B. C. D. 解析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故正确。,D,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 1.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解答 有意将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此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2.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解答 “孔颜之乐”是指孔子和颜回以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乐,也就是“天理”的核心“仁”。其实质是借孔子、颜回的权威,重塑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地位,以复兴儒学。,解答,3.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解答 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提出要“正君心”。他的这些观点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但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从根本上说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4.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王守仁)的这种观点? 解答 王守仁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解答,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