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课件 华东师大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15529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课件 华东师大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课件 华东师大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三语文上册《文学意境的特征》课件 华东师大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 学 意 境 的 特 征,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 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艺术境界)。,文 学 意 境 的 特 征 文学意境 的特征,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表现 特征:情景交融,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情景交融的类型之一:景中藏情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交融的类型之一:景中藏情式 荷塘月色 朱自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但那美丽的荷塘,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弯弯的杨柳,真是扑朔迷离,如烟如梦,营造了朦胧静谧清幽的境界,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哀愁和难得片刻偷闲的淡淡的喜悦心情。,情景交融的类型之二: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燕国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其师郭隗,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李白月下独酌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即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此诗“情中见景”,全是酒后谵语,胡话中透露出诗人天真放达的个性。一个醉眼朦胧,酣态可掬的“酒仙”的形象便在这种酒香醇浓的诗境里不描自现了。,行 路 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垂钓碧溪上:姜太公吕尚曾在磻溪钓鱼而遇周文王。此指隐居。乘舟梦日边: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行,后受聘于商汤王。,诗人直抒自己的“茫然”,他失望于人生路上“冰塞川”,“雪满山”,忽又从吕尚、伊尹的经历中看到希望,继而又觉得“行路难”而发出“多歧路,今安在”的悲怆怒号,最后终于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溢着豪迈进取的激情、壮阔雄浑的气概。从中,我们看到一个因受权贵排挤而愤懑,进退失据而又执着追求的傲岸形象。,示 儿 陆 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给儿子们看。 但:只。同:一统江山。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中原:指的是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土地。,这是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死去原知万事空”,是人终老时发出的慨叹,陆游说的“万事空”,实际上“不见九州同”这一憾事令他死不瞑目。于是诗人一生的种种荣辱得失,一家老小的悲欢离合,长期抱病的艰窘与痛苦,身后事务的料理和安排,都统统地显得那么渺小,需要说的只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把自己的生死、和儿孙的永诀与祖国的安危紧密地纽结到一起,把自己的悲愤灵魂和民族的深重灾难融为一体。从中我们看到一位为朝廷的屈辱求和、偏安江左悲愤一生,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奋斗一生,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老者形象。,情景交融的类型之三:情景并茂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收复了洛阳和郑州、汴封等地,叛军头领纷纷投降。第二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时。上阕咏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把眼前的赤壁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下阕怀周瑜,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这一年苏轼47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这首词写景、怀古、抒情,三者融为一起,兼有感奋、感伤,但篇末的感伤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概。,沁园春 长沙 毛 泽 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下阕着重抒情,情中含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这首词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力量。,意境创造的 结构特征: 虚实相生,实境: 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 实境诱发、开拓的审美空间,在虚境统摄下加工,通过实境来表现,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意境的 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不仅有韵内之韵、味内之味,而且有味外味、韵外韵,忆 秦 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秦娥:秦娥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嫁于萧史,萧史教她吹箫,最终二人骑凤凰而去。 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墓而名。附近有霸桥,为唐人送客的折柳告别之处。 乐游原;唐代的游览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音尘绝:音信断绝。 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建在长安四周。阙,陵墓前的楼观。,忆秦娥是一首伤感别离、伤今怀古之作。上阕咏离别之情。词首写箫声、残梦、楼头月,衬托出秦娥的孤寂,且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接着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惨淡迷离。下阕先写“乐游原”这个游览胜地现在已是凄凉;见眼前沧桑的汉朝旧都咸阳古道,思念之人从此走过便音信全无。最终,楼上的秦娥看到的是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朝宏伟的宫殿和奢华的陵墓,在萧瑟的秋风中,欲坠的残阳中,静静地卧着。此景,怎么能不使秦娥更感悲伤呢?全词不停留于叙写离别之情,而是蕴积了山河兴衰之感。,文 学 意 境 的 特 征 文学意境 的特征,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表现 特征:情景交融,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文 学 意 境 的 特 征 练 习,练习一:从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的角度鉴赏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情景交融,属于情景并茂式。 诗人登高有感而作。诗的开头四句,写尽了登高所见秋景,并且已着“我”之情,为以下的悲秋作了铺垫。从颈联始转入直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包括了无限感慨。尾联续写悲秋,因“艰难苦恨”而白发日多,因多病故而“潦倒”,又不能借酒消愁,更添愁怨。至此,诗人那孤寂、愁苦的情感已与那萧瑟、悲凉的秋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感慨与沉思!,练习二:从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的角度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和朱雀桥,东晋时江南巨族都居住于此,其当年的繁华可想而知,可如今又怎样了呢?诗人从眼前的实境写起:只见昔日冠盖如云的朱雀桥,今日已十分冷落,桥边野草野花长得十分旺盛;在乌衣巷昔日王谢煊赫的宅第的废墟上,如今建起许多平民的住宅;只有那不解人间沧桑和诗人悲苦的燕子,仍在人们眼前翻飞,它不知道如今只能在平民百姓家做窝了。,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野花野草的茂盛,夕阳的灿烂,燕子的忙碌与无知,不知不觉便把我们引入对历史的沉思。首先浮现在我们脑际的是对昔日六朝故都金粉楼台和王谢府第的极盛一时的联想;接着通过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强烈反差,又形成对历史沧桑的一种感悟。我们还能进一步看到,当诗人用这种洞察历史兴衰的眼光描写历史陈迹时,他发现今日的大唐帝国正步六朝历史后尘而去,因而产生一种大厦将倾的预感,一种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焦灼,一种报国无门的痛苦与悲哀。 这首诗的意境结构十分明显。除夕阳黄昏、春燕翻飞于六朝荒凉旧址的画面是实境外,其余对六朝繁华景象的联想、对历史变化的洞察与领悟、对现实的联想与对比、对大唐社稷的担忧等,均在虚境之中。这数层意蕴均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得来。意境便是这种虚实相生的产物。,练习三、从意境的审美特征的角度鉴赏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鹊楼仅仅20字却含无穷韵味。首二句把日暮时楼上见到的大自然雄浑辽阔的境界写出来了:浩翰大海有黄河流入,浩浩白日有群山点缀,共同织成壮美的山河图画。后二句更进一层:若要见得更美之景,须得更上层楼。再上层楼是什么景象?诗人不写了,留给读者想象。既暗示了会有更美更壮阔的景,又体现了向上进取的精神意趣要开辟新境界,就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更美更新的事物在加倍努力之后才会出现。诗中具有无穷的神韵。,文 学 意 境 的 特 征 文学意境 的特征,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表现 特征:情景交融,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品味诗歌意境怎样入手?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读此句诗,我们还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 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借梅作喻,表现了国家领袖在风云变幻面前的英勇无畏和乐观情怀,创造了一种崇高的意境。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 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 (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初夏的风光; 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 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消极情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不同意。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受到启示,师蜂自励,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要像鹤那样修德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寂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传鹤是君子所化,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是极耐人寻味的。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的不平),4、阅读下面一首唐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 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注】此诗写于天宝初年,杨山人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 前人在评论本诗时曾说,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自始至终不写离愁别恨,而是用景语代替情语,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同意。本文中的景语,既为外在景物,也为内在感情。如前四句所写的景色清幽高远,以此抒发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五、六句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恬静安适的生活,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结尾骑龙相访的画面,显得豪放飘逸。(本诗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 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情与景的有机交融是古代涛歌创作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本诗抒发的是惜别之情,诗人并未直接抒发目送客人(“巴陵一望”)远去,只用“洞庭秋”三字含蓄点出,“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第二句中“峰”字前冠以“孤”字,表明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尾句“心随湖水共悠悠”,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远去,而自己的心潮却随湖水悠悠不息。水悠悠,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蕴含其中,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当中,含蓄蕴藉,感情深沉细腻。(本诗以洞庭之浪状心潮之浪,二者的契合点有着天然的融合),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答案:(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答案: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官,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痛苦和无奈。(2)“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这首诗中的春怨者正是西宫里失宠的妃子,春天是百花吐芳的时节,百花盛开时节的宫女更是如花似玉,但由于主人公失宠,就是把珠帘卷得再高,又有谁来幸临欣赏呢?一个“恨”字写出了主人公此时的深怨心绪。第三句中的“深”字和第四句中的“隐”字正是对这种怨恨心绪的形象描绘),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答案: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际上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更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答案:(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2)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案:景依旧而人不在,触景伤情,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