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1.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3)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 4.群落的演替()。,考纲要求,种群和群落,构建网络,栏目索引,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重点提炼,命题视角,题组一 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题组二 以坐标曲线为核心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题组三 从种群密度的调查进行命题,重点提炼,1.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 )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江苏,5B)( )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C)( )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013浙江,4D)( ),错混诊断,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2013福建,3A)( )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2012 海南,21D)( ),命题视角,题组一 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 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解析 24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 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 24年间12,48年间01,8年以后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C、D正确。 答案 A,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解析 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错误; 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错误; 由图可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D错误。 答案 B,思维建模,三环节解决笠螺种群增长曲线问题,命题视角,题组二 以坐标曲线为核心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3.(2014福建,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 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 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 增长,解析 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强度更高。 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 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 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答案 B,4.(2014浙江,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 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 量以冬季最大,解析 A项,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 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项,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D项,冬季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食动物在冬季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 答案 B,思维建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变式,图示解读:(1)“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 (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3)K值是一定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即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值。,(4)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5)增长率增长速率:“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命题视角,题组三 从种群密度的调查进行命题,5.(2013新课标,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解析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 答案 C,6.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 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 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 取样,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 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 答案 C,实验归纳,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模板,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重点提炼,命题视角,题组 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进行命题,重点提炼,1.丰富度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物种的丰富度与种群数量不成一定比例。 2.群落的垂直结构易错点 (1)玉米地里的玉米高矮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高山上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如封山育林等。,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江苏,5C)( ) 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江苏,5D)( )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 ) 4.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 ),错混诊断,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 ) 6.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 ) 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3B)( ) 8.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全国卷,5D)( ),命题视角,题组 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进行命题,1.(2014海南,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答案 D,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 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 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最初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 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 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 答案 B,3.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解析 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A正确; 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故B正确; 由图可知,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所以R时和T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故C正确; 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故D错误。 答案 D,技法提炼,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