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 题 三,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专题内容的复习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对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其解决对策要注意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对应。 (3)对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般要从转出地和转入地两个地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专题指要,主干知识再现,(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农业。 (2)工业化与城市化:区位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产业升级、治理环境污染等。 (3)产业转移: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市场、内部交易成本、科技水平,转出地、转入地。,一、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1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说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指出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答案: (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读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完成下题。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三、产业转移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 (对武汉市的积极影响):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对防城港的积极影响):扩大港口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发展。,考点分类突破,(2015浙江文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考点一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增加耕地面积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改变耕作制度 A B C D,获取和解读信息 图中显示了三江平原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21世纪初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甲处于河流附近,且土地利用方式由林地逐渐变为湿地,其地势一定较低。 丁地一直是林地,应该是地势较高的山地,而且耕地开发条件比平原要差。 丙地比乙地地势稍高,排水条件略好,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江平原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这是由积温决定的,与农业大规模经营没有关系;目前三江平原的湿地和林地很多开发成耕地,应该注意湿地的保护,不能再扩大耕地面积,应该通过土地流转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以获得大规模经营的土地条件和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方能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经营。 尝试解答 (1)B (2)B,1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势条件表现在: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2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3我国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方法技巧 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判定思路 根据区域特征,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下图所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一要根据区域内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二要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统一。,1(2015全国课标卷)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第(2)题,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随着珠三角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增多,花卉和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增大。农民用花基、菜基取代桑基、蔗基,生产花卉、蔬菜,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经济收入。,第(3)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当地产业以第二、三产业及更高收益农业为主,桑基、蔗基鱼塘的收益较低,与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所以被保留得很少。 答案: (1)D (2)D (3)A,(2013安徽文综)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产业转移,(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安徽经济欠发达,劳动力充足,中小城市在资金、技术方面不存在优势,因而适宜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原料导向型工业。 尝试解答 (1)D (2)A,(2014全国大纲卷)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1)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 (2)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3)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获取和解读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题干“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获取我国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从事生产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的信息,中国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信息。 (2)由题干“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获取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信息。,2从图中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1)题,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由于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具有短、小、轻、薄等特点,运输量小,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在全球寻求最优生产区位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第(2)题,电子产品生产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我国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向我国转移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第(3)题,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从事生产环节,附加值低,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附加值。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尝试解答 (1)A (2)B (3)C,1区域工业化 (1)我国主要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又会带动工业化,但各区域的情况存在差异,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也存在差异。,(2)区域工业化条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的条件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2产业转移 (1)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变化统计图或资料的分析: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状况。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显示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特别是通过一些产业部门的数据统计,也可以反映区域内工业发展特点。,(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数据变化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内的工业类型,如务工人员以低文化为主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一个资源丰富的区域其工业类型应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产业,因此多形成一些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区。,2影响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 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2(2015郑州一模)读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曲线图,回答下题。,图示时间段后期,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主要是( )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D采矿业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图示时间段后期,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工业化水平降低,据此可推断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不是农业、工业、采矿业,而是第三产业。 答案: C,3(2015北京海淀期末)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 ) A是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的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2)我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的影响是( ) A促进迁入区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迁出区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解析: 第(1)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用地成本较低,吸引了劳动力导向型和部分其他产业的迁入,成本的差异成为“西进运动”主要的驱动力。第(2)题,“西进运动”促进了迁入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迁出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答案: (1)A (2)D,识图技能提升,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1明确图示信息及地理事物: 此图为19701990年美国三大产业的构成图,图例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产业百分比。 2分析不同年份各类产业的数值及变化: 产业比重的变化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各产业比重的升降数值,二是看其变化速度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类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不同年份对比,第一、二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19701980年产业变化较小,19801990年产业变化较大。,3抓主导产业,探究产业结构转变: 探究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如图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所谓产业结构优化就是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逐步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发展。,(2012江苏地理)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 B C D,(1)读图获取有效信息。,(2)明确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及第一产业比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尝试解答 (1)D (2)B,(2015泉州模拟)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1)(3)题。,(1)图中、分别表达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产业结构升级,(3)“就地式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B扩大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 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解析: 第(1)题,依据不同年代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可判断,刚改革开放时该城镇第一产业比重高,到城镇发展的较高阶段一般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第(2)题,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能反映产业构成的变化,图中显示人口职业构成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说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3)题,就地式城市化必然是当地原有乡村转变发展为城镇,则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发展。 答案: (1)A (2)D (3)C,大题答题规范(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来分析。,(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对外开放。 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5)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等)。 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2013安徽文综)右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信息解读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2.从图中获取信息: 图示地区为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 ;苹果基地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南部地区。 运用知识 本题综合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知识内容。,思路点拨 第一步:确定所在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结合该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可得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而苹果种植的效益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步: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可通过发展沼气避免果渣露天堆放;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可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答案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方案二(示意图表达):,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