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3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4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更替和五带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元总结提升,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第一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宇宙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使学生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三维目标,第一节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了解学习宇宙环境及天体系统的相关知识。 (2)使学生通过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学会分析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一节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认识宇宙环境,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2)通过对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条件的分析,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情感和探索宇宙的兴趣。,第一节 重点难点,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特殊行星的特殊之处地球具有的生命存在的条件。 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重点难点,第一节 教学建议,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一颗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所以地球就成了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探索”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水星到海王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分析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与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为后面学习“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打下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自然过渡到本节内容。,教学建议,第一节 教学建议,教材中列举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类型,并且引出了天体的概念。天体是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本节中所涉及的各种日月星辰,包括地球在内均,属于天体。所以搞清天体的概念是学习本节知识的前提,是认识宇宙组成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 对于八颗行星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八颗行星的质量、 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等数据的比较,得到相关的认识。,第一节 教学建议,地球作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必然有其特殊条件。分析该问题,主要从地球自身及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两方面出发,找出地球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以及利于生命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一节 新课导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下过脚步。如我国战国时期就有对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的客观认识;再如“地心说”与“日心说”的百年斗争;近些年一直在进行“地外文明”探索“日心说”已成定论,但“地外文明”迄今也没有明确的结果。那么,到底有没有“地外文明”呢?相信通过“地球在宇宙中”这一节的学习,我们将会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答案。,新课导入,第一节 学习目标,1了解天体类型,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和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3通过运用教材图表对地球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归纳,提高运用图表获取知识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宇宙 1宇宙 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不同形态的_统称为天体。 (2)类型:_、_、行星、卫星、_、流星体、星际物质等。,第一节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物质,星云,恒星,彗星,3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天体都在_,邻近的天体彼此_,形成了以_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这个天体“集团”就叫作天体系统。 (2)层次:天体系统的规模相差悬殊,在已发现的天体系统中,按大小可分为_个层次。,第一节 课前梳理,不停地高速运动着,相互吸引,质量大,4, 知识点二 太阳系 1中心天体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以上。 2行星 (1)特点:本身不发射可见光,靠_而发亮。 (2)八大行星:水星、_星、地球、_星、_星、土星、_星、海王星。 (3)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_公转轨道和_公转轨道之间。,第一节 课前梳理,反射太阳光,金,火,木,天王,太阳,火星,木星,3卫星 分别围绕各自的中心天体_运行。 4彗星 彗星以奇特的_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5星际物质,第一节 课前梳理,行星,扁长椭圆, 知识点三 地球 1普通性 _和_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类似。 2特殊性 (1)表现: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 (2)条件:地球在太阳系中处于距太阳_的位置,地球自身的_、_、结构和运动特征等“巧妙”组合,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一节 课前梳理,大小,质量,适中,体积,质量,第一节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 1天体类型及其特点,要点探究,第一节 要点探究,第一节 要点探究,特别提示 天体还可大致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在天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实验室及太空垃圾等为人造天体。大气层以外的流星体属于自然天体,但降落到地面的陨星作为地球的一部分而存在,故不能称之为天体。,第一节 要点探究,2图表结合法记忆天体系统的层次,第一节 要点探究,特别提示 任何天体之间都相互吸引,但只有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范围不一定相同,如河外星系和银河系级别相同,但河外星系范围要远大于银河系范围。,第一节 要点探究,例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在轨飞行15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了授课,并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在“神舟十号”飞船上能否看见星星等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神舟十号”飞船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王亚平往外看时,最不可能看到的地理事物是( ) 极光 恒星 星云 流星 A. B C D (2)陨星是( ) A一种流星现象 B宇宙空间的一块石头 C降落到地面未烧尽的流星体 D星际空间的固体小块,第一节 要点探究,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神舟十号”飞船在距离地球340千米的高空飞行,此高度地球大气十分稀薄,在这一高度,几乎没有极光、流星现象。恒星、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数量多,在“神舟十号”飞船上可以看到。第(2)题,陨星是流星体未烧尽后坠落地表的物质,不属于天体。,第一节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太阳系 1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和分类,第一节 要点探究,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第一节 要点探究,例 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但专家认为这很难实现。据此完成(1)(2)题。 (1)火星虽为地球近邻,实际上路途非常遥远。已知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个天文单位(日地间平均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则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 ) A0.52个天文单位 B1个天文单位 C1.52个天文单位 D2.52个天文单位 (2)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宇宙空间强辐射 火星引力强大 火星大气密度大 长期失重环境 A B C D,第一节 要点探究,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日地间平均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火星是邻近地球的第一颗地外行星,火星距日平均距离为1.52个天文单位。因此,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1.5210.52(天文单位)。本题考查太阳系结构模式、行星位置等天文知识。第(2)题,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宇宙强辐射、失重等问题。地球和火星比较,由于地球体积、质量大于火星,所以火星引力小于地球引力,且大气没有地球的密度大。本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探索,宇宙环境具有强辐射、高真空、失重等特征。,第一节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图112,第一节 要点探究,2推理归纳法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生命存在的条件为: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些条件与地球的体积、质量大小及其宇宙环境有关系。具体归纳如下:,图113,第一节 要点探究,例3 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1)(2)题。 (1)人类太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 ) A火星有四季更替 B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火星有昼夜交替 D火星自然环境与地球的最相近,第一节 要点探究,(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B C D,第一节 要点探究,答案 (1)D (2)B 解析 根据表中相关数据判断,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相似,故人类太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液态水存在要求地球有适宜的温度。,第一节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图114,1教材第4页,表111 组成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从水星到海王星,距太阳越来越远、平均温度越来越低;地球处于一个距太阳远近比较适宜的位置上,具有一个比较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22)。,第一节 图表解读,图表解读,第一节 图表解读,2教材第6页,图112 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和其卫星月球,共同组成地月系;地月系和其他绕日公转的同级别行星天体系统共同组成太阳系;同样的道理,太阳系又和其他众多同级别恒星天体系统共同组成银河系;银河系再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即人类目前所观察到的宇宙范围。这样,宇宙中的天体系统按大小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节 图表解读,3教材第7页,图113 太阳系由一颗恒星太阳和水星等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八大行星绕日沿椭圆轨道运行,运行轨道基本在一个平面上,轨道半径由小到大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第一节 图表解读,4教材第第7页,表112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1)距太阳,水星最近、海王星最远,地球适中;距地球运行轨道最近的是金星,最远的是海王星。(2)质量、体积和赤道半径,木星最大、水星最小、地球适中。(3)自转周期,金星最长、木星最短,地球适中;金星和天王星逆向自转,即自东向西自转。(4)公转周期,海王星最长,水星最短、地球适中,八大行星距太阳越近,公转周期越短;(5)卫星数量,水星、金星没有,地球、火星较少,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较多。总之,地球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普通性。,第一节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4探索】 本项活动旨在培养同学们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得出问题答案。 1太阳辐射是太阳系中每个行星光和热的源泉,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距太阳越近,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多,表面温度越高。从表中可以看出,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水星到海王星,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其表面温度也越来越低。 2适宜的温度是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之一。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22,适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与它在太阳系中距太阳远近适中有直接关系。,第一节 教材活动,【P7读表】,第一节 教材活动,【P8思考】 金星距太阳近,接受的太阳光热比地球的多,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的高。火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外,离太阳远,接受的太阳光热比地球的少,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的低。若地球处在金星或火星的位置,其表面温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将变得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第一节 教材活动,【P10思考】 1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和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也是判断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依据。 2就目前所知火星的条件而言,可以初步断定火星上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如下表所述:,第一节 教材活动,【P10思考】 1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和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也是判断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依据。 2就目前所知火星的条件而言,可以初步断定火星上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如下表所述:,第一节 教材活动,第一节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 1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 A人类的家园地球 B展出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C轮廓模糊的星云 D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2在宇宙天体系统中,和银河系处于同一层次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第一节 课堂随练,答案 1B 2. C 解析 第1题,展出的“神舟七号”返回舱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第2题,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同级并列关系,属于总星系。,第一节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太阳系 3若图115表示的是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图115 Aa为太阳系,b为银河系,c为总星系 Ba为银河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Ca为银河系,b为太阳系,c为地月系 Da为总星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第一节 课堂随练,答案 C 解析 a、b、c是层层包含关系,且范围由大到小,据此知C项正确。,第一节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地球 国外媒体报道,鲸鱼座星(Tau Ceti)有5颗行星环绕。其中鲸鱼座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它位于该恒星系统的宜居地带。据此回答45题。 4鲸鱼座星e行星位于该恒星系统宜居地带的主要表现有( ) 与鲸鱼座星距离适中,接收的恒星热量适中 鲸鱼座星e行星表面有岩石与土壤 鲸鱼座星自诞生至今,光照条件比较稳定 和系统中其他行星具有同向、近圆、共面的公转特点 A B C D,第一节 课堂随练,5大气是生命孕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鲸鱼座星e行星孕育有生命,则其大气层的存在条件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B与鲸鱼座星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 C鲸鱼座星e行星质量和体积适中 D鲸鱼座各天体的共同作用,第一节 课堂随练,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恒星系统的宜居地带具有安全的星际空间,适宜的距离(可接收适宜的热量,以保持适宜的气温和形成液态水)。第5题,鲸鱼座星e行星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吸引力大小的适中,使得天体表面吸引住了大气。,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三维目标,第二节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节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第二节 重点难点,重点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1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 2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重点难点,第二节 教学建议,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可结合课本例子和让学生举例(从正、反两方面),感性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提供了能量(包括物质运动所需的能量、人类生产和生活用到的能量)。在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时,要给出反映水体运动与太阳辐射关系、大气运动与太阳辐射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自然物质运动的动力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利用太阳能的关系。,教学建议,第二节 教学建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现象对应关系要弱化。运用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并从地球磁场、地球电离层和气候异常等方面归纳。 1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第二节 新课导入,资料展示: 资料1:根据计算,一年中整个地球可以从太阳获得1.31024卡的热量。而来自宇宙其他星体的辐射能仅及来自太阳的辐射能的亿分之一;从地球内部传送到地面上的热能,也仅及来自太阳的辐射能的万分之一。 资料2:根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传送的热能,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标准煤所产生的热量。 这两则资料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呢?,新课导入,第二节 新课导入,导入新课: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宇宙中,太阳是对地球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能量源泉,即太阳为地球提供了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二节 学习目标,1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和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2掌握太阳外部结构特征、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等方式总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培养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 (1)主要成分是_。 (2)温度:太阳核心的温度可达1500万开,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开。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_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方式被称为太阳辐射。,第二节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氢和氦,电磁波,(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_反应。 (3)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为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提供能量。 煤炭、石油资源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_。,第二节 课前梳理,核聚变,太阳能, 知识点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结构(由里向外) _层、_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的大规模的运动叫太阳活动。 (2)重要标志:光球层_,色球层_。 (3)活动周期:约_年。,第二节 课前梳理,光球,色球,黑子,耀斑,11,(4)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甚至使无线电_通信中断。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_现象。 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产生“_”。 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二节 课前梳理,短波,磁暴,极光,第二节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我国太阳辐射的地区分布 图121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地区分布,要点探究,第二节 要点探究,1影响不同地区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1)纬度高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反之,越小。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两极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小。,第二节 要点探究,(2)天气状况,第二节 要点探究,(3)地势高低,第二节 要点探究,2.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高值和低值中心 (1)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2)太阳能贫乏的地区:四川盆地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大气削弱了太阳辐射。,第二节 要点探究,例1 图122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南端某城市历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逐月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22,第二节 要点探究,(1)如图所示,平均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月份(6月)却不是平均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月份,原因是( ) A寒潮的影响 B台风的影响 C梅雨的影响 D大气污染的影响,第二节 要点探究,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6、7、8月是我国的夏季,图中这三个月的太阳辐射量之和最大。第(2)题,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或太阳高度),其次是天气状况。该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端,6月受梅雨影响,多阴雨天气,故太阳辐射量较小。,第二节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类型,第二节 要点探究,特别提示 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起来黑是因为比起光球层其他地方来,它的温度要低,在更加明亮的光球层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点了。,第二节 要点探究,2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第二节 要点探究,例 强太阳风暴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读图123,回答(1)(2)题。 图123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第二节 要点探究,(1)结合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a处和c处 (2)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 ) A英国、墨西哥 B挪威、芬兰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第二节 要点探究,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不断飞逸到星际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来自太阳的日冕层,图中c处为日冕层。第(2)题,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空。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那里的高空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与稀薄的大气相撞,产生极光。B项所述国家位于北极圈附近。,第二节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图124,第二节 图表解读,图表解读,1教材第11页,图121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年降水量都呈有规律的波动变化,周期大约是11年。70N80N,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年降水量呈正相关;60N70N,太阳黑子相对数和降水量呈负相关;50N60N,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年降水量,在20世纪初以前呈负相关、以后呈正相关。,第二节 图表解读,2教材第12页,图122 太阳辐射主要分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三部分,其中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的可见光是太阳辐射的主体部分。 3教材第12页,图123。 全球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总体是低纬多于高纬;但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不是赤道附近,而是以沙漠气候为主的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中纬度大陆内部。,第二节 图表解读,4教材第13页,图124图126 太阳的外部结构自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日冕层内会出现一些形同火舌、浮云、喷泉等的日珥。黑子是太阳表面一些比周边暗一些的斑点,而耀斑是太阳表面一些比周边明亮的斑点。,第二节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11探索】 此图中有两条曲线,蓝色的是不同纬度的三个地区实测的年降水量分布,红色的是不同纬度的三个地区实测的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从图中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二是两者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三是三个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如上图所示地区两者完全为正相关,中图所示地区两者全部为负相关,下图所示地区两者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第二节 教材活动,【P12读图】 太阳辐射随着地理纬度的增高而递减,这是许多地理事物随纬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如地球上的五带、气压带和风带、降水量、植被带、自然带等,都因纬度不同而不同。,第二节 教材活动,【P15思考】 1旱涝灾害是我国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旱涝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变化的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周期颇为一致。其中,有的地区太阳活动强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有的即使在同一流域,在不同的时间相关性也不一样。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人们可以认识旱涝灾害的规律和成因,可以在旱涝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将损失程度减到最小。,第二节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太阳辐射 1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太阳活动时产生的电磁波叫太阳辐射 B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全年都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D由于日地距离的原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比其他行星多,第二节 课堂随练,答案 C 解析 太阳辐射是太阳核聚变反应产生的电磁波;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有季节变化;水星、金星离太阳更近,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第二节 课堂随练,2下列能源不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来的是( ) A水能 B风能 C潮汐能 D煤炭,答案 C 解析 潮汐能是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的潮涨潮落产生的能量,不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来的。,第二节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太阳活动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平均年轮宽度相关性曲线图(图125),完成34题。 图125,第二节 课堂随练,3图中平均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答案 A 解析 图示平均年轮宽度大的年份太阳黑子相对数也多,而平均年轮宽度小的年份太阳黑子相对数也少,故判断两者呈正相关。,第二节 课堂随练,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第二节 课堂随练,答案 A 解析 树木年轮的生成受地球气候直接影响,故其反映了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第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三维目标,第三节 第1课时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第三节 第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难点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重点难点,第三节 第1课时 教学建议,地球公转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地球自转的特点进行对比总结,明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地球公转轨道要联系数学中的椭圆的知识加以理解,近、远日点间公转速度变化的理解则需要联系物理开普勒定律。 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不必过深探究,了解其参照物不同、周期略有差异即可。,教学建议,第三节 第1课时 教学建议,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于尚未接触立体几何知识的高一学生而言,空间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难点。可利用多媒体软件,把它设计成三维动画,用两个平面分别代表赤道面和黄道面,使它们沿着一定的角度分别切入旋转着的地球,再显示黄赤交角及其度数。条件不允许的学校,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三球仪等演示:把讲台面当作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面,教师拿着地球仪沿桌面转一圈(注意使地球仪的球心与桌面基本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引导学生观察黄道面与赤道面是否重合。然后充分利用黑板画图,把教材中的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简化处理,结合立体几何知识讲述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第三节 第1课时 教学建议,地球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动态思维,发挥想象力,构建动态空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能通过主动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得以提高。,第三节 第1课时 新课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研究地球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我们要掌握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形式,即自转和公转。,新课导入,第三节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了解地球公转特征与自转特征的异同,理解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3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等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4通过地球公转特征与自转特征的对比学习,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_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自转。 (2)方向:自_向_;从北极上空看,呈_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时针方向旋转。,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自转轴,西,东,逆,顺,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3)周期 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点,时间长度为_,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 时间长度为_,是平常所说的一天。 (4)速度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约为_/时。 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南北两极_。,24小时,3时56分4秒,15,递减,2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_的运动,叫作地球公转。 (2)轨道: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_形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处于_日点;7月初,地球处于_日点。 (3)方向:自_向_,从北极上空看是_时针绕日公转。 (4)周期:一个恒星年,其时间长度为_。,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太阳,椭圆,近,远,西,东,逆,365日6时9分10秒,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5)速度:平均每天向东推进约59(角速度),平均线速度约为30 千米/秒。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图131, 知识点二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轴在宇宙空间所指的方向为北极星附近,A_与B_之间有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_。,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赤道面,黄道面,2326,图132,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前梳理,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不同。太阳直射点在_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回归年。,南北回归线,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例1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同步轨道卫星的一种类型,这种卫星定位在赤道某地上空35 786千米的高度,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多为这种卫星。据此回答(1)(2)题。 (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比( ) A运转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B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 C运转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D运转方向不同,线速度相同,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2)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需要考虑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为了节省燃料,我国的四个卫星发射场中,最有利于这类卫星发射的是( ) A山西太原 B甘肃酒泉 C四川西昌 D海南文昌,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转的半径大,运行一周的距离长于地球赤道;为与赤道上的对应点保持同步,其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运转方向与赤道上的对应点相同,但线速度要大。第(2)题,海南文昌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发射卫星可借助地球自转线速度,节省燃料。,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的大小:在南北纬2326之间。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134,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除了黄赤交角的存在之外,还有地球在公转运动中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图中的节气均指北半球的节气。 北半球的夏半年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即太阳直射点从a到b再到c的时段;冬半年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时段,即太阳直射点从c到d再到e的时段。,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2二分二至地球公转轨道图中二分二至点和近日点、远日点的判读 太阳、地心的连线代表太阳光线。不论是从北极上空俯视的呈逆时针公转方向的图,还是从南极上空俯视的呈顺时针公转方向的图,如果上述连线与地球表面交于赤道以北,即大致为夏至日(北半球)点(C点),远日点位于顺地球公转方向C点前方附近位置;如果上述连线与地球表面交于赤道以南,即大致为冬至日(北半球)点(A点),近日点位于顺地球公转方向A点前方附近位置;据此,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和春夏秋冬更替的顺序,对应判别出二分点。,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图135,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例 地轴倾角(大小等于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之一。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空间有变动,地轴对于这个平面的倾斜度也有变动。现在地轴倾斜度是23.44,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为4万年。读地轴倾斜度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图136),回答(1)(2)题。 图136,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1)当地轴倾斜度为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的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的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的小 D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比现在的小( ) (2)当地轴倾斜度为22.1时,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移动周期约4万年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经过的最低纬度为22.1 A B C D,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增大,温带的范围缩小。第(2)题,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经过的最低纬度为0(赤道),错误。,第三节 第1课时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1课时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图137,第三节 第1课时 图表解读,图表解读,1教材第16页,图132 地球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三节 第1课时 图表解读,2教材第17页,图133 恒星日与太阳日都是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是以太阳以外的某一颗恒星为参照物,指地球上某一经线连续两次通过该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的同时在公转轨道上前进约59的角距离,所以当地球自转360完成一个恒星日之后,还必须再自转由公转所造成的59的角距离,所需时间为3分56秒。所以一个太阳日内地球自转了36059。,第三节 第1课时 图表解读,3教材第17页,图134 地球自西向东、沿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绕日公转,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距太阳1.47108千米);7月初,运行至远日点(距太阳1.52108千米)。 4教材第18页,图135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为6634。,第三节 第1课时 图表解读,5教材第19页,图136 从冬至日到第二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日),到达北回归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日),到达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地球自转的特征 1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图138 A B C D,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答案 D 解析 为地球侧视图,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为北极上空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为南极上空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图中箭头表示的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错误。,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 ) 23小时56分4秒 24小时 一个太阳日 一个恒星日 A B C D,答案 B 解析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是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地球公转的特征 3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139),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图139,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A地球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地球从A点出发再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过B点时的,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涉及的知识有: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365天5时48分46秒为1回归年,明确回归年的概念;由于太阳位于椭圆形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日地距离随地球公转而变化,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1月初,远日点时是7月初;地球公转线速度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则相反。,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三 黄赤交角 4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1310),回答下列问题。 图1310,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1)角的度数是_,平面的名称是_。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填下面的字母代号)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3)若黄赤交角为20,下列现象正确的是_。(多选) A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 B北纬20纬线成为北回归线 C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0之间做回归运动 D太阳直射点处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第三节 第1课时 课堂随练,答案 (1)6634 黄道平面 (2)B D (3)BC 解析 第(1)题较容易。第(2)题,F点在北回归线上,故日期应为6月22日前后,应选B项;H点在南回归线上,故日期应为12月22日前后,选D项。第(3)题,若黄赤交角为20,则黄赤交角比原来的小,回归线的度数变为20,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C。A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太阳直射点处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与日地距离有关,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没有关系。,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节 第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使学生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使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原因。,三维目标,第三节 第2课时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使学生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的宇宙观。,第三节 第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难点 时差计算和日界线的应用。,重点难点,第三节 第2课时 教学建议,本课时内容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要在明确重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密切合作,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一系列观察、思考、讨论等探究式的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 1昼夜交替和时差 (1)地图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知识的综合体现和浓缩,“昼夜交替和时差”知识点要求很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将时区划分、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等知识转化成图表,是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建议,第三节 第2课时 教学建议,(2)在学习中要结合生活体验(如太阳视运动方向),但要区分地理术语和日常用语的差别。如地方时“东早西晚”和日常“起床早晚”中“早”与“晚”的区别等。 (3)掌握一些原则和技巧,例如时间计算“东加西减”、时区间隔“同减异加”等。 (4)充分借助地球仪等教具,也可动手做部分简易教具(如时区圆盘),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进行地方时、时区、区时等的演算操作。 2地转偏向力 利用生活常识,如结合骑自行车“向右拐弯、向左拐弯”的体验,掌握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前进方向的影响。,第三节 第2课时 新课导入,你每天早晨起床,晚上休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白昼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呢?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唤醒学生在初中有关地球自转的记忆,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究学习的欲望) 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地球仪上的中国区域不断出现白天与夜晚的交替变化。,新课导入,第三节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掌握昼夜更替的规律。 2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地方时、区时的简单计算。 3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4通过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理解和计算,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昼夜更替 1昼夜的产生 (1)成因:地球是一个既_、也_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界线:_线。 2昼夜更替 (1)成因:_。 (2)周期:为24小时,为一个_。,第三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不发光,不透明,晨昏,地球自转,太阳日, 知识点二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偏东地点的时刻_。 (2)概念:因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叫作地方时。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小时。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第三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早,1,经度,(2)区时:即每个时区_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_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_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国际日界线_,向西过国际日界线则反之。,第三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中央,180,1,减一天, 知识点三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1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是因地球自转产生、促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的_。 2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_偏,南半球向_偏。,第三节 第2课时 课前梳理,方向,左,右,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昼夜更替 1产生原因 (1)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2)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处于昼半球、夜半球的部分不停地变化,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2周期 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3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顺地球自转方向进入昼半球,经过的是晨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进入夜半球,经过的是昏线。如图1311。 图1311,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1)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圈所在平面成90夹角。 (2)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20 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 S。 特别提示 地球若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更替现象,周期为一年。,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例1 读地球某时刻晨昏线分布图(图1312),回答问题。 图1312,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1)该图是以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方向。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MPN弧线为_圈的一部分,其中MP是_线,PN是_线。MPN弧线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是自_向_。,答案 (1)南 东南 (2)画图略(水平从右侧照过来) (3)晨昏 晨 昏 东 西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为南极点投影图,P点在N点的东南方向,P点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第(2)题,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太阳光线应从右侧水平照过来。第(3)题,图中MPN为晨昏圈的一部分,MP为晨线,PN为昏线,MPN弧线相对于地球表面自东向西运动。,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时区基础知识 (1)时区经度分布规律 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度数越大,时区数越大。 中时区跨东西经。 (2)时区时间分布 东时区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早;西时区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晚。 东时区无论时区数大小,都比西时区时间早。,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图1313为全球各时区时间早晚顺序图。 图1313,第三节 第2课时 要点探究,(3)时区的计算:用该地的经度除以15度,当余数小于7.5时,商数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当余数大于7.5时,商数加1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若已知A地的地方时和A、B两地的经度差,求B地地方时的公式如下:B地地方时A地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公式中,若B地在A地以东用“”,若B地在A地以西用“”)。 (2)区时。两时区时间差的计算方法:“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