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93376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6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考情纵览,小专题12 种群和群落,考情纵览,知识串联导思,重点提炼透析,知识串联导思,重点提炼透析,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典例引领,(2015安徽六校联考)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 ,该形式较为直观 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解题思路】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2)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理想状态(食物充足、无天敌、气候适宜等)下的“J”型增长曲线。(3)该种群数量在K1上下波动,故K值为K1。(4)C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气候恶劣或者传染病流行导致个体大量死亡,食物和天敌会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不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5)K值大小受环境影响。,答案:(1)曲线图 (2)“J” 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K1 (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归纳拓展,1.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汇总 图甲为“J”型、“S”型增长与生物进化关系曲线,图乙为“S”型增长、“S”型增长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图丙是某种群值变化曲线。,(1)图甲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其大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最根本有效的措施是增大环境容纳量即K值,防治有害动物的最有效的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且在种群密度最小时防治效果最好。 (2)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在K/2时,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图乙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A、B、C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3)“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本年总数-上年总数)/上年总数=本年总数/上年总数-1=-1,值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大。从理论上讲,有以下三种情况:1 种群上升;=1 种群稳定;01 种群下降。图丙中种群数量递增的时间段是第11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第20年至第3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热点考向,考向一,以数学模型为依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2015广东理综)图1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故增长缓慢,在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变小,A错误;在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B错误;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C错误;由图知,K值为121 00010=120 000(个),D正确。,D,以年龄组成的调查为依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2.(2015新课标全国理综)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考向二,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典例引领,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题思路】 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最初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体现,A正确。,答案: B,归纳拓展,1.把握群落中四种典型的种间关系,规律方法 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 (1)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 (2)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在先,捕食者在后。,2.全方位理解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2)群落演替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 (3)群落演替与进化的关系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变化;同时也存在着环境与生物的共同进化。,热点考向,考向一,以基础判断的形式,直接考查群落演替的方向,1.(2015新课标全国理综)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D,考向二,以材料分析的形式,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2.(2014新课标全国理综)某种植物病毒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病毒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A,考向三,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速度和方向,3.(2014新课标全国理综)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 (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 答案:(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上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