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系统复习 成绩基石,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主题 11 祖国统一、外交成就和社会生活,考点梳理过关,考点1 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台湾) 6年2考,关联拓展1.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我们要树立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而努力。 2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同根同源;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等。 3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考点2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6年4考 2012.23,关联拓展1.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主要原因在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2新中国的主要外交成就,考点3 社会生活,1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迁,2就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_铁饭碗_”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制度层出不穷。 3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六年真题全练,命题点1 海峡两岸的交往,命题解读海峡两岸的交往是时政热点问题,在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为主,主要涉及知识点有大陆对台政策、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成果等。,12015潍坊,11题,2分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提出:“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反映了( A ) A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B两岸民间团体开始政治对话 C香港澳门回归产生重大影响 D两岸三通局面已经完全形成,1A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题文材料发生在1987年,这反映了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状态。由此判断A项符合题意。,22014潍坊,12题,2分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山水合璧”反映了( C ) 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成为常态 B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对话 C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交流,2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自从海协会和海基会成立后,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反映了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故选C。,猜押预测1.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海峡两岸“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D ) A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B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C两岸直接“三通”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重要一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C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C“汪辜会谈” D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汪辜会谈”举行,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命题点2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命题解读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是中考高频考点,选择题和材料题均有呈现。复习时,应着重记忆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21世纪初的外交成就。,32016潍坊,18题,2分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 A )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3A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求同存异”中“异”指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宣告了美国封锁新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2015潍坊,9题,2分新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这反映了(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D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52014潍坊,11题,2分1972年,有人对尼克松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苏联干涉新中国外交 C中美之间没有共同利益 D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5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的准确识记。“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这句话的意思是,1950年到1971年中美之间的交流很少,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故选D。,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尼克松走下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岳麓书社政治文明历程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信息: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材料三 中国外交活动大事年表(节录) 1981年 中国当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8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6年 中俄等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了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后来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 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6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是解题的关键,总结归纳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新时期参与国际事务的主要表现。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表现:参加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作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第(2)题,主要考查中美建交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中“1972年2月、尼克松、周恩来”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中的史实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等。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依据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在新时期参与国际事务的主要表现是参加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答案:(1)出发点: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信息: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3)表现:参加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作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猜押预测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奉行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请问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有(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联合国26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 A B C D,3C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由此判断不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