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2《儒学的兴起》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382706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2《儒学的兴起》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2《儒学的兴起》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2《儒学的兴起》教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2儒学的兴起教案 人民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二、教学过程现实问题历史化展示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连线)法家: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儒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一、“焚书坑儒”批判.背景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2)原因:战国时期 秦 .焚书坑儒(自读课本,完成探究)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评价:(1)直接作用: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思维训练:【“焚书坑儒”批判】1、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2、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A、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B、秦朝统治严酷残暴C、秦始皇个性暴虐 D、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3、教材中引用唐朝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二、罢黜百家1、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说明: 董仲舒的名字是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的2、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特点:外儒内法思维训练: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a、 b、 c、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4、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思考题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问(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是什么?学生:三纲五常点拨:他的这一思想仍然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他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于是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并且还称之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后人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哪一位同学能举出这样的事例来?问(2):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孝”呢?在他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问(3)对于上述思想,当时的汉武帝是如何对待的呢?(引导阅读教材):汉武帝通过重用人才、兴办教育、确立儒家经典的地位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使它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感悟历史: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协调、和与中”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价值:大一统意识-有利于 民本意识-有利于 和谐意识-有利于 。道德意识-有利于 基本态度: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对儒学态度手段影响相同点目的实质作用【罢黜百家】4、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迎合了汉武帝意愿6、汉武帝实行“举贤良对策”的主要目的在于A、缓和阶级矛盾 B、消除王国威胁 C、巩固封建统治 D、平定边境冲突7、西汉董仲舒倡导的儒学,其核心是“仁政”“德治”“君权神授”“天人感应”A、 B、 C、 D、8、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 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A、 B、 C、 D、9、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时代特色”是指A、新儒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B、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C、新儒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的陈旧观念 D、新儒学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10、董仲舒对儒学思想作了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其本质意图是A、通过“举贤良”成为治国人材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C、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D、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有震慑作用的学说是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仁政”1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当时的“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是A、以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 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3、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B、创办太学C、推行教化,养士求贤D、创办天下郡国学校14、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发扬光大儒学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1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C、“大一统” D、“人道有为”1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A、强调“君权神授”B、宣扬“天人合一”C、实现“大一统”D、缓和社会矛盾17、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1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的统一C、儒学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D、使民主思想得到自由的发展19、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罢黜百家”的转变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思想控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20、我国秦汉时期的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2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22、儒家思想在战国时受到冷落,秦朝时遭到封杀,自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逐步扩大A B C D23、儒家思想能够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是因为、它适应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它的德治和爱民思想深入人心、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三、太学的出现1、简述汉武帝创立的教育体制。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 标志着: 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分析其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 对社会风气: 对统治基础: 对政坛: 【太学的出现】24、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25、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开始于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26、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汉高祖时期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汉武帝时期27、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诗经 春秋 韩非子 礼记28、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A、 B、 C、 D、29、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办太学天下郡国皆设学校A、B、C、D、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亦即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探究:从现实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两方面评价科举取士。思维训练:【科举制的文化影响】30、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稳定国家的政局,加强中央集权。A、B、C、D、31、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不断完善【高考练兵场】32、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家,西汉统治者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现实需要的变化 B、儒生对统治者的态度C、儒学自身的发展 D、统治者个人的好恶33、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34、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回答以下问题: 列举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孔孟之道”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在儒学方面的具体做法。选择:1-5CACDD 6-10 CBCBD 11-15 CBADC 16-20 CBDCD 21-25 DCACB26-30 DCADD 31-33 BAD答案:道是万物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仁、礼、仁政。春秋战国受冷落;秦朝受打击;汉朝受推崇,取得正统地位;汉末权威受削弱。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