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382464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9 页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136/18654.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混凝土质量检验安全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员工行为,实现作业标准化,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2范围适用于混凝土质量检验过程3风险辨识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4防护用品安全帽、劳保鞋工作服防护手套尘口罩5操作流程5.1作业前5.1.1操作人员上岗前需接受专项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5.1.2检查设备电源、接地线是否完好,所有紧固件牢辅助工具齐全破检查设备电源、接地线是否完好,所有紧固件牢辅助工具齐全破检查设备电源、接地线是否完好,所有紧固件牢辅助工具齐全破检查设备电源、接地线是否完好,所有紧固件牢辅助工具齐全破检查设备电源、接地线是否完好,所有紧固件牢辅助工具齐全破损。5.1.3按规范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劳保鞋、安全帽手套尘口罩)。按规范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劳保鞋、安全帽手套尘口罩)。5.1.4夜间作业应穿好反光衣,佩戴照明工具。5.2作业中5.2.1混凝土取样及试块制作过程的安全操详见规。混凝土取样及试块制作过程的安全操详见规。5.2.2混凝土检测(包括抗压试、回弹实验抽芯等)。混凝土检测(包括抗压试、回弹实验抽芯等)。5.2.3.1混凝土试块的取放应注意观察周围环境,轻拿防止滑跌。混凝土试块的取放应注意观察周围环境,轻拿防止滑跌。5.2.3.2试块抗压测的安全操作详见力机规程。试块抗压测的安全操作详见力机规程。试块抗压测的安全操作详见力机规程。137/1865.2.3.3分(看)料台查混凝土塌落度时,应选取安全的位置和角操作扶稳站。分(看)料台查混凝土塌落度时,应选取安全的位置和角操作扶稳站。5.2.3.4需蹬车检查罐内混凝土质量时,应提前与司机沟通严禁辆移动或测。需蹬车检查罐内混凝土质量时,应提前与司机沟通严禁辆移动或测。5.2.3.5蹬车作业时,应检查辆梯架完好上下不宜携带物品严禁人员触碰旋蹬车作业时,应检查辆梯架完好上下不宜携带物品严禁人员触碰旋蹬车作业时,应检查辆梯架完好上下不宜携带物品严禁人员触碰旋蹬车作业时,应检查辆梯架完好上下不宜携带物品严禁人员触碰旋转罐体。5.2.3.6混凝土构件回弹检测,应拿稳钢钻对准敲击均匀喷洒酚酞防止物体打及混凝土构件回弹检测,应拿稳钢钻对准敲击均匀喷洒酚酞防止物体打及混凝土构件回弹检测,应拿稳钢钻对准敲击均匀喷洒酚酞防止物体打及混凝土构件回弹检测,应拿稳钢钻对准敲击均匀喷洒酚酞防止物体打及混凝土构件回弹检测,应拿稳钢钻对准敲击均匀喷洒酚酞防止物体打及混凝土构件回弹检测,应拿稳钢钻对准敲击均匀喷洒酚酞防止物体打及混凝土构件回弹检测,应拿稳钢钻对准敲击均匀喷洒酚酞防止物体打及溅伤人。5.2.3.7混凝土构件抽芯检测,应固定取孔设备查电气线路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混凝土构件抽芯检测,应固定取孔设备查电气线路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混凝土构件抽芯检测,应固定取孔设备查电气线路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混凝土构件抽芯检测,应固定取孔设备查电气线路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混凝土构件抽芯检测,应固定取孔设备查电气线路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5.3作业后5.3.1关闭设备电源,清洁器具扫现场。5.3.2将实验废弃物按指定地点存放。6.应急措施6.1发生机械伤害时,应先切断危险源防止二次根据情况进行处置。6.2发生触电时,切断源使人尽快摆脱。6.3发生高处坠落时,对伤员进行必要的包扎、止血固定措施并根据害情况发生高处坠落时,对伤员进行必要的包扎、止血固定措施并根据害情况进行处置。第 5 页 共 9 页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与处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施工中要区别对待,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本文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处理措施。1、干缩裂缝成因及处理措施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干缩裂缝产生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侧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厘米,较长的裂缝可达23米,宽l5毫米。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3、沉陷裂缝及预防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问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扳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4、温度裂缝及预防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混凝土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袭击,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主要预防措施:一、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二、减少水泥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公斤/立方米以下。三、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五、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高温季节浇筑时可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九、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过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人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综上所述,防治混凝土裂缝应针对成因,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设计及加强施工等方面的管理,使混凝土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以确保结构安全。第 8 页 共 9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