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语言与文学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382170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语言与文学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语言与文学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语言与文学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语言与文学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六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语言与文学(一). 教学目的:1. 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 2. 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二). 文章简析:1. 解题 王力先生于1962年发表了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本文是王力先生为大学生作的一次演讲,可以说是这两篇文章的概要。2. 课文分析:(1)第一部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语言呢? 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第一”就突出强调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作者说要从三方面学习语言:现代汉语、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下文着重从古代汉语方面分析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2)词汇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文学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要靠具体形象来构思,而构思、表现都需要语言,具体说来,就是多用名词。不管是诗经的比兴,还是诗歌的意境,都需要名词来丰富其形象。 (3)语音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语言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语言。语言主要是为了让人交流,特别是诗,是为了让人朗诵的。因而就有了声音的美,在中国诗中表现为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抑扬的美靠平仄,回环的美靠诗韵。 (4)语法和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在中国文学中,语言形式的美主要表现为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整齐的美靠汉语独有的对仗,用语简洁靠不完全句和使动用法的灵活运用。(5)作者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神思是第26篇,属创作论部分,“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其意思是:构思的妙处,是作家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融会贯通。这里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特点,作家的联想和想像离不开事物的形象。比兴是第36篇,也属创作论部分。“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其意思是: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然像胡、越两地那样距离极远,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像肝胆那样密切。物色是第46篇,属批评论部分。“山沓水,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意思是:高山重叠,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事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瑟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创作的灵感。以上三段文字,都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形象。第六课语言的演变(一)教学目的:1. 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 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二)文章简析:1. 解题 吕叔湘,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2. 课文分析:(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语言是变化的。 语汇的变化。 语音、语法的变化。(2)语音的变化似乎是不易察觉的,但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是哪三种情况?明确: 古诗不押韵了。 古诗“平仄不调”。 形声字的读音跟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3. 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 明确: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第七课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一)自读点拨:1. 作者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 明确:先举非常熟悉的例子,再指出容易干扰思路的认识,接着说选择的标准,把一切手段都归之于“选择”,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观点。 2. 怎样理解“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 明确:作者为了打消一些人对“修辞”的畏惧感而指出,这是一种偏颇认识。为装饰而装饰,便容易忘掉准确、易懂,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至于现在一些所谓新的语言,如“新新人类”的一些话,有许多是不规范的,而有些新的词汇出现,则是伴随新事物产生的,另当别论。 3. 作者提出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些标准? 明确:“选择”的标准,一是准确性、表现力,二是时代性、社会性。这两条标准,一是从普遍性角度看,一是从发展性角度说,联系实际,切中要害。这两条标准的关键还是准确性和表现力,第二条标准是针对实际问题强调的一个方面,仍可以归到准确性和表现力上来。而在准确性和表现力两者之间,又以准确性更为重要。 4. 作者认为“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前提条件是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丰富的语言靠阅读,靠留心生活,靠提升思想,靠充实知识。 5. 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表述的基本要求,张志公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的?明确:学生读课文、抓要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简明,要看听者(读者)对象;连贯,包孕在准确和表现力中。 第八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自读点拨:1. 第一部分中“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和无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其中“有限”与“无限”,“自由”与“不自由”怎么理解。 明确:“有限”指的是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组合规则,“无限”指的是运用语言和组合规则可构成无数不同的句子;“自由”指的是人们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表达,“不自由”是指在表达时不能杜撰词语、违反组合规则,必须服从社会的语言表达习惯。 2. 谈谈语言与说话的区别与联系。 明确:语言不同于说话。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3. 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及作者的观点。 明确: (1)第三部分按总分总的顺序,论述了“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2)作者在这一部分中阐述了如下观点: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脸部表情、手势、躯体姿态等伴随动作是一种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4.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明确:语言是人类专有的交际工具,但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除语言外还有其他一些用于交际的工具,如文字、烽火、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以及手势、脸部表情、躯体姿态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但这都不能跟语言相比,它们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或虽然表达较多的内容,其实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形成的辅助性手段,不过是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只有语言才能听从于人们自由组合,组成表达思想的话语,灵活自如地用于各种社会交际,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想做大学问、成大气候,除本身的天资、才能、毅力、识见等因素外,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正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书要读得好,文章要写得好,除了生活经验以外,苦读几年书大抵是少不了的。古今中外,苦读成名、成材的人不胜枚举,苏联的高尔基要算是一个典型吧,他读了那么多的书,著作等身,真可以说是苏联文坛的一个奇才!毛泽东更是以勤奋读书、刻苦钻研而名重一时,贯彻一生,尤其是在解放后,他以惊人的毅力通读了二十四史,他的雄文四卷足以光耀千秋。读书有时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么简单,那么轻松,那么容易。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浩瀚的书海中(甲)、(乙)、(丙)、(丁),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 像苦行僧一样将所追求的事业视为一种信仰、理想和希望, 产生迷恋、倾倒, 终生不渝。钱钟书先生就是耐得清贫、深明寂寞之道的大学者,他为读书人做出了榜样。几十年来他沉下一颗心,甘坐冷板凳,闭门读书谢绝见客,最后连外国人也不例外。现在许多人一说起“钱学”,真是充满景仰之情。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除家学、天资、师承、勤奋外,耐得寂寞、甘于淡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古人说得好:“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他不显山、不露水,不图名、不图利,一辈子姓钱而视金钱如粪土,视功名如过眼烟云。他一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结果却出人意外,刻苦攻读使他誉满天下,名传中外,赫然成为一大名家,达到了读书人寂寞的最高境界。其实,说穿了,寂寞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会读书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不会读书的人才会感到寂寞和无聊。读书人读书,有时可以说是思接千古、神入八荒、云游天地之外的高级思维活动。书房无论大小,总是自己的王国和领地。饮茶书窗下,悠然见前贤,正是这种读书生活的最好写照。在这里,你可以和孔子、孟子、孙子对话,可以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攀谈,可以和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议论,也可以向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请教。也许,你还会和他们进行热烈的争辩。在这里,你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国王,你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如痴如醉地进行探索、思考和创新。这是只属于你的世界,你的港湾,你的佛地,你的乐园,哪还有寂寞可言?实际上,这时的读书人已进入高层次的“静”和思维的意境之中。这是一种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平凡的生活,变成一种充满活力、充满真实内在的真理的境界。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大概应当是最高境界了吧。当然,当今社会总是有那么多热闹的场合吸引着一些读书人,他们乐于抛头露面,争名于市;与名人交往,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评职称是当仁不让、惟我独升,哪还有文人的一点清高?对领导是阿谀奉承,以求高升,哪还有文人的一点骨气?这些人尽管得实“利”不少,地位不断升高,但书却越读越少,文章越写越写不出来,以至“江郎才尽”。到了这种地步,所谓读书人,所谓学问家,早已徒具虚名。真正的读书人,请珍惜那“寂寞”的、宝贵的书房生活吧!现在努力,为时不晚。1.“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含义是( )A.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B. 勤奋读书,刻苦钻研C. 甘于淡泊,耐得寂寞D. 视金钱如粪土,不慕功名2.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第2段甲乙丙丁四处,它们的顺序应是_。A. 贯通 B. 汲取C. 寻觅D. 融会3. 第2段中 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 从而进而终于B. 进而并且甚至C. 甚至同时并且D. 甚至进而以至4. 第2段引用古人的话:“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含义是( )A. 说明只有与世隔绝,才能读书成才。B. 说明钱钟书遵古训而成才。C. 说明不显出露水,不图名利,就能成才。D. 说明甘于寂寞,埋头苦读才能成大气候。5. 第3段第一处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的是( )A. 说明读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B. 读书人精神生活充实、有趣,寂寞只是表面的。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寂寞的看法自然不会一样。D. 会读书的人都善于以苦为乐,苦中作乐。6. 从论证说理的角度看,对第4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某些读书人的表现,反衬真正读书人的高洁,从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B.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深化了中心论点,并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C. 以某些人的表现从反面说明读书人要“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并由此引出结论。D. 运用对比、反问的论证方法,论证有力,显示本文写作意图。7. 第2、3段未画线处的“最高境界”各指什么而言?请分别答在下面相应位置上。第2段“最高境界”指 。第3段“最高境界”指 。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 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 2. 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3. 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 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 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 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 1. C2. CBDA3. D4. D5. B6. C7. 第二段的指: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埋头苦读,终成大气候。第三段的指:进入高层次的“静”和思维的意境,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平凡的生命变成一种充满活力与真实内在的真理的境界。8. 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想做大学问、成大气候,除本身的天资、才能、毅力、识见等因素外,还要甘于淡泊、耐得寂寞。二. 1.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似乎”一词的含义: 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 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作用: 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2) 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 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 A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