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主核对】相互作用 人的意志 新的联系 多种多样的 主导 被支配 最优目标 整体的发展 优化趋向 综合,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和核心,核心考点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基本特征,(1)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2)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3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联系是普遍的,每个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这些对它影响和制约的事物就是它存在和变化的条件。条件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功能就会不同,所以,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只有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高考时对联系的基本特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必须仔细观察、准确判断:注意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间理论范围的不同,防止答非所问。对于人在客观联系面前的能动性,不可片面夸大,也不可人为缩小。,随着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大量的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这表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解析】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说法错误;通过政务微博加强政府与民众互动,这是人为事物的联系,B与题意不符;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说法正确。 【答案】D,针对2014年反常的气候及给民众生活和农牧业带来的严重影响,专家认为,各国应积极寻找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无污染能源在内的替代性能源,这需要各国政府积极行动起来,个人及企业也应在此过程中作出积极努力。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 ) 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积极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 各方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 各国加强协作,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性作用 A B C D,【解析】各国应积极寻找替代性能源,各方应在此过程中作出积极努力,这启示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积极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使气候由“反常”变为“正常”,正确且符合题意;观点材料未体现;说法错误,各国加强协作,发挥的是整体的功能,而不是关键部分的作用。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由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 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关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 B C D,【解析】题中事例表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强调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说明联系的发生需要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入选。观点错误,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对于激发人的创新意识都很重要,创新意识不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故排除。 【答案】D,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核心考点二: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等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的,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原则,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是理解政治生活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经济生活中坚持宏观调控、统筹兼顾的理论原因。 区分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能结合实例材料加以说明。系统优化思想是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表现,是创新意识的重要要求,在回答非选择题时应予以注意。,党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种“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须( )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化目标 大胆质疑,否定一切,克服前进过程中的障碍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一分为二,权衡利弊,善于看清形势抓住主流 A B C D,【解析】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贯彻“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这说明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说法正确;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一切”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本题选D。 【答案】D,美国的金门大桥是“44”八车道模式,由于上下班车流在不同时段出现两个半边分布不均的现象,桥上经常发生堵车问题。一位年轻人建议把原来的“44”车道模式改为“62”模式,堵车问题因此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一事列启示我们应( ) 优化系统内部结构,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借助外力作用进行辩证否定,实现事物的变化 发扬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积极寻找新思路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B C D,【解析】材料中建议把原来“44”车道模式按照上下班的车流不同,改为“62”模式,整个桥面的车道仍是八车道,但堵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说明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说法正确。认识、解决问题要发扬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寻找新思路,说法正确;与辩证的否定不符,说法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符。本题选B。 【答案】B,1(2014全国新课标卷)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 B C D 【答案】C 【解析】斯班瑟发明不干胶记事贴的过程,启示我们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符合题意,选C。观点错误,排除。,2(2014四川卷)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 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社会心理源自于人们的生活反思 A B C D 【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排除;认识源自于实践,排除。的“物质原因”也就是客观原因。,3(2014安徽卷)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之间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 B C D 【答案】A 【解析】事物的联系有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否认了自在事物的联系,均错误;革命草可以当做饲料,但也造成了诸多问题,这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说法正确。故选A。,4(2014重庆卷)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雾”的意象是意识构建的人为事物关系,【答案】B 【解析】认识的反复性强调的是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故A的理解错误;不同条件下,对雾的理解是不同的,故B正确;意向变化应该根源于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C错误;意向属于意识的范畴,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属于物质的范畴,故D错误。,打造依法治国的“升级版” 热点解读,考点对接 信息点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具有促进作用。依法治国理念提出多年以来,我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让法治中国践于行 信息点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法治中国”的顶层设计整体托出,“法治中国”的远景清晰构想,体现了全局观念,信息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十八大以来,在实施八项规定、形成高压反腐态势、查办大要案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一批“老虎”纷纷落马,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信息点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四中全会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其核心就是要实现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建设“法治中国”道路上作出的重大抉择,更需要增强部署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 A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C整体和部分是有严格区别的 D整体和部分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答案】A 【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增强部署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故选A。B说法错误,应为“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C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D说法错误。,2建设“法治中国”非纸上谈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合乎中国国情,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体现了( ) A联系的普遍性 B联系的主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客观性 【答案】A 【解析】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32014年10月23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此次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综合工程,并且包括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内的全过程。,(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一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依据。,【答案】(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法律的制定上,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保障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坚持依法执政,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人民政协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对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立法决策,推进立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先解决立法这一主要矛盾,坚持立法先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