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2.6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81859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2.6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2.6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2.6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自主梳理】 一、实践 1.概念:人们改造_的物质活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_性。,客观世界,社会历史,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的反映。 (2)只有在实践中、在_和_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3)不论是_,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_的需要。 (2)认识工具:_提供。 (3)认识能力:_中锻炼和提高。,能动,主体,客体,直接经验,实践,实践,实践,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 物相符合;_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2)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_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 物是否相符合。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_加以对照,从而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实践,实践所产生的结果,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实践,改造世界,三、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_同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反映。 (2)真理的属性:最基本的属性是_性。,主观,客观,正确,客观,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 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_。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_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 (1)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_ 是难免的。 (2)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_。,谬误,具体的历史,错误,错误,四、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1)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_到_, 再从_到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人们的认识要受具体的_水平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 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客观 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_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实践,认识,认识,实践,实践,本质,2.认识的无限性: (1)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的过程。 (2)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_,作为认识主体的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上升性: (1)含义: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_ 或螺旋式_的过程。 (2)表现: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_ _。,永无止境,物质世界,社会实践,前进,上升,超越,自身,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_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_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实践,【思考辨析】 1.(2014江苏单科T27B项)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 提示:此观点错误。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2.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 提示:此观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 提示:此观点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不一定要经历失败才能获得;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可以少走弯路。 4.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 ) 提示:此观点错误。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核心考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2.实践决定认识,【知识拓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这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破】 1.理解实践含义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2)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理解两个“不等于” (1)人的活动实践活动。 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是实践。 (2)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和间接经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考题体验】 1.(2014江苏单科)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B. C. D.,【解析】选A。过去,技术限制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现在,人们借助各种技术工具不断深化对海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应选。题干没有体现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也没有体现某种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不选。,2.(2011福建文综)“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 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 B. C. D.,【解析】选A。通过审题,确定“这”指代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说法正确,且符合材料主旨;认识对象即认识的客体,它包括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具有客观性,与认识是不同的,故错误。,【加固训练】 1.(2013海南单科)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 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 B. C. D.,【解析】选C。说法错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可以克服的。塑料袋在发明后被称为“白色革命”,而在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却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说明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符合题意。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说法错误。塑料袋在发明后,人们称之为“白色革命”,被广泛应用;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使用塑料袋的危害,称之为“白色污染”,提出要“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体现了。故选C项。,2.(2013江苏单科)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解析】选C。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规律,没有涉及检验认识,没有涉及具体的实践行动,A、B、D不选。,【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厦门陆羽”徐庆生为茶著书 陆羽是历史上著名的“茶圣”。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徐庆生因撰写中国名茶金针梅、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茶叶对外贸易实务和中国名茶丛书名门双姝等多部关于茶的书籍而被称为“厦门陆羽”。他曾因为严重胃溃疡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忠告放弃喜欢的绿茶,而后来偶然地尝试了武夷山的“岩茶”而使胃病痊愈。但他发现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宣传,红茶在当时的茶业界默默无闻,需求不足,茶价低廉,这激发了他为茶著书的动力,成为福建茶叶品牌化的幕后推手。,思维导向:徐庆生为茶著书的经历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徐庆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推动福建茶叶品牌化体现了这一点。,核心考点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2.准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的认识是错误的。 (3)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重点突破】 1.注意一个不等于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2.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2)联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没有谬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考题体验】 3.(2012福建文综)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解析】选A。牛顿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他发现的运动定律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项符合题意;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B、C观点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D项错误。,4.(2010福建文综)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哲学模块中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重点回答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变化回答。,答案:(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2)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加固训练】 3.(2013广东文综)该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B. 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和真理的条件性等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借助漫画读懂提示语,明确门槛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对于同一事物,不同人、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观点和内涵,体现了认识的差异性和真理的条件性,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规律,错误;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错误。,4.(2015三明模拟)“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 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 B. C. D.,【解析】选D。观点错误,不选;材料未体现,不选。说明了认识反复性的客观原因,说明了认识反复性的主观原因,入选。,【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中微子研究 中微子是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而提出的,1933年正式命名为中微子,1956年才被观测到。中微子有大量谜团尚未解开。第一,它的质量尚未直接测到,大小未知;第二,它的反粒子是它自己还是另外一种粒子;第三,中微子振荡还有两个参数未测到,而这两个参数很可能与宇宙中反物质缺失之谜有关;第四,它有没有磁矩;等等。,思维导向:中微子的提出及研究体现认识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为解释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而提出中微子概念体现人们实践活动的能动性,随后的观测及研究体现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及认识的无限性。,【素材链接】人类认识火星大事记 1895年,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报告观察到了火星表面的沟壑。 1962年开始,美国发射了一系列“水手”号航天探测器。1964年11月28日,“水手4号”发回第一批拍摄的火星表面的20张照片。 1976年,美国宇航局两架“海盗号”飞船登陆火星表面,给地球发回了火星表面的岩石图,飞船还探测了火星的土壤、天气、磁场、地震等情况。 1996年11月7日,“环火星勘探者”发射升空,它拍摄了24万余张照片,绘制出了火星表面的高精度地形图,发现了火星上年轻的水蚀地貌,揭示了火星过去的磁场,追踪了火星的季节变化。,2004年,美国宇航局的“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在对火星岩石的研究中,科学家找到了水曾形成河流、湖泊和浅海的证据。 2006年,“环火星勘探者”发现,水可能从峡谷或弹坑中渗出,冲刷出沟壑,但沟壑也可能是沙尘或液态二氧化碳留下的痕迹。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实施火星计划,预计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进行载人登陆火星任务。在此之前,美国宇航局还计划执行一项小行星捕获任务,验证一些火星载人登陆的空间飞行技术。,深化人类认识 推动科技发展 【热点点击】 材料一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嫦娥”三号探测器落月后,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设备工作模式调整等月面初始化工作,之后在地面控制下,实施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材料二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 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球以外的天 体软着陆。,材料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筹划,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命题角度】 1.怎样理解“嫦娥”三号探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提示:科学实验是探索世界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是加速社会前进的杠杆,突出体现了社会实践的能动性。 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实践活动的什么特点? 提示:“三步走”战略首先体现了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根据现有条件,分步推进,体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热点专练】 1.“嫦娥”三号探月活动属于( )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C.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 D.指导实践的认识活动 【解析】选C。“嫦娥”三号探月活动属于科学实验活动,是重要的实践形式,C项入选;A、B两项没有分清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D项没有分清实践与认识。,2.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成功实现两器分离和互拍,月球车“玉兔”开始在月球的科考生活。月球车“玉兔”是我国10年艰苦攻关的结果,其性能卓越,本领高强,能爬坡,能越障,能耐受300摄氏度温差,为探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技术支持。这主要说明( )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充满了曲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 B. C. D.,【解析】选C。月球车“玉兔”为探月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入选;10年艰苦攻关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入选;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排除。,3.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请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因此应该从实践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中国对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的基础上,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成功突破。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还未完成,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