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381407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10 页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烟措施,且供电中断,一般会停止运行,上部楼层的人员只有通过楼梯才能疏散到建筑物的外边,因此楼梯成为最主要的垂直疏散设施。一、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要求1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及合用前室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3楼梯间不应设置卷帘。4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5.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宜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不宜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配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6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7用作丁、戊类厂房内第二安全出口的楼梯可采用金属梯,但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丁、戊类高层厂房,当每层工作平台上的人数不超过2人且各层工作平台上同时工作的人数总和不超过10人时,其疏散楼梯可采用敞开楼梯或利用净宽度不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大于60的金属梯。8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必须采用时,踏步上、下两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大于10,且每级离扶手250mm处的踏步深度不应小于220mm。9高度大于10m的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应设置通至屋顶的室外消防梯。室外消防梯不应面对老虎窗,宽度不应小于0.6m,且宜从离地面3.0m高处设置。10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有明显标志。二、敞开楼梯间敞开楼梯间是低、多层建筑常用的基本形式,也称普通楼梯间。该楼梯的典型特征是,楼梯与走廊或大厅都是敞开在建筑物内,在发生火灾时不能阻挡烟气进入,而且可能成为向其他楼层蔓延的主要通道。敞开楼梯间安全可靠程度不大,但使用方便、经济,适用于低、多层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三、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指设有能阻挡烟气的双向弹簧门或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如图2-6-3所示。封闭楼梯间有墙和门与走道分隔,比敞开楼梯间安全。但因其只设有一道门,在火灾情况下人员进行疏散时难以保证不使烟气进入楼梯间,所以,对封闭楼梯间的使用范围应加以限制。(一)封闭楼梯间的适用范围多层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除与敞开式外廊直接相连的楼梯间外,均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具体如下:1医疗建筑、旅馆、老年人建筑;2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建筑;3商店、图书馆、展览建筑、会议中心及类似使用功能的建筑;46层及以上的其他建筑。高层建筑的裙房;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1m且不大于33m的住宅建筑,其疏散楼梯间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当住宅建筑的户门为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二)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1封闭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并设可开启的外窗排烟,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置。2建筑设计中为方便通行,常把首层的楼梯间敞开在大厅中。此时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如图2-6-4所示。3除楼梯间门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的房间门窗及管道井、电缆井的门或检查口。4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四、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系指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前室或阳台、凹廊,通向前室、阳台、凹廊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防烟楼梯间设有两道防火门和防排烟设施,发生火灾时能做为安全疏散通道,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楼梯间形式。(一)防烟楼梯间的类型1带阳台或凹廊的防烟楼梯间带开敞阳台或凹廊的防烟楼梯间的特点是以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疏散人员须通过开敞的前室和两道防火门才能进入楼梯间内。2带前室的防烟楼梯间(1)利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在平面布置时,设靠外墙的前室,并在外墙上设有开启面积不小于2的窗户,平时可以是关闭状态,但发生火灾时窗户应全部开启。由走道进入前室和由前室进入楼梯间的门必须是乙级防火门,平时及火灾时乙级防火门处于关闭状态。(2)采用机械防烟的楼梯间。楼梯间位于建筑物的内部,为防止火灾时烟气侵入,采用机械加压方式进行防烟,如图2-6-8。加压方式有仅给楼梯间加压(图2-6-8b)、分别对楼梯间和前室加压(图2-6-8a)以及仅对前室或合用前室加压(图2-6-8c)等不同方式。(二)防烟楼梯间的适用范围发生火灾时,防烟楼梯间能够保障所在楼层人员安全疏散,是高层和地下建筑中常用的楼梯间形式。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防烟楼梯间:1一类高层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建筑;2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3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层人数超过10人的高层厂房;4当地下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以及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三)防烟楼梯间的设置要求防烟楼梯间除应满足疏散楼梯的设置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楼梯间应按规定设置防烟设施,并应设置应急照明设施;2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的前室合用;3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10.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4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5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五、室外疏散楼梯在建筑的外墙上设置全部敞开的室外楼梯,如图2-6-9所示,不易受烟火的威胁,防烟效果和经济性都较好。(一)室外楼梯的适用范围1甲、乙、丙类厂房;2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层人数超过10人的丁戊类高层厂房;3辅助防烟楼梯。(二)室外楼梯的构造要求室外楼梯作为疏散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1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2倾斜度不应大于45;3楼梯和疏散出口平台均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楼梯段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4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门开启时,不得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5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0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其它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高度大于10m的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应设置通至屋顶的室外消防梯。室外消防梯不应面对老虎窗,宽度不应小于0.6m,且宜从离地面3.0m高处设置。六、剪刀楼梯剪刀楼梯,又名叠合楼梯或套梯,是在同一个楼梯间内设置了一对相互交叉,又相互隔绝的疏散楼梯。剪刀楼梯在每层楼层之间的梯段一般为单跑梯段,如图2-6-10所示。剪刀楼梯的特点是,同一个楼梯间内设有两部疏散楼梯,并构成两个出口,有利于在较为狭窄的空间内组织双向疏散。剪刀楼梯的两条疏散通道是处在同一空间内,只要有一个出口进烟,就会使整个楼梯间充满烟气,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应采取下列防火措施:1剪刀楼梯应具有良好的防火、防烟能力,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并分别设置前室;2为确保剪刀楼梯两条疏散通的功能,其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实体墙分隔;3楼梯间内的加压送风系统不应合用。第 8 页 共 10 页消防疏散走道与避难走道疏散走道贯穿整个安全疏散体系,是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因素。其设计应简捷明了,便于寻找、辨别,避免布置成S形、U形或袋形。一、疏散走道(一)基本概念疏散走道是指发生火灾时,建筑内人员从火灾现场逃往安全场所的通道。疏散走道的设置应保证逃离火场的人员进入走道后,能顺利地继续通行至楼梯间,到达安全地带。(二)疏散走道设置基本要求疏散走道的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走道应简捷,并按规定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诱导灯。2在1.8m高度内不宜设置管道、门垛等突出物,走道中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3尽量避免设置袋形走道。4疏散走道的宽度应符合表2-6-8的要求。办公建筑的走道最小净宽应满足表2-6-16的要求。5疏散走道在防火分区处应设置常开甲级防火门。表2-6-16办公建筑的走道最小净宽设置防烟设施且两侧采用防火墙分隔,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二)避难走道设置要求避难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走道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0h;2.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应少于2个,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当走道仅与一个防火分区相通且该防火分区至少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时,可设置1个直通地面的出口;3.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走道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4.走道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5.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前室开向避难走道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6.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线电话。第 9 页 共 10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