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美景 文档编号:23804 上传时间:2016-12-29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编制说明 按照成都市农业委员会要求,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成立了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在国家、省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紧扣成都市农业实际,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形成了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初稿,同时反复征寻了吕火明、蒋和平、郑冶鲁、郭晓鸣、王卫、段诚中、刘建军等国内和省内知名专家,六易其稿,形成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 一、规划 内容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规划必须清晰勾划成都市现代农业 发展蓝图。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和“一区三中心”总体框架下,提出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发展重点和采取的行动与措施。规划分为规划总则、战略选择篇、产业发展篇、行动计划篇、战略保障篇和附件等六大组成部分。 (一)规划总则 该部分主要阐述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规划编制的依据和期限。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和相关政策、现代农业相关理论。 (二)战略选择 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成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成都市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在 分析时,主要采用态势分析方法 ,重点通过中西部省会城市间的横向比较和成都市发展的纵向比较,提出成都市现代农业的形态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定位为西部地区的“一 2 区三中心”,功能定位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确定成都现代农业应坚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战略,强化优势农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建立优势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三)产业发展 根据现有产业的基础及未来的发展目标,按照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和“一区三中心”的总体设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本着构建 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形态和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建设重点。种植业应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猕猴桃,水蜜桃、枇杷、早熟梨等伏季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林竹六大优势产业,养殖业应重点发展生猪、家禽和特色水产三大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应重点发展粮油、生猪、茶叶、果蔬、家禽精深加工。按照外向型发展的要求,要提出产业(产品)执行的标准。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重点是农产品物流和农资物流两个部分。 (四)行动计划 规划的实施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基于对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优势分析,提 出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和打造三大增长极,提出每个项目的培育目标、重点工程和推进思路。 (五)战略保障 该部分主要阐述推进成都市现代农业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农业监管机制的构建和强化财政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市场配置资源,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 二 、 规划 承担和协作单位 3 四川 省农业科学院及四川比尔农业科技咨询中心是项目第一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广东 省农业科学院 、 四川 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院为合作单位。 三、创新成果 (一)甄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在农业专家长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成都市自然资源禀赋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西部主要副省级城市和四川主要经济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确定成都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必须集中优势特色资源,重点发展绿色粮油、精品蔬菜(食用菌)、特色水果、效益花卉、优质茶叶、生态林竹、中药材、高效生猪、优质家禽、特色水产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二)进行成都市特色优势产业承载力分析 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实地调研建立成都市农业资源数据库,从耕地承载、环境承载、市场承载、潜力承载等多个角度对甄 选出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提出了到 2017年粮油基地面积稳定在 730万亩(含复种),产量突破 500 万吨;蔬菜基地面积达到 458 万亩(含复种),产量突破 1300万吨;猕猴桃基地面积 35 万亩,产值 50 亿元;食用菌基地 18 万亩;花卉基地 27 万亩,产值突破 22 亿元,茶叶基地 38 万亩,产值 元;中药材面积 45 万亩;林竹基地稳定在 300 万亩。生猪养殖通过集中养殖实现存栏 700头、出栏 1500 万头;家禽存栏 6700 万羽、出栏 22000 万羽;水产 15 万吨,产值 52 亿元。 (三)建立成都市地形地貌数字化 模型 4 本规划采用美国航空航天局拍摄的卫星图片,通过与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合作协议获得,以 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对成都市地形地貌进行数字化处理,为成都市特色优势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根据成都市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成都市划分为“三圈层、四大农业区”。 “三圈层”: 城市农业圈层 ( 第一圈层 ); 近郊农业圈层 ( 第二圈层 ); 远郊农业圈层 ( 第三圈层 )。 “四大农业区”: 成都中部平原优质高效农业区 ; 成都西部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丘陵特色农业区 ; 成都西部龙门山脉山地生态农业区 ; 成 都东部龙泉山脉丘陵特色农业区 。 (四)以市场分析为基础,提出发展外向型农业产业 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国际市场为机遇,通过成都特色优势产业的市场风险分析,表明成都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将面临:“ 农产品消费取向变化导致某些农产品消费萎缩 , 同类产品数量增长导致市场同质竞争加剧而直接影响市场需求 ”两大产业内源性风险 。 本规划设计通过“ 强化新特品种栽培、反季错季生产、现代设施技术、绿色有机品牌、 畜禽市场风险预警、 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物流等环节,把握市场先机,领先一步,步步领先。 ” (五)建立了市县两级规划体系 根据本规划研究 需要,选择第二圈层温江、双流、新都、新津,第三圈层的蒲江、青白江、金堂为典型,开展市县两级规划体系建设。典型区县根 5 据自身发展实际,以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突破口,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积极调整区县内部产业结构,编制各区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规划组实行“区县定点负责制”, 建立 7 个典型区县 的 农业 档案 , 并专人动态 跟踪区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为及时准确调控和应变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目 录 总 则 . - 1 - 一、规划背景 . - 2 - 二、规划依据 . - 4 - 三、规划期限 . - 4 - 四、规划范围 . - 5 - 第一篇 战略选择 . 6 第一章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分析 . 7 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7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 13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15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17 第二章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 20 导思想 . 20 展战略 . 20 展定位 . 22 展目标 . 24 业形态 . 25 间布局 . 27 第二篇 产业发展 . 30 第三章 特色优势种植业产业 . 31 色优势种植业产业链构建 . 31 展目标 . 40 展方向 . 41 植业产业布局 . 42 点工程 . 47 第四章 优势养殖业产业 . 54 势养 殖业产业链构建 . 54 展目标 . 62 展方向 . 62 殖业产业布局 . 64 点工程 . 65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业 . 68 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 68 展目标 . 70 展方向 . 72 展布局 . 72 点工程 . 72 第六章 现代农业物流业 . 74 都现代农业物流基本特征 . 74 域成都现代农 业物流量发展分析 . 75 展目标 . 75 略体系 . 77 2 展布局 . 78 点工程 . 82 第三篇 行动计划 . 83 第七章 六大行动计划 . 84 . 84 牌农业行动计划 . 87 字农业行动计划 . 88 施农业行动计划 . 90 机农业行动计划 . 92 业环保行动计划 . 93 第八章 打 造三大增长极 . 96 代农业产业园区增长极 . 96 . 98 闲观光农业增长极 . 100 第四篇 战略保障 . 105 第九章 城乡统筹,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 106 速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 106 展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 106 进科技进步,引领现代农业 . 106 行经营方式转变,促进农产品流 通 . 107 广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107 第十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108 利设施 . 108 地保护 . 108 通建设 . 109 态环境建设 . 109 第十一章 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 110 技服务体系 . 110 机服务体系 . 110 物防疫体系 . 111 保服务体系 . 112 息服务体系 . 112 资服务体系 . 113 第十二章 农业监管机制 . 114 业生产资料监管 . 114 产品质量监管 . 114 产品市场监管 . 115 植物检疫监督 . 115 业 污染监管 . 116 第十三章 政策保障 . 117 化财政对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 117 活农业生产 要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117 实做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 118 全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 119 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 119 - 1 - 总 则 - 2 -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到 2020 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 本目标任务,为新形势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加快了新时期、新阶段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和全面 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004 2008 年,中央连续下发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 年)明确提出了发展 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 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必须现代农 业先行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 2007 年 6 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 年 7 月, 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明确要求: “坚定不移按照城乡统筹、 四位一体 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以 三个集中 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 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并指出 “产业发展是推进 三 - 3 - 个集中 的关键和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 (三)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都是西部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根据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 2020) ,到 2020 年,成都市总人口 1500 万,城镇人口1035 万,中心城区人口 800 万,城市化水平 70;形成 1 个特大城市、 2 个次中心、 4 个中 等城市、 4 个小城市、 30 个重点镇,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和开放型城市的空间体系。今后 10 年是成都市迅速发展崛起的关键时期 ,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科学筹划 ,对成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进一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成都市将重点开展 “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 ”(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物流和商贸、金融、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 )建设,为此,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 “一区三中心 ”现代农业的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 (四)四川和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要 求成都先行 四川省委、省政府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要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4 - 成都农业历史 悠久 ,农业生产水平 处于四川省和西部地区 前列。作为省会城市 的 成都市理应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先行作用,这是成都市自身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 “震 ”使成都市农业遭受了 巨大的损失,加快农业灾后重建对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 2004 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 四川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 ”规划;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 2020);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3 2020); 成都市农业和 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成都市农牧业结构调整规划 (2003 2010 年 ); 成都市农业灾后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实施规划; 成都市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成都市农业物流 业总体 规划 ; 成都市统计年鉴和相关会议文件。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 12 年 (2008 2017 年 )。 近期: 2009 2010 年 中期: 2011 2015 年 远景: 2016 2017 年 - 5 - 四、规划范围 成都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 青白江 区、 新都区、温江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 的行政辖区,幅员面积约 6 第一篇 战略选择 7 第一章 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分析 都现代农业发展的 核心竞争力 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 确立成都 在西部的 核心地位 成都市位于天府之国核心地带, 四川盆地西部, 是西部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 “ 长三角 ” 和 “ 泛珠三角 ” 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具有承接东部经济梯度推进的战略优势,是我国 西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并向西南、西北两 翼腹地延伸辐射的重要城市。成都市 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确立了 全域成都在四川乃至西部大核心地位。 体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实力强 2007 年 , 成都市 实现 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二产业增加值 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585 亿元,三次产业比为 1: 2007 年全市 四川 全 省 为绵阳、德阳、泸州三地 ;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 元, 占 成都市总人口 人, 城镇化率达到 人均 4500 美元 /人 年 左右 ) 。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8996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849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 5642 元。 8 经济发展水平高 与 西部主要城市 经济 比较 , 2007 年 体水平低于重庆,高于武汉、西安、昆明、 贵阳。 人均 低于武汉外分别是 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的 。 地方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均高于以上各市, 见表 1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成都 重庆 昆明 贵阳 武汉 西安亿元)人均元)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图 1 2007 年成都市与 西部 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四川 成都 绵阳 德阳 泸州亿元)人均元)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图 1 2007 年成都市与 省内 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社会事业发达 2007 年,全市科、教、文、卫发达,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人,基本医疗保险 人,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 人,农民工参加综合社会保险 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 人,城 9 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人,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 16 万人。 基础设施完善 成都市 道路交通发达, 水电气供应充足。 中心城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 138 万 供电量为 kwh,全年供应天然气 科技事业 发达 成都科技实力雄厚,人才济济。 2007 年,全市 有 29 所高等院校和111 个 科研机构,科研技术人员 人,其中科学 家、工程师 8447 人,科技经费收入 元, 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 431 个,专业技术人员3549 人。 组建了集农科教、产学研为一体的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构筑了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45%。 业生产水平高 成都市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07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元,其中农业产值 元,林业产值 元,畜牧业产值 元,渔业产值 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元,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 7935 元,单位耕地农业产值 2925 元 /亩。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 近年来,成都市在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成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建立 10 了农业综合执法、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安全保障和农业信息等四大服务体系。优化县级农业服务体 系,初步形成了县级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安全监管、咨询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片区为中心的精简高效的基层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07 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 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9506 台,小型拖拉机 26014 台,农用载重汽车 5548 辆;农村小型水电站280 个,发电能力 年农村用电量达 拥有各类蓄水设施共 22846 处,微型蓄水工程 (井、池、窖等 )41994 处 ,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亩。 农村户用沼气池拥有量位 22 万口,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 170 座( 4 万 已建成农村沼气物业化服务网点 74个 。 都 资源禀赋 孕育 农业 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成都市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全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平坝、丘陵、 山地起伏相连,江河渠系纵横交错, 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土地肥沃, 水、土、气、热等自然资源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 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生产 。 经过 数 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形成 了 粮油、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水产、林竹 等十大特色 优势产业 。 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格局 种植业 产业发展格局 以邛崃、蒲江为 龙头 的茶叶产业 ;以彭州、双流、郫县 、金堂、新津 为 龙头 的蔬菜产业 ;以龙泉驿、都江堰、双流、蒲江 、彭州 龙头 的水果产业 ;以温江、郫县为 龙头的花卉 产业 ; 以 大邑、 金堂 、郫县 为 龙头 11 的食用菌产业 ; 以彭州、都江堰、崇州、 邛崃、 大邑为 龙头 的林竹 (药材)产业 。 养殖业 产业发展格局 以邛崃、蒲江、崇州、金堂为 龙头 的生猪产业;以新津、新都、双流 、崇州 为 龙头 的小家畜禽产业;以彭州、都江堰为 龙头 的冷水鱼特色产业。 农产品 加工 与 农业物流 产业发展格局 以 邛崃、新津、新都粮油加工 为龙头的 食品加工业;以 金堂、大邑食用菌加工 为龙头的食用菌加工业;以 蒲江、邛崃茶叶加工 为龙头的 茶叶 加工业; 以 郫县川菜调味品 、新繁泡菜 加工 为龙头的川菜调味品加工业; 以 邛崃、蒲江 、双流 生猪 、肉牛 等大 牲 畜 屠宰加工 为龙头的 肉食品加工业; 以 崇州、双流禽类屠宰加工 为龙头的 禽类食品 加工业 。 农业物流 发展格局 以四川省农科院为核心组建的农业部定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以聚和 ( 国际 ) 果蔬交易中心、彭州蔬菜批发市场、驷马桥果品批发市场、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和西博苑水产市场 。 两枢纽 ” 地位 引领西部农产品加工、物流发展趋势 成都市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和六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成都双流机场是我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以及以国道、城市内部环状高速路网、外向放射状延伸的高速公路网构成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筑 了全域成都 区位交通优势。 成都市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通讯枢纽, 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 建立了我 国 “八纵八横 ”光纤干线网节点, 开通了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 600 多个城市之间的通讯业务 。 “两 枢纽 ”核心区 位 可以充分利用成都、四川乃至西部优势特色农业资源,汇聚南来北往的 物资, 全面 推动成都 西部农产品加工 和 物流 中心 12 建设。 史文化沉淀催生 成都 休闲观光农业 产业 发展 悠久的历史文明, 厚重的文化 底蕴 ,浓郁的现代风情使成都成为一个 国内外闻 名的大都市。 成都市依托 龙泉山脉、龙门山脉、邛崃山脉 等资源、 人文 、 地理 特征,结合都市农业的 兴起 初步 形成了 “一、三产业 ”互动的新格局 ; 依托 特 色农业 的各种节会如 “ 龙泉桃花节 ” 、 “双流黄甲麻羊节 ”、 “ 新津梨花节 ”、 “金堂脐橙节 ”、 “崇州布朗李节 ”、 “都江堰猕猴 13 桃节 ”、 “彭州蔬菜节 ”、 锦江 “五朵金花 ”、郫县 “农科村 ”等农家旅游深入人心,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全域成都乡村旅游、 休闲观光农业 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 发展的 又一增长极。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家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 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提出 “要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着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十七届三中全会 、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 为成都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指明了 方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都被列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机遇 2007 年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使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迈入了一个新 阶段。为此,成都市委、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确定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农民向城镇 14 转移的办法,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机制,健 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等重要改革和制度创新。随着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产品市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 、 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和重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及服务,促进成都农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扩大出口创造 了有利条件,为成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面对 都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水果、茶叶、蔬菜、畜禽等名优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外和东部农业产业转移,工商资本向农业转移 的机遇 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都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力促全市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成都现代农业不仅要承接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转移,还将承担工商资本向农业的转移,这些 为成都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创造了条件, 为现代农业多元投 入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将有利于提高全市现代农业水平。 “震灾后 恢复 重建的机遇 “震灾害导致成都市灾区尤其是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等地人员大量伤亡,农田、沟渠、塘堰、提灌、道路、沼气、大棚、畜禽圈舍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畜禽大量死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破坏。 为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央决定按 “一省帮一重灾县 ”的对口支 15 援原则,规定各支援省 (市 )每年对口支援按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安排 。中央的灾后重建规划、 东中部省市的对口支援将力促 成都灾后重建和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村土地 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 规模化 之间的矛盾 目前,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土地的超小规模经营与规模化经营之间的矛盾。 2007 年全市户均耕地面积仅 , 土地经营规模较小。虽然全市耕地流转比重达到 但流转规模小,集中连片少,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市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土地、水等资源 要素 的供给将进一步趋紧,农业规模发展受资源的约束 更加 明显 。 地面积日益减少与食品 需求 增长的矛盾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总量增加,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需求压力的加大使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 2007 年以来,世界各地相继爆发了粮食危机,部分食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主要农产品供求趋紧 。我国经济正值高速发展期,人们的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对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不可逆转。 与此同时,城市化导致成都市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2000 2007 年成都市耕地年均减少 亩,年均递 减 当前,粮食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压力加大,如何解决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安全农产品成为成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动力素质提升缓慢与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的矛盾 现代农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土地和其它物质技术要素必须通过农业劳动者才能转换成为产品。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16 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全市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高素质青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村从事农 业生产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老龄化、女性化、文化素质较低成为留乡务农的主要特征。 因此, 如何引导高素质劳动力流向农业经营领域 、不断 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将成为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 重要挑战。 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 2007 年 , 成都化肥施用量 吨 (折纯 ),农药施用量 吨,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农药施用分别达到 2000 年增长 农业面源污染强度增加, 直接 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控制农村面源 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 强化 对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成为 全域程度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挑战 。 05101520253035404550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生猪养殖强度 (头/ 公顷) 化肥施用量强度 (1 0 k g / 公顷) 农药使用量强度 (k g / 公顷)图 1 成都市面源污染强度分析表 大疫病日益频繁、有害生物的侵入与农业安全生产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不断提高,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部分植物疫情呈多发、频发趋势,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全 市 防疫体系不健全,防疫队伍不稳定,防控能力较薄 17 弱,存在重治理轻防治的观念,使动植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间及地域间交流频繁,给外来生物入 侵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市进境人员、货物和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逐年增多,外来有害生物侵入的威胁越来越大。入侵的物种不但会危害当地的生态系统,还会危害果树、林木和农作物等植物,严重威胁牧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增加防治成本。 际技术贸易壁垒与 现有生产标准 的矛盾 据 2000 2006年 , 865项 。 涉及农业的有 287项 , 食品技术 929项 。 自 1996年以来 中国 ( 19例 ) 、欧 盟 ( 15例 ) 和日本 ( 6例 ) ; 涉及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 ,食品饮料等行业。 成都 作为 中国西部“领头羊” , 但 农业生产的标准要求 较 低 , 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 还不够 , 在 国际 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常常 处于不利的地位, 使得 成都 农产品贸易受损尤为严重 。 因此成都 农产品 必须 通过 “ 有效的预警机制, 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 ,安全的 农 产品质量 , 制定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法规 ” 来 破解 国际技术 贸易壁垒 。这同时也是 成都发展外向型农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 制约因素 业弱质产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 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农业结构、生产水平、物质装备、科技贡献、农民组织化和知识化程度等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突出地表现为种植业规模小,养殖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不够,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8 不完善, 农业 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流失严重;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不强,不太适应现代农业对科技发展的要求。 业产业链不完善 近年来,成都市全力推进 粮油、 生猪、 蔬菜、 水果、 食用菌、 茶叶、花卉、 中药材、 林 竹 、水产 10 大产业发展,取得了显 著成效,但一方面,农产品加工链不长不大,农业物流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成都优势 特色 产业的 快速 发展。 2007 年 ,全市生猪出栏量在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但猪肉精深加工水平较低,肉制品精深加工比例仅为 5左右,与全省 比例持平,低于全国 6的平均水平 , 低于沿海地区 10的比例, 更低于 发达国家更高达 60% 80 的比例 。成都市农业物流业点多规模小,不配套,缺乏大型 综合农业物流平台, 制约 了全市 农业 产业优势 的发挥 。 业基础设施 及现代农业装备 滞后 全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投资分散,投入的多元化 机制没有 形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特别是 汶川大地震对农田水 利设施、农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农业基础设施 不能 完全 适应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 要求 。 另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农产品的储藏、冷藏 、运输 不配套 成为制约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 民组织化和农业专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但从总体上看,一是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仍然偏小,带动农民数量还不够多;二是全市农民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小、实力弱,布局分散,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产权制度和利益连接机制及其他制度,示范带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 19 挥。 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 业企业 面向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大多数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缺乏面对国际市场 竞争 的经验 , 缺乏提升、宣传 营销 企业品牌的方法 ,缺少 敢于同 国外企业竞争的勇气 , 不熟悉农产品在 国际 市场竞争中的规则,造成农产品国内市场 竞争日益加剧 ,而 错失了进军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机遇 。 如何改变龙头企业 国际竞争能力弱的现状,将成为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 20 第二章 成都现代农业 发展战略 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历史任务 ,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 “ 统筹城乡 ” 和 “ 三个集中 ” 要求,坚持市场导向和 “全域成都 ”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色资源比较优势, 抓住灾后重建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构建成都现代农业。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基本要求把全域成都建设成为西部 “优质、高效、安全、生态 ”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用 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将成都建设成为 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并 率先在西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发展目标,引领和推进西部 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展战略 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成都市委、市政府 2007 年 36 号、37 号文件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一体 21 化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工协同、梯度推进发展战略 根据成都市农业资源禀赋、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突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成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农业区域布局理论、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的要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明确不同区域发展定位,构建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貌地形,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三次产业区域分工协同的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极核、以主城区为增长极,在 主动承接外部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生 产要素转移辐射的同时,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程建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