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378316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13课报任安书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13课 报任安书二. 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 理解本文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三. 文章简析(一)解题 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二)全文把握:全文共分6段。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第3段,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第4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三)写作技巧: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模拟试题】一. 积累运用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魏其(j),大将也,衣(y)赭(zh)衣,关三木。B. 暴(bo)肌肤,受榜箠(chu),幽于圜(yun)墙之中。C. 何至自沉溺(n)缧(li)绁(xi)之辱哉!D. 无乃与仆(p)私心剌(l)谬(mi)乎?2. 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则仆偿前辱之责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A. B. C. D. 3.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意气勤勤恳恳B.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C.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D.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4. 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 少卿足下C. 仆非敢如此也D.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6.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2)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3)恨私心有所不尽二. 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7. 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 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重为乡党所笑B. 为十表,本纪十二C. 故士有画土为牢D. 不足为外人道也9. 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B. 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C. 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D. 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E. 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三.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题目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将兵:将领和士兵。 C.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2. 下列句子中对“之”字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 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3. 下列句子都表明李广对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专以射为戏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 B. C. D.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 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 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 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四.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8题。 史学易犯忌 蔡尚思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15. 下面对“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 清代文字狱的灾祸大多落在了触犯政治禁忌的史学头上。 B. 清代顺、康、雍、乾四代的文网皆因史学而设。 C. 清代史学是以记述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的,所以酿成文字狱。 D. 清代文字狱和其他变相文字狱都是以史学研究为对象的。 16. 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 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B. 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 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 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17.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B. 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C. 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 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18. 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清间一大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对文字狱无所畏惧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 一个编史者,只要既有才智识见,又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就可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 D. 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看史书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方参照和论证。 参考答案/1. C(A.“衣”y;B.“暴”p;D.“仆”p。)2. D(“剔”通“剃”;“失”通“佚”;“枪”通“抢”; “责”通“债”;“摩”通“磨”;“底”通“抵”。)3. B(A. 意气,古义指情谊和语气;今义指意志和气概。B. 倜傥,古今义同,指洒脱,不拘束。C. 下流,古时比喻处于卑贱地位;今指卑鄙龌龊。D. 口语,古指说了几句话;现区别于书面语,指说话时使用的语言。)4. B(A. 牛马走,谦词,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人;B. 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C.仆,自称的谦词;D. 下愚,谦词,愚昧无知。)5. 照这样说来,所谓勇敢还是怯懦,刚强还是柔弱,都是形势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人不能早早自杀来逃避法律制裁,因而渐渐志气衰微,等到挨鞭打杖责,再想保全气节自杀,这不是远远来不及了吗?6.(1)古义:正义公理;今义: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2)古义:孤单一身;今义:单身或不结婚。(3)古义:内心,心愿;今义:只为个人打算的念头。二. 7.(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与社会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8. D 9. BC三. 10. D 11. A 12. C 13. D 14. D四. 15. A(B、四代设文网,并非因史学而设。只是史学易触犯禁忌而已。C.“现代”应为“近现代”。D. 错在“都是”,题干中只是“几乎等于”。)16. D(“无法做到信史实录”与“怪现象”的产生无直接联系。)17. A(B.“史学大衰”不是“考证学极盛”的根本原因。C. 二者不构成比较。D.“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这句话有误,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18. C(“有才智识见”和“有编修近现代史的经历”,还不能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如官修清史稿的遗老们就非伟大的史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