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76451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真题回放 命题报告,专题网络 点拨思维,核心突破 考向预测,综合考点 多维探究,栏目索引,高考题组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高考题组二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命题感悟,真题回放 命题报告,1.(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高考题组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解析 由于从a河谷向b、c河谷岩层由老到新,所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构造,C、D项错误; X处发育了河流,该区域属于山谷,所以A正确。 答案 A,(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23题。,2.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解析 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项错误; 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 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3.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 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喷出,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选项错误;,而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发生变质作用的高温高压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C选项错误。 “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选项正确。 答案 A,4.(2015安徽文综)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高考题组二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解析 甲地地处湄公河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处流速变缓,从上、中游携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故C项正确。 答案 C,(2015全国文综)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解析 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D,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B,(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78题。,7.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故C项正确。,C,8.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解析 为更直观地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绘制剖面图时,要适当放大垂直比例尺。图中垂直比例尺远大于水平比例尺,使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比实际的火山坡度大,变陡了。,A,(2015上海地理)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据此回答910题。 9.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解析 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C,10.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 B. C. D. 解析 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造海洋板块的岩层往往形成较薄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沉积岩在地球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C,本讲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质构造,岩石圈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理论等。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命题感悟,专题网络 点拨思维,网络构建,本讲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较多,在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核心,围绕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类型、表现及影响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应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和景观图等为载体,着重把握地壳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判断和运用等问题,名师点拨,核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核心点二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核心点三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核心突破 考向预测,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核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主干精讲,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命题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预测题型:选择题,预测演练,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解析 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知,该地区海拔中部高、四周低,地貌形态为山岭;根据页岩层顶部的高程分析,同一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结合等高线和岩层弯曲综合判断图示构造地貌为向斜山。,B,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解析 读图知该等高线图的等高距为25米,据此知山地最高介于575600米之间,据此可以计算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介于272297米之间。据此结合选择项即可得出结论。,B,命题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读图回答34题。,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结合该地形区地势起伏,依据四地岩芯岩层分布即可判断同一岩层的形态为向上弯曲,即该地区为背斜构造。丙地处背斜顶部,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地点。,C,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储存石油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A,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 (1)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读图技巧,(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3)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就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核心点二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干精讲,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风力作用,3.河流堆积地貌,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方法技巧,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读下图,根据环境特征对比分析黄河形成了三角洲,而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命题点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预测演练,解析 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从三角洲形成的地形(动力)、物质(泥沙)和海洋(洋流)等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 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形起伏小,河流堆积作用强;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中游)流经(植被较差或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注入的渤海相对封闭,)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弱。 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地形起伏大,河流侵蚀作用强;刚果河流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茂密),河流含沙量小;刚果河(注入开阔的海洋,)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强。,核心点三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主干精讲,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2.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黄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的,独居峰顶,翘首望月。据此回答12题。,命题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形成 预测题型:选择题,预测演练,1.“天狗”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下图中的( ) A.c、 B.a、 C.e、 D.d、,解析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a为喷出岩,b为岩浆,c为侵入岩,d为变质岩,e为沉积岩。“天狗”为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对应图中的c,相应的地质作用为,即侵入作用。 答案 A,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 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D,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读图技巧,(3)避开重置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命题点二 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 预测题型:选择题 上海海洋大学深圳科技中心自主研制万米级载人深渊器,计划2019年载人挑战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据此回答34题。 3.马里亚纳海沟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及该处的地壳运动方向是( ) A.生长边界 垂直运动 B.消亡边界 水平运动 C.生长边界 水平运动 D.消亡边界 垂直运动 解析 马里亚纳海沟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是板块水平运动的结果。,B,4.下列地理现象与马里亚纳海沟形成原理相似的是( ) A.青藏高原隆起 B.北美五大湖的形成 C.东非大裂谷的扩张 D.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解析 青藏高原隆起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对运动有关,与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相似。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作用形成的。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是岩浆喷发冷凝作用形成的。,A,例1 (2015山东文综)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1)(2)题。,探究点 地壳运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综合考点 多维探究,典题例析,(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解析 根据表格中观测点坐标,可以建立行进路线(如下图),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由材料可知,考察小组行进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垂直,即可得出构造线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D正确。,D,(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判断CDSSCD岩层年龄由新到老,然后由老到新,即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选C。 其中A只是岩层倾斜,不能判断地质构造; B岩层年龄顺序与题意不符,不正确; D为向斜,不符合题意。 答案 C,例2 (2013山东文综)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P位于山麓谷口处,为冲积扇;其形成过程从搬运、堆积两方面描述。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方法技巧,(1)分析思路,(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山区的地层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预测演练,1.图示地区碎屑物覆盖下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从到由老到新 B.从到由老到新 C.所在的山因断裂作用形成断块山 D.所在的山因顶部坚实抗侵蚀形成背斜山 解析 根据岩层弯曲状况,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从到岩层由新到老,A错误; 从到岩层由老到新,B正确; 所在山地为岩层挤压形成的,C错误; 地顶部易破碎,抗侵蚀作用弱,D错误。,B,2.甲地为泥石流发生的高危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迎风坡,降水量大 B.坡度较缓,碎屑物易聚集 C.断层活动易引发山洪暴发 D.每年6月发生泥石流的概率较高 解析 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甲处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条件。甲山坡坡度较陡,碎屑物不易聚集。断层活动易引发地震而非山洪暴发。每年6月,华北雨季还没到来,发生泥石流的概率较低。,A,3.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读“我国部分区域图”,说明阿拉善高原沙漠的沙土被搬运到黄河三角洲的过程。,解析 解答该问题可以利用反向思维: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得益于黄河带来的泥沙的堆积,而黄河中的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于阿拉善高原沙漠。然后正序表达、书写即可。 答案 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东南)方向搬运,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被冲刷至黄河;泥沙被黄河携带至河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三角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