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民警,情绪问题,危机事件,人际关系,发展理论,发展要素,发展阶段,解决问题,敷衍问题,逃避问题,逃,木僵,习性学,精神分析,认知发展,行为主义,生态系统,先天,内在,外在,(一)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本能,本能 欲望 冲动,道德观念 社会规范,性本能 攻击本能,研究了人类发展的情绪方面爱、恐惧、焦虑等对生活的影响。,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五个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论,(一)学习理论,如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能将他们任意训练成预设的医生、律师、乞丐等,无论他们的背景和出生如何!,华生,SR,刺激,反应,小阿尔伯特实验,1、经典行为主义,“婴儿是一张白纸,等待经验来书写。儿童没有天生的倾向性,他们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养育环境、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对他们的方式。发展是个体独特的环境所塑造的连续的行为改变过程。”,“把他们看做是年轻的成年人。你的行为要保持客观而坚决。不要拥抱或亲吻他们,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膝上。早晨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非常好地完成了一项困难的任务,可以轻拍他们的脑袋,鼓励一下。一周之内,你就会发现做到完全客观是这么容易。不过要和蔼。你会为以前对待孩子的那种脆弱、敏感、令人厌恶的方式而感到羞愧。”,1、操作行为主义,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给予好的,避免坏的,给予坏的,拿走好的,强化,惩罚,消退,1、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Page 17,相互决定论,(一)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并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他们经常面对无法即刻理解的新奇刺激和事件的挑战。儿童思维模式和环境的不平衡,促使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恢复认知平衡。 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称为恒常发展顺序,所有儿童都按照同样的顺序发展。,(一)习性学理论,“儿童就像植物开花一样,达到全盛状态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和时间表,这是根植于他们的基因中的,父母怎样教养儿童并不重要。” 格赛尔,生存和进化:婴儿的哭声、印刻 敏感期:头三年是情绪反应和亲密关系,(五)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社会系统理论,(一)认知,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并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儿童思维模式和环境的不平衡,促使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恢复认知平衡。 循环反应:指婴儿自己的动作引起的对新经验的偶然发现,婴儿一遍一遍地重复该活动,起先偶然发生的感知运动反应被加强,成为新的图式。 模仿和客体永存性,反射活动(出生到1个月),练习先天反射活动,如吮吸、握拳。 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和控制自己的一些反应,如吮吸手指,发出喔啊的声音。这些活动是以婴儿自身为中心的。 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婴儿发现除了自己的身体外,还能控制物体做一些事情。如反复摇晃铃铛发出声音。这些活动是简单的、无计划无目的的。 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婴儿为了达到目的,能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动作。如拨开不想要的玩具,去拿想要的玩具。 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婴儿开始积极探索客体,创造新的解决办法和影响。如把水倒在地上并用脚踩等等。 符号问题解决(1824个月),婴儿能对图式进行心里操作,而且对解决问题表现出洞察力。如突然地解决问题,假装游戏等。,2、前运算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符号能力指用一种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如词汇或物体。婴儿从有好奇心、凡事都要动手操作的婴幼儿,转变为使用符号且有思维能力的儿童。,游戏: 刚出生的游戏:集中在自身,如吮吸物品,发出声音;1岁左右游戏:集中在物体,通过动作表现,如扔东西和捡东西,玩沙子;2岁左右的游戏:象征性游戏,如过家家。 促进认知:为儿童进行动作操纵、语言交流、想象、解决问题提供背景。皮亚杰实验表明,玩过大量假装游戏的儿童在认知测验上的得分好于玩的较少的儿童。 促进情绪:通过扔东西释放情绪,被指责后通过过家家来教育洋娃娃。 促进社会性:在假装性游戏中,儿童必须接受不同的角色,内化角色行为模式,并协调角色之间的活动,解决争端等。研究表明,参加大量假装性游戏的儿童的社交技能更加成熟,也更加受同伴欢迎。,心理理论 指儿童对人的心理的观点。即对他人心理的推测和认知。 错误信念任务:小明把一些糖果放在一个蓝色抽屉里,就出去玩了。在他出去的时候,妈妈把巧克力转移到绿色的抽屉里。当小明回来后,他想吃糖果,他会去哪里找糖果?通常3岁儿童会认为去绿色抽屉里找,而4岁儿童认为去蓝色抽屉里找。 心理理论基于儿童是从主观愿望还是客观信念去思考问题。心理理论对个体的情商、共情和交流沟通能力有深远影响。,3、前运算阶段(27岁),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能够修改和重组表象和符号,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例如儿童获得守恒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之后),具体运算的思维只能运用在真实的、具体的事物或情景上,只有事物真实存在时,具体运算的推理才会是正确的,而形式运算不在局限于真实的或者可观察到的事物上,把逻辑推理运用到XYZ等抽象符号上,可以进行演绎和归纳。,形式思维对青少年成长的帮助: (1)帮助青少年获得对他人心理观点和行为更丰富的理解。 (2)开始质疑、叛逆。青少年不再像年幼儿童一样听从权威的教导,而是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运用假设演绎和归纳,开始质疑一切,变得迷茫、困惑,容易受挫,并表现出叛逆。 (3)理想主义。是抽象推理能力发展的结果。 (4)自我意识的苏醒。假想观众,(二)情感,1、情绪,基本情绪:出生7个月,包括厌恶、痛苦、好奇、愤怒、恐惧、快乐、悲伤,图片自我评价型情绪:1224个月,包括尴尬、嫉妒、内疚、骄傲、害羞,通常是感知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标准或规则。,Insert title text here,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如何引导 消极情绪?,2、气质,气质指个体在情绪、运动、注意反应以及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先天差异。气质具有生理基础,受遗传影响(只是中等影响),较为稳定。气质也可以改变,而是否改变取决于儿童气质类型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度。,3、依恋,依恋指我们对生活中某一特定个体的强烈情感联系。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依恋。,父亲的作用,角色,反应,优秀父亲的特质,跟踪研究表明,儿童在310岁间表现出的抑郁、暴躁和攻击行为能很好预测以后是否容易出现攻击和其他反社会倾向。8岁时具有高攻击性的儿童,30岁时比其他人更有敌意,常常殴打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有更多的犯罪记录。,1、攻击行为,(三)行为,营造非攻击 环境,消除攻击回馈,社会认知干预,撤除攻击玩具 提供足够资源,消除强化 不匹配反应技术 隔离技术,调节愤怒情绪 寻找非敌意线索 找到非攻击解决办法,2、亲社会行为,(1)做共情关心的榜样。对孩子,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2)情感解释。通过语言让孩子明白自身行为与他们导致的伤心之间的关系。你把弟弟弄哭了,咬人是不好的行为。 (3)情感定向。做共情榜样时采用更积极的面部表情,明确表达出自己共情感受。 (4)强化/惩罚。对亲社会行为进行正强化,对攻击行为进行负强化或者惩罚。,3、道德行为,前道德时期:没有规则意识。 他律道德:510岁,儿童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认为规则是父母、老师、警察等权威任务制定,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自律道德:10岁以后,社会规则是主观的协议,在制定者同意下也可以进行调整。,调查表明,青少年更倾向于认真倾听和接受同伴的道德观点,因为在道德观点上,同伴之间更倾向于平等、协商、无敌意的态度。 父母的道德观点容易被认为是敌意的批评。研究表明,父母采取积极的(平和情绪)、支持性(客观开放的观点)的方式呈现道德推理,而非命令的、对抗的方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会产生更大作用。,说服引导在儿童平和的心境下,为儿童提供了道德标准、培养儿童同情心,同时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撤销关爱引发不安全感,权力压制引起愤怒,这两种方式不利于儿童把道德观念内化。,三、发展阶段,(一)02岁,发育特征:身体和大脑发育迅速,学步和语言 生理需要:安全 心理需要:信任 成长需要:探索 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的食物、抚摸需要能否满足,决定了对外界的信任。 12岁,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学步儿童开始尝试探索外部世界,主导自己的基本活动。自主排便、自己吃饭对婴儿的自信心有很重要影响,决定了对自己的信心。在婴儿最初几年如果没有培养对世界对自己的信任和信心,没有形成健康的个体感,会为以后埋下心理失调的种子。,高质量家庭生活特征,(二)27岁,发育特征:儿童体格发育很快,6岁时脑重达到成人的60%到90%。幼儿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有更多的同伴交往。认知上进入前运算阶段,情感上情绪理解和情绪自我调节进一步发展,同伴社会交往进一步扩大,游戏从机能游戏发展到建构游戏进而到假装游戏,开始出现攻击行为道德发展进入他律道德。 心理需要:依恋 成长需要:游戏 主动性对内疚:主动性指幼儿产生新的目的感,开始热衷解决任务,和同伴一起参加活动。这一阶段的危机在于父母过多的控制、批评和惩罚,导致幼儿形成过于严格的超我,使儿童感受到过多的内疚感,幼儿的探索、游戏、交往也变少。,接受,控制,容许,拒绝,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情感维度,行为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应对“熊孩子”?,如何纠正孩子过度使用电视电脑,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PPT论坛:,把愤怒用身体信号表现出来。不公开表达愤怒,压抑情绪,结果是生理症状显现:偏头痛、溃疡、肠炎、关节炎等。,躯体化者,把对别人的愤怒转化为自己的愤怒。“我真没用”、过度进食、过度饮酒、过度睡眠等。,用敌意的行为表达愤怒,对象可能是与愤怒有关的对象,也可能是与愤怒无关的对象。,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个人做轻微的问责。用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整治“敌人”。工作场所较为普遍。,自我惩罚者,爆发者,隐藏者,Page 5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