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章末整合提升,内容索引,梳理知识 构建纲要,整合重点 提升技能,梳理知识 构建纲要,返回,答案,_;_;_;_;_;_;_;_;_;_。,次级卵母细胞(n),卵细胞(n),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染色体,摩尔根,伴X染色体隐性,伴X染色体显性,伴Y染色体,整合重点 提升技能,方法一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典例1 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部分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解析答案,(1)按先后顺序把有关有丝分裂图像的号码排列起来:_;按顺序把有关减数分裂图像的号码排列起来:_。 (2)此动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有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核中有_个DNA分子。 (3)在上述分裂图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此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增加一倍的是图_。 (4)在上述分裂图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图_。 (5)在上述分裂图中,每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的是图_。,解析 图中含4条染色体且两两配对,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 中含4条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面上,没有出现两两配对现象,为有丝分裂中期; 中含4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中含2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都含8条染色体,染色体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后期; 中细胞的每一极都含4条染色体,细胞膜正把细胞缢裂为两个,为有丝分裂末期; 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解析答案,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变成4条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中无同源染色体,含2条已复制的染色体,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得到的细胞次级性母细胞; 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得到的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中染色体散乱分布,中心粒正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前期细胞。 答案 (1) (2)2 4 (3) (4) (5),方法链接,1.列表比较法,2.曲线图比较法,3.分裂图像比较法(以二倍体动物细胞为例),1.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解析答案,迁移训练,A.若某植株的一个细胞正在进行分裂如图,此细胞的 下一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着丝粒分裂 B.假设某高等雄性动物睾丸里的一个细胞分裂如图, 其染色体A、a、B、b分布如图,此细胞产生的精子染 色体组成为AB的概率是1/8 C.图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在分裂形成 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可形成3个四分体 D.图对应于图中的BC段,图对应于图中的DE段,解析 图所示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下一个时期会发生着丝粒的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A正确; 图所示是精原细胞(AaBb)正在进行有丝分裂,有两对同源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AB的概率为1/4,B错误; 图所示细胞为卵细胞或极体,可以判断该动物体细胞有3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形成3个四分体,C正确; 图每条染色体含2条染色单体,DNA含量加倍,对应图的BC段,图无染色单体,是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细胞,对应图的DE段,D正确。 答案 B,解析答案,方法二 “男孩患病”与“患病男孩” 典例2 假设图中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_。,解析 性别不确定,生男孩的概率为1/2,因此该夫妇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生男孩概率)1/2(男孩患病率)1/4。,解析 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因此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推知父亲的基因型为XBY,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不考虑性别的情况下,该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解析 性别已知,基因型为XY,其中XbY所占比例为1/2。,(2)该对夫妇所生男孩的患病概率:_。,(3)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_。,1/4,1/2,1/4,方法链接,1.常染色体遗传 (1)男孩患病: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性别及整个人群中的发生概率相等,故计算时不考虑性别,所得群体发病概率即为男孩患病的概率。即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患病孩子概率。例如:,则F1中的男孩(XY)为aa的可能性为1/411/4。,(2)患病男孩:这种情况下得首先计算群体发病概率,再计算患者中男孩占患病者的比例。因为患者中也是男女各半,所以只要将群体发病概率乘以1/2,就是患病男孩的概率。即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1/2患病孩子概率。例如:,则F1为aaXY的可能性为1/41/21/8。,2.伴性遗传 (1)男孩患病,XY已确定为男孩,则其为XBY和XbY的可能性各为1/2,因此出现“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在F1性别不确定时,其为XbY(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1/4,因此出现“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 由上述情况可见,在伴性遗传中“色盲男孩”与“男孩色盲”的概率,虽然只是“男孩”与“色盲”反了一下,但结果完全不同。病名在前、性别在后,则根据双亲基因型推测后代基因型,从全部后代中找出患病男女,即可求得患病男(女)的概率;若性别在前、病名在后,根据双亲基因型推测后代基因型,求概率问题时只需要考虑相应性别中的发病情况。,(2)患病男孩,迁移训练,2.已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聋哑又患色盲的男孩,且该男孩的基因型是aaXbY。请推测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基因型及其概率分别是( ) A.AAXBY,9/16 B.AAXBY,1/8或AaXBY,1/2 C.AAXBY,3/16或AaXBY,3/8 D.AAXBY,1/16或AaXBY,1/8,解析答案,迁移训练,解析 据题意可知,聋哑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父母双方正常而孩子患有聋哑病,所以父母的相关基因组成均为Aa。父母色觉正常而儿子患色盲病,所以母亲是色盲基因携带者。该对夫妇生育的孩子不患聋哑病的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比例分别为1/4和1/2。生育色觉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4,所以他们再生育正常男孩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Y,1/16或AaXBY,1/8。 答案 D,解析答案,方法三 遗传方式的判断及概率的计算 典例3 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如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2的基因型为_,1的基因型为_,如果2与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解析 由4无致病基因,可推出甲病为显性遗传病;2患病而1未病(男病女未病),排除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甲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乙病由1、2无乙病生出2患乙病(无中生有),判断出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同样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判断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进一步较易推断出2的基因型是AaXbY,1的基因型是aaXBXb,2的基因型是AaXBY,3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这样分以下两种情况:2(AaXBY)与3(1/2AaXBXb)生出正常孩子的不完整的基因型为aaXB_,概率是1/21/43/43/32;,解析答案,2(AaXBY)与3(1/2AaXBXB)生出正常的孩子的不完整的基因型为aaXB_,概率是1/21/411/8,所以二者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321/87/32。 答案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aXbY aaXBXb 7/32,方法链接,解题一般步骤:,1.显隐性判断 (1)不需要判断,教材上已出现过的遗传方式以及题干中明确告知遗传方式的。 (2)需要判断:未知的遗传方式,2.致病基因位置判断 (1)步骤 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即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基本方法是根据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确定,若不符合则位于常染色体上。判断顺序为:,(2)分析 确认或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观察遗传系谱图,如发现父病、子全病、女全不病,则可判定此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 利用反证法排除伴X染色体遗传,确定常染色体遗传。,迁移训练,3.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家族系谱图,已知1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解析答案,返回,(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4该病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_。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该病发病率的特点是_。 (3)2与3结婚后生育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生育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为_,生育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为_。,解析 就甲病而言:3、4患病而女儿正常,结合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4的基因型均为Aa,4为该病患者,其基因型为AA或Aa,概率分别为1/3、2/3;2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3为甲病患者,因其母亲表现型正常,则3的基因型为Aa。就乙病而言:1、2生育乙病患者2,则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由1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可知,乙病的致病基因只可能在X染色体上,即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的基因型为XbY。由5的基因型为XbY可知,3的基因型为XBXb,4的基因型为XBY,则3的基因型为,解析答案,(1/2)XBXB、(1/2)XBXb。综上所述,2的基因型为aaXbY,3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逐病分析:2和3婚配后,对于甲病,正常、患病概率分别为1/2、1/2,对于乙病,患病概率为1/21/21/4,正常概率为3/4。则2与3生育的孩子中完全正常的概率1/23/43/8,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21/41/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3/81/81/2。 答案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3)AA、(2/3)Aa (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的 (3)3/8 1/2 1/8,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