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5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39814 上传时间:2019-11-2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5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5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5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15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 工具,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探究区,反馈训练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课标要求,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探究区,一、交通运输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前 (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在中国修筑了 至 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 (2)1909年 铁路竣工,是中国人主持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3)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 (4)1872年创办的 ,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 (5)1920年,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 至 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答案,上海,历史叙述,京张,轮船招商局,北京,吴淞,天津,2.新中国成立后 (1)铁路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 、 铁路,加强内地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资: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使铁路网覆盖了所有省区;许多铁路复线建成,实现了 ;铁路干线大提速,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很快,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高速公路的建设成就辉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答案,宝成,兰新,电气化,(3)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 远洋运输船队的船只总吨位位居世界第二位。 全国内河航运发展也很快,以 、京杭运河和 航运最为发达。 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5)城市交通也得到较快发展。 3.交通运输发展的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持续发展,便利了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 (2)交通运输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把各地的人们与全国、全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3)交通运输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答案,长江,珠江,上海,中国近代水运交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易混易错,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近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代中国社会的交通近代化是内部需求和外部引导综合作用的结果,特殊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局势决定了交通近代化的曲折性、半殖民地性和不平衡性。,名师指津,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1)外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投资于交通建设。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2)内因:各个时期的政府为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大都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也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交通业发展的原动力。,重点精讲,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 (1)进步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局限性:最初受制于列强,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重点精讲,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过程上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重点精讲,探究点1 交通事业的发展,深化探究,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右图为1911年以前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材料二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千米以上。 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 状况: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答案,思考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并分析我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答案 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立的前提下迅速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探究点2 近代中国交通的特点及成因,思考 依据图片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1)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 (2)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了社会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答案,材料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一时期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农民推的独轮车 胶济铁路上的火车 小港码头去东北的船 小火轮船,二、通信工具的进步,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2.意义: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使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人与人之间实现便捷、密切、多渠道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_和_的变化。,思想观念,答案,历史叙述,社会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便捷通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2)中国电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制造电信设备的能力增强。 (3)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极大地推动了电讯的普及和更新换代。,重点精讲,返回,课堂小结,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解析 结合题干中的“一卷烟”“车轮”等词可判定是火车。,C,解析答案,反馈训练区,1,2,3,4,5,6,1,2,3,4,5,6,2.1881年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但清政府却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维护国家主权 B.维护自身统治 C.仇视外洋事物 D.愚昧无知,解析 1881年唐胥铁路是在一片反对声中通车的,出现题中现象,其本质问题反映的就是清政府的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故答案为D。,D,解析答案,1,2,3,4,5,6,3.当筑造铁路的权利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下图为当年淞沪铁路公司上海站)。这些资料说明了( ) A.民国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受西方影响,中国交通走向近代化 C.受西方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解析 题干中的时间比较关键,淞沪铁路的修建从侧面说明了国人对交通近代化的期盼,从而使中国交通走向近代化,故选B项。 由“1898年”排除A、D两项; 189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B,解析答案,1,2,3,4,5,6,4.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解析 由图片中的汽车等信息可知西方文明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D,解析答案,1,2,3,4,5,6,5.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他当时是由( ) A.上海飞往武汉 B.上海飞往南京 C.天津飞往北京 D.广州飞往上海,解析 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C,解析答案,返回,1,2,3,4,5,6,6.右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政府教科书的一页插图,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 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发行 D.新式科技成果得到普遍使用,解析 从图中中国人使用电话的情况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在中国得以运用,故A项正确; 电话属于电力发明和使用的成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非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 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法令,而图中的人物带有长辫子,应该处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新式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普遍使用。,A,解析答案,教材问题解答,链接阅读 提示: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便利了人民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探究思考 1.提示:密切了西藏和全国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西藏发展,巩固了国防。 2.提示:根据本地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等选取一项,调查、访问、拍图片、画示意图,可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