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一,二,一、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1.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措施。 (1)颁布和实施了与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一,二,二、我国重大减灾工程项目 1.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治理措施与效益。,一,二,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1)范围。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原因。 历史上由于人口增加、农业垦殖、战争、大兴土木等原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一,二,(3)措施。 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 (4)效益。 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一,二,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1)水灾原因。 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 (2)治理措施。 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 (3)目标效益。 提高淮河流域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思考讨论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减灾工程有哪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减灾工程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治热带风暴、风暴潮侵袭和海水、海浪对海岸的侵蚀。,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 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材料 20世纪,长江流域发生了1931年、1935年、1954年和1998年、1999年等多次特大洪水,历次大洪水都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加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流域初步建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区、河道整治以及蓄、引、提水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和抗旱体系。同时,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有效遏制了长江中上游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状况。,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为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分别对长江的不同河段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提示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修建水库等;中下游:裁弯取直、加固堤防、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防治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有作用?为什么? 提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防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具有显著作用。因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的组成、实施和效果,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1】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图甲)与洞庭湖水面面积变化(图乙)。,图乙,图甲,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列举改变洞庭湖面积变化趋势的对策。 解析:洞庭湖面积的减小,主要是由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围湖造田引起的,所以改变洞庭湖面积变化趋势的措施应该是退田还湖以及加强河流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等。 答案:退田还湖;加强河流上游的水土保持。,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长江流域多洪涝灾害? 提示(1)自然因素:长江流经的大部分地区是气候湿润地区,水源补给丰富。长江水系的特点是流域面积广,支流多,且南北对称。异常的气候。在一般的年份,随着雨带的推移,长江南北干支流和上游的雨季、来洪时间错开,使干流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特大洪峰。但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和上游同时来水,多股洪流叠加在一起,势必出现特大洪水。 (2)人为因素:由于过度砍伐树木,陡坡开荒,植被的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这一现象的后果一方面使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使河流的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从而形成“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局面。,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二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材料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防护林工程总面积的407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覆盖我国陆地半壁江山。今天,“三北”防护林已经进入第五期工程(20112020年)的建设,累计造林面积2 511.7万公顷,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不仅构筑起封锁北疆万里风沙的“中国绿色长城”,更是营造了537亿元生态经济林产值。,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三北”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由于人口增加、农业垦殖、战争以及统治者大兴土木等方面原因,三北地区的大面积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哪些效益? 提示1978年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的控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造林措施、特点及作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2】 读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防护林体系工程,覆盖我国主要的 区、 区、 区和 区。(提示:主要环境问题区) (2)“三北”防护林为何要建成一个“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解析:该题以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我国减灾防灾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相关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防御措施。 答案:(1)水土流失 风沙危害 盐碱 台风 (2)“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大,地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西北大部分地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可以使防护林区的物种多样化,生态系统复杂化,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三 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材料 淮河,在过去的数百年里几乎成了灾害的代名词。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500年间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从16世纪到新中国成立的450年间每10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淮河流域的人民生活得十分困苦。 淮河,又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治理的第一条大河。中国政府对淮河治理始终给予高度重视。,结合材料探究: (1)为什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 提示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有:扇形水系,支流众多;流域落差小,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河道弯曲狭窄,下游又缺少通直的入海河道;湖泊淤积,蓄洪能力差;流域内暴雨频繁。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淮河,治淮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提示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 (3)为减少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淮河上、中、下游河段应分别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提示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蓄径流,加固大堤;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淮河流域治理,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二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2)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第(1)题,自然因素主要从淮河水系、水文特征、淮河流域地形地势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第(2)题,针对淮河流域不同河段的不同特点,淮河流域洪灾的治理措施主要是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以及退耕还湖;下游开挖入海新河等。此外,加强监测、预报以及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也是防治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 答案:(1)支流多,汇水区域广;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而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夏季降水过于集中。 (2)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退耕还湖,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1,2,3,4,5,6,7,1.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 (导学号50440019) A.以抗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B.以救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C.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D.防抗救同等重要,无主次之分 解析: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突出“以防为主”。 答案:C,1,2,3,4,5,6,7,2.下列减灾工程属于防治水土流失项目的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B.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C.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D.中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解析:B项属于河湖治理;C项属于海水侵蚀防御工程;D项属于地质灾害治理。 答案:A,1,2,3,4,5,6,7,3.近年来,长江的入海年输沙量不断减少,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长江流域的暴雨次数减少 B.青藏高原的水土流失已被治理 C.中上游水库拦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加大 解析:我国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少,主要是由于长江中上游水库的建成使用,其拦截泥沙量不断增加,使其入海的输沙量不断减少。 答案:C,1,2,3,4,5,6,7,4.“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 C.涵养水源 D.调节气候 解析:“三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等问题突出,“三北”防护林主要生态作用是防风固沙。 答案:B,1,2,3,4,5,6,7,5.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 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解析:淮河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扩大泄洪通道。 答案:D,1,2,3,4,5,6,7,6.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导学号50440020),1,2,3,4,5,6,7,(1)A地区为 防护林,其目的主要是 。 (2)B地区为 防护林,其目的主要是 。 (3)图中C、D两地防护林,功能与A地防护林相同的是 地区。 (4)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何作用?,1,2,3,4,5,6,7,解析:三北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里植被稀少,地表裸露,风沙之类灾害严重,故森林在这里主要是起防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森林在这些地区的作用主要是水土保持。 答案:(1)长江中上游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三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C (4)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变化趋缓;对水质的影响:由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使入河泥沙量减少,故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将减少。,1,2,3,4,5,6,7,7.(2016福建龙岩二模)下图示意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图中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1,2,3,4,5,6,7,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高原山区,地形崎岖,生活能源来自薪柴,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公路、村镇等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可从保护植被、限牧、禁止乱砍滥伐解决生活用能等方面分析。 答案:生活能源来自薪柴(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植被破坏严重;公路、村镇等工程建设,造成地表环境的破坏,可能诱发滑坡或泥石流。 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坡地植被;合理使用太阳能,解决生活能源,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限牧、禁止乱砍滥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