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38755 上传时间:2019-11-21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4.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考试标准,内容索引,过好双基关 回扣基础知识 训练基础题目,研透命题点 细研考纲和真题 分析突破命题点,课时作业 限时训练 练规范 练速度,过好双基关,一、两类动力学问题 1.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受力情况求物体的 . (2)已知运动情况求物体的 . 2.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 以 为“桥梁”,由 和 列方程求解,具体逻辑关系如下图:,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加速度,运动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自测1 水平路面上质量是30 kg的手推车,在受到60 N的水平推力时做加速度为1.5 m/s2的匀加速运动.如果撤去推力,车的加速度的大小是多少?(g10 m/s2),答案 0.5 m/s2,解析 设阻力大小为Ff,则FFfma 解得Ff15 N 如果撤去推力,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则Ffma 解得a0.5 m/s2.,答案,解析,二、超重与失重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大于,小于,3.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 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 .,等于零,竖直向下,自测2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了,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 B.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 体不受重力作用 C.物体具有向上的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的速度时处于失 重状态 D.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不发生变化,答案,研透命题点,命题点一 超重与失重现象,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图象如图1所示.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t4.5 s时,电梯处于失重状态 B.555 s时间内,绳索拉力最小 C.t59.5 s时,电梯处于超重状态 D.t59 s时,电梯处于失重状态,例1 广州塔,昵称小蛮腰,总高度达600米,游客乘坐观光电梯大约一分钟就可以到达观光平台.若电梯简化成只受重力与绳索拉力,已知电梯在t0时由静止开始上升,at,图1,答案,解析,解析 利用at图象可判断:t4.5 s时,电梯有向上的加速度,电梯处于超重状态,则A错误; 05 s时间内,电梯处于超重状态,拉力大于重力,555 s时间内,电梯处于匀速上升过程,拉力等于重力,5560 s时间内,电梯处于失重状态,拉力小于重力,综上所述,B、C错误,D正确.,答案,解析,变式1 (2016慈溪中学期中)2016年10月份,萧山区某中学举行了校秋季运动会,小明同学参加了跳高决赛,他以背越式跳过1.65 m的高度拿到了本届校运会的亚军,为班级争了光.若忽略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下降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B.小明脚离地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 C.小明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等于他的重力 D.小明起跳以后在下降过程中重力消失了,解析 小明下降过程中,只受重力的作用,有向下的重力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故A正确; 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只受重力的作用,有向下的重力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故B错误; 小明起跳时加速度的方向向上,所以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的重力,故C错误; 人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人的重力并没变,故D错误.,答案,变式2 如图2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 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图2,解析 无论物体在上升过程中还是下降过程中,两物体组成的系统都只受重力作用,系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在整个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始终为零,故选项A正确.,解析,答案,变式3 质量为60 kg的人,站在升降机内的台秤上,测得体重为480 N,则升降机的运动是(g取10 m/s2) A.可能是匀速下降 B.升降机加速度大小为2 m/s2 C.升降机加速度大小为3 m/s2 D.可能是减速下降,解析 对人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支持力小于重力,故合力向下,加速度向下,故升降机的加速度也向下,所以升降机的运动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解得a m/s22 m/s2,故B正确.,解析,命题点二 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1.常见的动力学图象 vt图象、at图象、Ft图象、Fa图象等. 2.图象问题的类型 (1)已知物体受的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由已知条件确定某物理量的变化图象.,3.解决图象问题的关键 (1)看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并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0开始. (2)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够抓住图象的一些关键点,如斜率、截距、面积、交点、拐点等,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再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例2 (2016平阳二中期中)如图3甲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推物体,使其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固定斜面上.逐渐增大F,物体开始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根据图乙中所提供的信息不能计算出的是 A.物体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使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时水平外力F的大小 D.加速度为6 m/s2时物体的速度,图3,答案,解析,解析 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推力、重力、支持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分别建立x轴、y轴,并将力沿坐标轴的方向分解,如图所示.,x轴方向:Fcos mgsin ma,y轴方向:FNFsin mgcos 0,从图象中取两个点(0 N,6 m/s2)、(30 N,6 m/s2)代入,解得:m2 kg,37,当a0时,可解得F15 N,因而A、B、C可以算出; 根据图中信息无法求出加速度为6 m/s2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因而D不可以算出.,变式4 雨滴从空中由静止落下,若雨滴下落时空气对其阻力随雨滴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如图所示的图象能正确反映雨滴下落运动情况的是,答案,解析 雨滴速度增大时,阻力也增大,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故加速度逐渐减小,最终雨滴做匀速运动,故C正确.,解析,变式5 (2017浙江“91”高中联盟期中)水平力F方向确定,用力F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物块,F的大小按图4甲所示规律变化,在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块的加速度a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0 m/s2,则下列物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fm、物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f、物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物块质量m的值正确的是 A.Ffm4 N B.0.1 C.Ff6 N D.m2 kg,甲 乙,答案,解析,图4,解析 t2 s时,FfmF6 N;F1mgma1, 即6mgm. t4 s时,F2mgma2, 即12mg3m, 解得m3 kg,0.1, 则Ffmg3 N.,命题点三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1.把握“两个分析”“一个桥梁” 两个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一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2.寻找多过程运动问题中各过程间的相互联系.如第一个过程的末速度就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画图找出各过程的位移之间的联系.,例3 (2017浙江4月选考19)如图5所示,游船从某码头沿直线行驶到湖对岸,小明对过程进行观测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图5,(1)求游船匀加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a1及位移大小x1;,答案 0.105 m/s2 84 m,答案,解析,(2)若游船和游客的总质量M8 000 kg,求游船匀减速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大小F;,答案 400 N,答案,解析,(3)求游船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答案 3.86 m/s,答案,解析,变式6 (2016浙江10月学考19)如图6所示在某段平直的铁路上,一列以324 km/h高速行驶的列车在某时刻开始匀减速行驶,5 min后恰好停在某车站,并在该站停留4 min,随后匀加速驶离车站,经8.1 km后恢复到原速324 km/h.(g取10 m/s2) (1)求列车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图6,答案 见解析,答案,解析,解析 列车的速度为324 km/h90 m/s, 经过5 min300 s停下,,(2)若该列车总质量为8.0105 kg,所受阻力恒为车重的0.1倍,求列车驶离车站加速过程中牵引力的大小;,答案 见解析,答案,解析,解析 Ff0.1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0.1mgma v22ax,因x8.1 km8 100 m, v90 m/s,m8.0105 kg 解得a0.5 m/s2 ,F1.2106 N,(3)求列车从开始减速到恢复原速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答案 见解析,答案,解析,变式7 (2016浙江4月选考19)如图7是上海中心大厦,小明乘坐大厦快速电梯,从底层到达第119层观光平台仅用时55 s.若电梯先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18 m/s.然后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2做匀减速运动恰好到达观光平台.假定观光平台高度为549 m,取g10 m/s2. (1)若电梯经过20 s匀加速达到最大速度,求加速度a1 及上升高度h;,图7,答案 0.9 m/s2 180 m,答案,解析,解析 由运动学公式可得,(2)在(1)问中的匀加速上升过程中,若小明的质量为60 kg,求小明对电梯地板的压力;,答案 654 N,方向竖直向下,答案,解析,解析 对小明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Nmgma1 则FNmgma1654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 小明对地板的压力FNFN654 N,方向竖直向下,(3)求电梯匀速运动的时间.,答案 6 s,答案,解析,解析 设匀速运动时间为t0,运动的总时间为t总,作出整个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由vt图象可得H (t总t0)vm 解得t06 s.,变式8 如图8所示,一质量为1 kg的小球套在一根固定的直杆上,直杆与水平面夹角为30.现小球在F20 N的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A 点静止出发沿杆向上运动,已知杆与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g取10 m/s2.试求:,图8,(1)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答案 2.5 m/s2,答案,解析,解析 在力F作用下,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sin 30(Fmg)cos 30ma1 解得a12.5 m/s2,(2)若F作用1.2 s后撤去,求小球上滑过程中距A点的最大距离.,答案 2.4 m,答案,解析,解析 刚撤去F时,小球的速度v1a1t13 m/s,撤去力F后,小球上滑时,受力分析如图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30mgcos 30ma2 解得a27.5 m/s2,则小球上滑过程中距A点的最大距离为xmx1x22.4 m.,命题点四 传送带模型,模型1 水平传送带模型,模型2 倾斜传送带模型,例4 (2016武义二中月考)如图9所示,水平传送带两端相距x8 m,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6,工件滑上A端时速度vA10 m/s,设工件到达B端时的速度大小为vB.(取g10 m/s2) (1)若传送带静止不动,求vB;,图9,答案 2 m/s,答案,解析,(2)若传送带顺时针转动,工件还能到达B端吗?若不能,说明理由;若能,求到达B点的速度大小vB;,答案 能 2 m/s,答案,解析,解析 能.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工件受力不变,其加速度不发生变化,仍然始终减速,故工件到达B端的速度vB2 m/s.,(3)若传送带以v13 m/s逆时针匀速转动,求vB及工件由A到B所用的时间.,答案 13 m/s 0.67 s,答案,解析,变式9 如图10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x4 m,以v04 m/s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煤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至A端,由于煤块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会在传送带上留下划痕,已知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4,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则煤块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图10,B.煤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2.25 s C.划痕长度是0.5 m D.划痕长度是2 m,答案,解析,解析 小煤块与传送带共速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g4 m/s2,煤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tt1t21.5 s 煤块匀加速运动的时间内传送带的位移x3v0t14 m 划痕长度xx3x12 m.,变式10 如图11所示,电动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0 1.2 m/s运行,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37,现 将质量m20 kg的物品箱轻放到传送带底端,经 过一段时间后,物品箱被送到高h1.8 m的平台上, 已知物品箱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85,不计其他损耗,则每件物品箱从传送带底端送到平台上,需要多长时间?(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 答案 3.25 s,图11,答案,解析,解析 物品箱刚放到传送带上时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v0时,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到平台.物品箱刚放上去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cos mgsin ma,解得a0.8 m/s2.,物品箱随传送带匀速运动到达平台的时间为,总时间为tt1t23.25 s.,课时作业,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答案,1,2,3,4,5,6,7,8,9,10,11,12,13,2.(2016舟山中学期中)某同学站在体重计上研究超重与失重,如图1.她由稳定的站姿变化到稳定的蹲姿称为“下蹲”过程;由稳定的蹲姿变化到稳定的站姿称为“起立”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答案,解析,A.只有“起立”过程,才能出现失重的现象 B.只有“下蹲”过程,才能出现超重的现象 C.“起立”、“下蹲”的过程都能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D.“起立”的过程,先出现失重现象后出现超重现象,1,2,3,4,5,6,7,8,9,10,11,12,13,解析 “下蹲”过程,人先向下做加速运动,后向下做减速运动,所以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起立”过程,人先向上做加速运动,后向上做减速运动,则人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故A、B、D错误,C正确.,1,2,3,4,5,6,7,8,9,10,11,12,13,A.运动员离开蹦床后处于失重状态 B.运动员上升到最高点时加速度为零 C.运动员下落碰到蹦床后立即做减速运动 D.运动员和蹦床接触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失重状态,3.(2017绍兴市选考模拟)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蹦床决赛中,我国选手董栋、高磊分摘银、铜牌.如图2所示为运动员正在比赛时的照片,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图2,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 运动员离开蹦床后,仅受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处于失重状态,故A正确; 运动员上升到最高点时,仅受重力,加速度为g,故B错误; 运动员下落碰到蹦床后,开始重力大于弹力,加速度向下,向下做加速运动,弹力不断增大,重力小于弹力后,加速度向上,向下做减速运动,故C错误; 运动员在接触蹦床过程中,先加速向下,处于失重状态,后减速向下,处于超重状态,故D错误.,1,2,3,4,5,6,7,8,9,10,11,12,13,4.(2017湖州市期末)如图3所示,一体重为500 N的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在升降机中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升降机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匀加速、匀速和匀减速三个阶段,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体重计示数依次为 A. 520 N、500 N、480 N B. 480 N、500 N、520 N C. 480 N、520 N、500 N D. 500 N、500 N、500 N,图3,解析 匀加速上升,超重,体重计示数大于重力,匀速时体重计示数等于重力,匀减速时失重,体重计示数小于重力.,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 位移大小可由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求出,由vt图线的斜率可求出加速度大小a,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g,故动摩擦因数也可求出,由于不知木块的质量,故不能求出木块所受摩擦力.,5.(2016绍兴市调研)一个木块以某一水平初速度自由滑上粗糙的水平面,在水平面上运动的vt图象如图4所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根据图象不能求出的物理量是 A.木块的位移大小 B.木块的加速度大小 C.木块所受摩擦力 D.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图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6.(2017温州市十校高三期末)如图5甲所示,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跳动作的示意图,中间的“”表示人的重心.图乙是根据传感器画出的Ft图线.两图中ag各点均相对应,其中有几个点在图甲中没有画出,图乙中a、c、e点对应的纵坐标均为700 N.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请根据这两个图所给出的信息,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图5,甲 乙,1,2,3,4,5,6,7,8,9,10,11,12,13,A.此人重心在b点时处于超重状态 B.此人重心在c点时的加速度大小大于在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C.此人重心在e点时的加速度大小大于在a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D.此人重心在f点时,脚刚好离开传感器,解析 由题图知a、c、e点处对应的FG,故加速度等于0,b点处FG,处于失重状态,重心在f点时,F0,脚刚好离开传感器.,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7.如图6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1和2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若它们分别受到水平推力F1和F2作用,而且F1F2,则1施于2的作用力大小为,答案,解析,图6,1,2,3,4,5,6,7,8,9,10,11,12,13,8.如图7所示,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光滑定滑轮,绳的一端系一质量m15 kg的重物,重物静止于地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猴子,从绳子的一端沿绳子向上爬,在重物不离开地面的条件下,猴子向上爬的最大加速度为(g取10 m/s2),解析 在重物不离开地面的条件下,绳子的最大拉力为Fmg150 N,对猴子受力分析,设其向上爬的最大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解得a5 m/s2,故B选项正确.,答案,解析,图7,A.25 m/s2 B.5 m/s2 C.10 m/s2 D.15 m/s2,1,2,3,4,5,6,7,8,9,10,11,12,13,A.小物块的加速度大小恒为2.5 m/s2 B.斜面倾角为60 C.小物块2 s末的速度是5 m/s D.小物块第2 s内的平均速度为7.5 m/s,9.如图8甲所示,小物块从光滑固定斜面上自由滑下,小物块的位移x和时间的平方t2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图8,解析,1,2,3,4,5,6,7,8,9,10,11,12,13,小物块2 s末的速度v2at252 m/s10 m/s,选项C错误;,1,2,3,4,5,6,7,8,9,10,11,12,13,图9,答案,10.(2017余姚中学高三上期中)如图9所示,传送带的水平部分AB是绷紧的,当传送带不运转时,滑块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通过AB所用时间为t1,从B端飞出时速度大小为v1.若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运转,滑块同样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通过AB所用时间为t2,从B端飞出时速度大小为v2,则 A.t1t2,v1v2 B.t1t2,v1v2 C.t1t2,v1v2 D.t1t2,v1v2,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在两种情况下,滑块到达A点的初速度相等,在传送带上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相等,根据速度位移公式知,到达B端的速度相等,即v1v2,结合速度时间公式知,t1t2,故A正确,B、C、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1.如图10甲所示,质量为m2 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做直线运动.过A点时给物体作用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并开始计时,选水平向右为速度的正方向,通过速度传感器测出物体的瞬时速度,所得vt图象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图10,1,2,3,4,5,6,7,8,9,10,11,12,13,(1)力F的大小和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答案 见解析,解析 设物体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1,则由vt图象得a12 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1 设物体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2, 则由vt图象得a21 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2, 联立解得F3 N,0.05.,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2)10 s末物体离A点的距离.,答案 见解析,解析 设10 s末物体离A点的距离为d,d应为vt图象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2.有一种能够垂直起降的小型遥控无人机,质量为m2 kg,假定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阻4 N,方向与无人机运动方向相反.当无人机在地面上由静止开始以最大升力竖直向上起飞,经时间t4 s时,离地面的高度为h48 m,g取10 m/s2. (1)其动力系统能够提供的最大升力为多大?,答案 36 N,答案,解析,解析 无人机以最大升力竖直向上起飞,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F阻ma1,解得F36 N.,1,2,3,4,5,6,7,8,9,10,11,12,13,(2)当无人机悬停在距离地面高度H100 m处时,由于动力设备故障,无人机突然失去升力,从静止开始坠落,则无人机坠落地面时的速度为多大?,答案 40 m/s,答案,解析,解析 无人机失去升力坠落过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阻ma2, 解得a28 m/s2, 由v22a2H,解得v40 m/s.,1,2,3,4,5,6,7,8,9,10,11,12,13,13.由于下了大雪,许多同学在课间追逐嬉戏,尽情玩耍,而同学王清和张华却做了一个小实验:他们造出一个方形的雪块,让它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一斜坡的底端沿坡面冲上该足够长的斜坡(坡上的雪已压实,斜坡表面平整),发现雪块能沿坡面最大上冲3.2 m.已,知雪块与坡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5,他们又测量了斜坡的倾角为37,如图11所示,他俩就估测出了雪块的初速度.那么:(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图11,1,2,3,4,5,6,7,8,9,10,11,12,13,(1)请你算出雪块的初速度为多大;,答案 6.4 m/s,答案,解析,解析 雪块上滑的加速度大小,1,2,3,4,5,6,7,8,9,10,11,12,13,(2)求雪块沿坡面向上滑的时间为多长;,答案 1 s,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3)求雪块沿坡面滑到底端的速度大小.,答案 6 m/s,答案,解析,gsin 37gcos 375.6 m/s2,1,2,3,4,5,6,7,8,9,10,11,1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