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电安全教育.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335718 上传时间:2019-1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火防电安全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防火防电安全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防火防电安全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防火防电安全教育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10 页防火防电安全教育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燃烧的“三要素”。1.要有可燃物。有木才、纸张、汽油、酒精、煤气、液化石油气等。2.要有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硝酸钾、过氧化钠等。3.要有着火源。觉火源有:明火、高温物体、火星、电火花、强光等。(二)灭火的基本知识:根据物质燃烧的原理,要灭火就阻止“三要素”同时存在,互相结合、互相作用。通常灭火方法有以下几种: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三)报警:一旦发生火灾,要迅速打电话“119”向消防队报警,报火警注意以下几点:1.要说明失火地点的详细地址,不要使用简称。2.要说清是什么物质着火和火势大小情况。3.要说明报警人的姓名和所用电话号码。4.报警后,应由熟悉情况的人到离火场最近的路口迎候消防车或指引通道,提供水源位置等情况,便于指挥调动。强调:不得假报火警。假报火警是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四)楼房火场逃生:1.要镇静分析,不要盲目行动。2.要选好逃生办法,不要心慌失措。3.要尽量有秩序的迅速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避免吸烟中毒。二、防电教育1.不要乱插、私接电源,特别是不要用湿手去插电源插头。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电的,千万不要用这些工具直接与电源接触。2.不要用湿的手巾擦电器,防止水滴进机壳内造成短路,以免触电。3.雷雨天气,千万不要站在树底下避雨,以免遭到雷击。4.在放学、上学的路上,特别注意路边的电线是否有脱落,见到一定要躲开。5.不要私自玩电,特别是当家里没有人时,一定要把所有的电源都关闭或拔掉。第 3 页 共 10 页防灭火与防爆技术火灾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燃烧可燃物质与助燃物发生的伴有放热和发光的一种激烈的化学反应。闪燃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易燃或可燃液面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闪点在一定的条件下,易燃和可燃物发出足够的蒸汽,在液面上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发生的自行燃烧现象。自燃点可燃物质无需直接点火源就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可燃物质与火源接触而燃烧,并且在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着火点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饱和蒸汽压单位时间内从液体蒸发出来的分子数等于回到液体里蒸气的分子数的蒸气。理论燃烧温度可燃物与空气在绝热条件下完全燃烧,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全部用于加热燃烧产物,是燃烧产物达到的最高燃烧温度。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的急速燃烧。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的极限浓度着火延滞期可燃物质和助燃气体的混合体在高温下从开始暴露到起火的时间。安全装置具有防火、防爆、阻止火灾蔓延、阻止火星扩散等功能的装置,是保证生产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部件或元件,是防火防爆安全措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安全装置主要有:连锁装置、泄压装置、计量装置、警报装置。可燃气(液)体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或爆炸的气(液)体。可燃固体遇火、受热、撞击、摩擦或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的固体物质。殉爆当一个炸药药包爆炸时,可以使位于一定距离处,与其没有联系的另一个炸药药包也发生爆炸的现象。安定性炸药在一定储存期间内不改变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爆炸性质的能力。耐火极限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以小时表示。防火分区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建筑物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区域。防火间距一幢建筑物起火时,相邻建筑物在没用任何保护措施时也不会起火的最小安全距离。消防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火灾爆炸的特点严重性、复杂性、突发性。火灾爆炸事故的一般原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物料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火灾原因分为十类放火、违反电气安装规定、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玩火、自燃、自然原因、其他原因。燃烧的分类(1)依据可燃物状态的不同,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固体燃烧(2)依据燃烧方式的不同,分为扩散燃烧、动力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3)依据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自燃的分类根据热量来源不同,分为受热自燃、自热自燃(油脂自燃、煤自燃、植物自燃)。防止煤自燃的主要措施限制煤堆的高度,将煤堆压实。影响气体燃烧速度的因素(1)可燃气体的浓度;(2)混合物中惰性气体浓度;(3)混合物的温度;(4)设备管道直径;(5)组成成分。影响液体燃烧速度的因素可燃液体的初始温度;可燃液体的含水量;风速;储罐直径。影响固体燃烧速度的因素(1)比表面积;(2)密度;(3)含水量。燃烧产物的组成不能再燃烧的生成物;还能再燃烧的生成物;眼睛看得见的烟雾。燃烧的三必要条件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燃烧的四充分条件一定可燃物浓度,一定氧含量,一定的着火源能量,互相作用。火灾分类:按可燃物的类型性质和燃烧特性分为A类固体火灾,B类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火灾,C类气体火灾,D类金属火灾,E类带电物体和精密仪器等F类烹饪餐具内的烹饪物火灾。按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分为特别重大火灾(30、100、1亿),重大火灾(10-30,50-100,5千万-1亿),较大火灾(3-10,10-50,1千万-5千万),一般火灾(3,10,1千万)。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防止燃烧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或者避免他们的互相作用。预防火灾的基本原则(1)严格控制火源;(2)监视酝酿期的特征;(3)采用耐火材料;(4)组织火焰蔓延;(5)限制或在发展的规模(6)组织训练消防队伍(7)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1)消除点火源;(2)控制可燃物;(3)隔绝空气;(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控制可燃物的措施在生活中和生产的可能条件下,以难燃塑或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2降低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对于相互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的物品应加以隔离,分开存放。防爆电气设备类型和标志隔爆型-d、增安型-e、气密型-h、本质安全型-i、浇封型-m、无火花型-n、充油型-o、正压型-p、充砂型-q、特殊型-s。电气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1)消除或减少爆炸性混合物;(2)隔离和间距;(3)消除引燃源;(4)爆炸危险环境接地和接零。火灾过程初期;发展期;最盛期;终期。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因缺少条件而终止。基本灭火方法冷却法、窒息法,隔离法、抑制法。常用的灭火剂(1)消防用水、卤族元素、干粉、蒸汽、二氧化碳、泡沫、烟雾、氮气、轻金属。灭火器的选用A类:水型、泡沫、干粉。B类:干粉、二氧化碳。C类:干粉、二氧化碳。D类:金属专用灭火剂活干泥砂掩盖。E类:干粉、二氧化碳。F类:干粉、二氧化碳、掩盖。爆炸特征(1)爆炸过程进行的很快;(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3)发出的声响;(4)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居物质发生破坏。爆炸的分类按爆炸能源分: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三种。按反应相: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固相爆炸,混合相爆炸。按顺势燃烧速度:轻爆,爆炸,爆轰。爆炸的破坏作用(1)冲击波;(2)碎片冲击;(3)震荡作用;(4)造成二次事故。衡量爆炸破坏力的两个重要参数物质的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可燃物质的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反应过程放热、反应过程速度极快、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产物、自动迅速传播燃烧和爆炸的区别燃烧的主要特征是发光和发热,与压力无特关系。爆炸的主要特征是压力急剧上升和爆炸波的产生.燃烧和爆炸都需具可燃物、氧化剂和火源这三种基本因素,二者本质上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二者反应速度、放热速率和火焰传播速度不同,前者比后者慢。燃烧和爆轰的区别燃烧传播速度低,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燃烧产物指点运动方向与燃烧波面方向相反,燃烧波面压力低预防爆炸的基本原则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严格控制火源;爆炸开始就及时泄出压力;切断爆炸传播途径;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及建筑物的损害;检测报警。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措施(1)设备密闭和正压操作;(2)厂房通风;(3)惰性气体保护;(4)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5)危险物品正确储存。阻火装置的作用防止火焰窜入设备容器与管道内或组织火焰在设备、容器与管道内扩展。阻火装置有(1)安全液封(2阻火器(3单向阀(4)阻火闸门(5)火星熄灭器。泄压装置的作用防止高压设备和容器或易引起压力升高的设备或容器内部压力超过限度而发明的一种安全装置。泄压装置的分类阀型、熔化型、断裂型、组合型。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扩散燃烧、动力燃烧。影响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温度;含氧量;惰性介质;压力;容器直径;能源;点火能量。评价可燃气体燃爆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爆炸极限;2爆炸危险度;3传爆能力;4爆炸压力和威力指数;5自燃点;6化学活泼性;7相对密度;8扩散性;9可压缩性和受热膨胀性。液体火灾的三种形式(1)沸溢火灾(2)喷溅火灾(3)喷流火灾评价液体燃爆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1)饱和蒸汽压力;(2)爆炸极限;(3)闪点;(4)受热膨胀性;(5)其他燃爆性质(沸点相对密度流动扩散性带电性分子量)。评价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1熔点;燃点;自燃点;比表面积;(5)热分解性。粉尘爆炸分类金属,煤类,粮食,合成材料,饲料,农副,林产品。影响粉尘爆炸极限的因素分散度、湿度、火源性质、可燃气含量、氧含量、惰性粉尘和灰分、温度等。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1)失去完整性;(2)失去绝热性;(3)失去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的依据(1)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2)建筑物的火灾荷载;(3)建筑的重要性;(4)发生火灾的政治影响;(5)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确定防火间距的基本原则1.热辐射的作用;2.灭火作战的实际需要;3节约用地。第 9 页 共 10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