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晏殊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比拟(拟人和拟物),李白清溪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描绘意象更加形象生动,体现意象的情态特征。,比喻,示例,作用,修辞,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双关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能加深寓意,给人深刻印象。,双关,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借代,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夸张,示例,作用,修辞,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讲究技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讲究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讲究角度,描写,作用,方法,表达方式,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寓情于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借景抒情,间接抒情,抒情,作用,方法,表达方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示例,解说,手法,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想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联想,示例,解说,手法,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渲染,示例,解说,手法,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李纲望江南),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衬托,示例,解说,手法,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相互比较两种事物使形象更鲜明,烘托映衬更突出,揭示主旨更深刻,使人感受深切。,对比,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托物言志,示例,解说,手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整体阅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上阕写景,深秋,落叶已要飘尽,大雁南归,引发思乡之情,并想象家乡之景。下阕抒情,写自己,写家乡之景,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抓住题目要求“写山水变化的妙处”,分析这两句词中的意象“晓云”“山腰”“宿雨”“水面”,准确把握词中的关键词语“瘦”“肥”等,分析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明确比拟手法后,结合词句具体解说手法的运用,前句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后句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可分析出“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阔;“肥”暗写雨前水面的窄。,以山中农舍所见景象渲染乡村的世间情味和生活情趣,从写景角度分析,写“茅檐”“日午”“鸡鸣”,有浓郁的乡村气息,从意象角度分析,次句,用泉水有声反衬山间的幽静,从内容角度分析,写“板桥与泉声”,实质上是写山,从写景角度分析,首句,内容,解题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