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标版 语文 专题十六 考场作文写作指津,典例1 (2014浙江,26,6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是探究门与路的辩证关系的。立意可以是这样的: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路走不好,门是前行的障碍;路走得好,门是攀登的阶梯。走好中学的路,才能进入大学之门,进入大学之门,并不意味着学习之路的,终止,在大学的路上只有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创造,你才能踏入辉煌的事业之门、美好的人生之门。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才能迈入成功的理想之门。当然,也有路到尽头、无门可进的情形,但只要 我们尽力而为,纵然不成功,也无憾人生! 例文 大学的门与路 辛苦奋斗十余载,我们终于看到了大学之门在前面虚掩。然而待我们走进 它后,我们前进的脚步就可以停止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大学的门,并非一切的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起点。社会的极端功利或 许让人遗忘了大学并不是一台生产文凭的机器,它是熔炉,将人重新锤炼。 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大学中变得毫不起眼,选择混日子与没有进入大学之门 又有什么分别?大学之门虽近在咫尺,却依然需要我们动手推开它,踏入一,个新的殿堂。 大学的路,不仅是一条学识之路,更是一条丰富自身内涵的路。诸葛亮在舌 战群儒时就曾说,小人之儒寻章摘句,皓首穷经,面对艰难时胸中却全无一 策;而君子之儒心系天下,大仁大义,有管仲乐毅之治世之能。大学之内仅 仅学习知识的人难道不正是诸葛亮口中的小人之儒吗?这些人在大学之路 上留下的脚步必然缺乏自己的精神,踏下的脚印一定很浅,很容易磨灭。要 成就一番事业,仅有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有走向社会的勇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著名的钢琴家帕布罗在八十五岁高龄时依然坚持每 天练习五个小时,并开玩笑说:“我觉得自己的技艺还在长进。”他难道不 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榜样吗?青春年少的时候,怎能让懈怠挡住我们?在继,续努力的同时,我们的心智必须更加成熟,大学是通向社会的途径,不在此 时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定会一事无成。进一步说,大学也是我们开始 奉献社会的平台。因为我们开始懂得何为责任,何为担当。 大学的门很近,用我们的已知去探索未知,用我们的汗水去创造新的希望。 大学的路很长,用我们的精神去挖掘其内涵,用我们的脚步去丈量新的前 方。 虽已辛苦奋斗十余载,但大学依旧是值得我们披荆斩棘、发愤图强的地方, 依旧是可以见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地方!就这样走进它的门,走上它的路 吧,一定能到达成功之巅!大学,我来了! 点评 (1)材料内涵领悟准确。全文紧扣“大学之门”展开议论,正确地,阐述了“大学之门”与“大学之路”之间的关系,审题精准,立意较高,在 审题立意上可归为一类文。 (2)结构严谨流畅。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大学的门,并非一切的终点,而是 一个充满未知的起点”“大学的路,不仅是一条学识之路,更是一条丰富自 身内涵的路”“大学的门很近”“大学的路很长”等关键句结构文章,使 文章的内涵在议论中得以升华。 (3)语言朴实大气,充满自信,能带给读者以某种启迪。文中选用了几则材料 进行论证,作者对这些材料做了较为精心的剪裁、提炼与概括,并结合议论 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作者选材用材的能力。,典例2 (2014四川,21,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 写。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一句话构成,属于给出观点的材 料作文,我们其实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需顺着观点去阐释、找事例证明。 “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是说一个人倒在地上或摔倒,要自己站起来; “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是说(只有站起来)他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这是 一个条件关系句,“自己站起来”是“世界属于他”的条件。另外,这句话,含有比喻,“自己站起来”并不仅指倒地后站起来的动作,还可以指一个人 在遭受挫折、打击后,从沉沦中奋起、精神上振作,这样才能赢得世界的尊 重。 参考立意:“自救者,天救之”“男儿当自强”等。那些身残志坚、做出一 番成就的人如史铁生、张海迪等皆可作为例证,那些遭遇挫折、打击后奋 起的人如林肯、乔布斯等皆可作为例证,当然也可举遭受挫折后不能奋 起、走向沉沦的反面人物。 例文 站立、站起与自己站起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可以在任何方面、任何问题面前笔直地站立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无论是形态上还是思维上,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要想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之人,站立是必须的,屹立是必要的,持久的屹立是可贵的。在茫茫草原荒漠上,苏武选择了手持节杖默默牧羊的忠贞站立;在世事纷扰中,陶渊明选择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站立;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选择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站立;在愚昧教皇的无尽打压下,哥白尼选择了坚持“日心说”的刚毅站立面对困难、诱惑、艰苦和强权,我们也应该坚毅地站立。 只有站立,才能让我们看到整个世界。 不是所有人都有强大的能力屹立不倒,但倒下后,必须站起。羽毛球场上的王适娴,在无奈跌入低谷之后,让自己如蜗牛一般一步一步地向上爬,一点一点地克服心理障碍,一次一次地攻克技术难关,才会在尤伯杯比赛中披荆斩棘,最终重回世界第二的位置。她靠自己的站起,让荣誉再次回归。,所有站立的前提,是站起;重新站立的前提,也是站起。宫刑的残暴,或许会 一时将司马迁打倒,但司马迁终究站了起来;多次的失败,或许会一时打倒 爱迪生的内心,但爱迪生最终永久地站立在那里;在吉隆坡的失利,国羽女 队努力地站起,终于再次用实力称霸羽坛被风霜坎坷暂时打倒没有关 系,站起后就不算失败。只有站起才能使我们将世界尽收眼底。 可有时的站起并不是真正的站起。 真正的站起,是自己站起。没有学习站立的婴儿,就算你把他抱着站起也无 济于事,只要你一撒手他仍会立刻跌倒;被风刮倒的树,只有用钢筋木棍才 能勉强让其立起,但一旦失去它们树便只有倒下的份了;一个人民没有觉醒 的民族,无论外人再怎么指点,也是无济于民族的站立。,婴儿只有自己学会了站立,才不会跌倒;树根只有深深地扎入土壤,才不会 再次倒下;人民只有自己觉醒,民族才会始终屹立。只有自己站起才能让我 们拥有这个世界。 站立需要站起,而真正的站起是自己站起。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后,这个世界才可能属于他。 点评 本文选材广泛,思维绵密,将“站立”“站起”和“自己站起”三者的关系给予了独具自我色彩的明晰的考量,并在排比、层进等颇富文采 的传达中表达出来,让读者深有所思和所悟;标题让“站立”“站起”与 “自己站起”三个短语并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段落长短参差,详略有致, 过渡推进有序,从形式到内涵都富于美感;语言运用上,排比语句运用较多, 使文章读来富有感染力。,典例3 (2014上海,27,70分)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 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写作指导 材料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自由与不自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 从战略高度上看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从战术上看可以 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自由。扩展联系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不自由, 什么时候自由,都得从不同角度看待。人生必须经历从小到大、从幼稚到 成熟的成长过程,这是不自由的;何时走向成熟,怎样让自己成熟,这是自由 选择领悟的。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拥有的品格,这是不自由的;如何爱,国,用什么方式爱国,这些方法的选择是自由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 对的自由,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会让你思路开阔,看问题更全面、透彻,会 让你变得豁达、从容。立论或立意需从辩证法、自由与不自由的角度入 手,这样才能紧扣材料。 例文 吾行吾道,虽远必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身于沙漠,周遭是波澜起伏的沙海,漫天黄沙高傲地席卷一切,抹平一切 来访者的足迹,好像从未有人来过。是振长策疾驰,是亦步亦趋彳亍,是日 夜兼程早日穿越,还是且行且思谨慎独步征途?穿越沙漠的道路方式可以,自由挑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穿越。 这是多么大的困境!我们掌握了过程的自由,却又被决定了起点与终点。从 眼前的高考,到人生纷至沓来的成败、兴衰、荣辱皆只可尽人事以面对,不 可期天意而逃避,甚至整个人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难免 身死人灭,穿越人生这片沙漠,我们向死而生。 然而,我们却被上帝赋予了自由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和道路的权力。我梦 见过西西弗斯,他受天惩,推石至山顶却终将滑落,但就在他徒劳无获走下 山时,却给我欣赏他信手捕捉的一只蝴蝶。这里蕴藏着人类全部的幸福 感。客观上,我们必须同唐僧一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修成正果,必须直面 人世的不公、社会的阴暗、生命的困顿,在天不在我。然而主观上,是卑贱,的生存哲学,还是高扬的生命意志,则在我不在天。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我们有所沉吟,有所深思,有所经历,有所创造,有所使命,有所理想,有所践 行,有所超越,即便是撞向石头的鸡蛋,也有其价值。 孔子以木车的激情穿越沙漠,他不是不知道乱世春秋一切已不可为,但他仍 怀着古典的崇高勇往直前;老子以老牛的散淡穿越沙漠,他深知无法唤醒甜 寐于月光流转的苍生,仍旧以牧笛吹起晚岚。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却认为,只要是心怀着惠世济 世之心,纵对黑暗之时局一无所念,却也不怍于父母授来的身体发肤。方孝 孺深知其相对于燕王铮亮佩剑的弱小,却仍旧傲然君王前玉碎,决不伏身于 残暴下瓦全,他难以不选择失败的结局,但却用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的自由向历史交了答卷。 行走在天地间,我们都是旅行着的陌生人,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天下无处不 为逆旅,人世无所不为考验,但,作为这宇宙的朝拜者,我们在不自由中仍有 过程和态度的自由。我们仍可在黑暗中保有那宝贵的尊严。 祸福贫贵,天做主,我说了不算。 一身正气,我做主,天说了不算。 点评 本文语言工整,辞藻丰富,颇具文采。开篇引用诗句,起笔造境,仿佛 置身于沙漠;接着紧扣材料,点出人生的自由与不自由之处;然后以西西弗 斯的命运为起点,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阐述“在天不在我”与“在我不 在天”,揭示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人生的道理;之后以孔子、老子和方孝孺的经历来印证;结尾戛然而止,掷地有声:面临人生的自由与不自由,我们 的主观能动性是何等重要!,1.如何做到“符合题意” (1)审题。 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 文内容取向的依据。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谬以千里。 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 旨所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 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这 时,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当。 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 所限制。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 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 等方面。 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 理说,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 每年都有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文体不符”的出现,恐 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审明其他限制。作文考题除了题目或材料提示的部分外,还有一个要,求部分,对作文提出限制,以“要求”“注意”等形式出现。 (2)立意。 仔细审题之后,下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立意了。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 题意,更高一些的要求是高远深刻、新颖独到。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立 意。 立意的要求。所谓切合题意,即在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立 与之相符的主题思想,能够切中肯綮,没有偏差。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 立意范围通常较广,允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立意,但都应与所给 话题的本质含义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这里只简要辨析几种“立,意思维”的基本方式,旨在帮助我们在理念上加深认识。 a.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对作文材料(事物、事理)进行分析思 考。历年高考作文题实际上都蕴含着某种哲学思想,如果不懂得运用辩 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b.类比联想。就是由此(具体的个别的现象)及彼(抽象的普遍的本质)的 类比思考。立意中,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确定 主题的过程,我们认为都是类比思考的过程。 c.推理想象。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 的一种思维。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进行合 乎情理的推理。,d.综合比较。立意时由于思维的形式(取向)不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 的立意,综合比较即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后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 活动。 2.如何做到“丰富” (1)要确立正确的写作观。 我们应该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去思考人生,思考 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2)要重视平时的积累。 尽管高考作文范围很广,但我们如果在平时阅读时就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新颖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有东西写了。平时可分门别类地收集、 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知识仓库。 (3)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 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或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角 度分层思考,角度多了,就可以言他人所不能言。 (4)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 道理。如果为了丰富内容而堆砌材料,会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要避 免这个毛病,就要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 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 采用点面组合的方式交代材料。论据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 罗列怎么办?点面组合方式是通常采用的最佳方案。点上详细交代主要 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作“点”的论 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 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个排比句表达,那 效果会更好。 采用假设方法补充所需材料。有时会碰上这种情况,在阐述事物过程 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借助假设方式可以信手拈来。有了正,面事例,借助假设方式可以找到反面事例。假设的空间不受任何限制,这 样补充所需的材料,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吗? 尽量选择一些新鲜、生动的论据,这些新鲜的论据不一定非得从电视 新闻里找,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只要没有被别人大量地重复过,给人的 感觉就是新鲜的。 3.如何做到“有文采” (1)用词生动形象。 词句是构成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篇章的文采靠具体的词句来体现。对 文采的追求,首先表现为对词句的修饰。 绘声、绘色、绘态。,四字组合。即组成并使用四个字的词组,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句式灵活。 语言的“有文采”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句式 的选用上,即通过长句与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多种形 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3)善用修辞。 善用修辞是使作文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会给文章带来可观的姿 色。如果在应试作文中成功嵌入些精美的修辞语段,那么文章就会显得 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 比喻。运用比喻的关键是要准确、新颖。准确,就是要贴切反映对象,的特点;新颖,一是喻体新,二是喻体与本体的联系角度新。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排比。排比句式在形式上有和谐的美感和磅礴的气势,在情感上有极强的感染力。好的排比句好比平原跑马,读来酣畅淋漓,神盈气足。 拟人。就是赋予物以人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即把物当成人来写,给人以生动、形象、亲切的感觉。 (4)文句有意蕴。 就是说文章的某些关键语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即它们常含内涵不尽的言外之意,深刻无穷的弦外之音;或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或有独特的人生感悟,能唤起人强烈的感情共鸣。,引用名言。名言名句是历经岁月考验的恒星,如果能恰当运用,既能巧 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意思,又使文章有文采。如: 寂寞到底是什么啊?寂寞是在不知道的时候,独自远行的勇气;寂寞是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寂寞是真正的孤独者“质本洁来还洁去” 的坦荡;寂寞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悠闲 蕴含哲理。有时候,文句有意蕴就是文章语句具有思辨色彩,有哲理情 趣。或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独到见解, 或由一则故事引发哲理思考。如满分作文位置与价值中的一段: 鹅黄嫩绿,星星点点,装饰着朴实的大地。 朗月疏星,照亮了夜行人的路。 细雨微风,温温润润,哺育了一茬茬庄稼。,这段文字先用三种自然现象生动阐述位置与价值的关系,接着从变与不 变的角度,将对话题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流光溢彩的语句中跳荡着 哲理的火花。 藏而不露,意味隽永。有时候,有些话不必说得太白,可以让读者根据自 己的经历、体验、理解去补充、创造。一般多在文章结尾处,用省略号 或问号供人想象;或为人物命运设置多种可能,任凭读者去猜测。如: 水,流过历史,穿越了时光的沉淀,流淌出时代的变迁与更迭。我们面对着 水,悼古怀今,从水中汲取灵性,激发斗志。那么,这水又将怎样穿越今天, 奔向未来? 水,流过的历史 此外,还可以通过新鲜的形象、幽默的反语、丰富的联想来增加文句的 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