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方法分类.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302604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安全评价方法分类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13 页安全评价方法分类安全评价方法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根据安全评价对象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按评价的推理过程分类法、按针对的系统性质分类法、按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法等。1)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如是否达到了某项安全指标、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等。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有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或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便于掌握,评价过程简单。目前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在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但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往往依靠经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安全评价结果有时因参加评价人员的经验和经历等有相当的差异。同时由于安全评价结果不能给出量化的危险度,所以不同类型的对象之间安全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是运用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数学模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计算,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如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定量的危险性、事故致因因素的事故关联度或重要度等。按照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还可以分为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概率风险评价法。概率风险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关联度(或重要度)或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的安全评价方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概率理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模糊矩阵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等都可以用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来计算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概率风险评价法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较高。由于能够直接给出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因此便于各系统可能性大小的比较。特别是对于同一个系统,概率风险评价法可以给出发生不同事故的概率、不同事故致因因素的重要度,便于不同事故可能性和不同致因因素重要性的比较。但该类评价方法要求数据准确、充分,分析过程完整,判断和假设合理,特别是需要准确地给出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显然这对一些复杂、存在不确定因素的系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该类评价方法不适应基本致因因素不确定或基本致因因素事故概率不能给出的系统。但是,随着计算机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理论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弥补了该类评价方法的一些不足,扩大了应用范围。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数学方法,求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对物体的破坏范围的安全评价方法。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气体绝热扩散模型、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火球爆炸伤害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毒物泄漏扩散模型和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都属于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应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只要计算模型以及计算所需要的初值和边值选择合理,就可以获得可信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是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和)对物体的破坏范围,因此评价结果直观:、可靠,评价结果可用于危险性分区,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计算伤害区域内的人员及其人员的伤害程度,以及破坏范围物体损坏程度和直接经济损失。但该类评价方法计算量比较大,一般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特别是计算的初值和边值选取往往比较困难,而且评价结果对评价模型和初值和边值的依赖性很大,评价模型或初值和边值选择稍有不当或偏差,评价结果就会出现较大的失真。因此,该类评价方法适用于系统的事故模型和初值和边值比较确定的安全评价。危险指数评价法。危险指数评价法应用系统的事故危险指数模型,根据系统及其物质、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采用推算的办法,逐步给出事故的可能损失、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事故的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常用的危险指数评价法有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在危险指数评价法中,由于指数的采用,使得系统结构复杂,难以用概率计算事故可能性的问题,通过划分为若干个评价单元的办法得到了解决。这种评价方法,一般将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评价单元,针对评价单元逐步推算事故可能损失和事故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再比较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确定系统最危险的设备和条件。评价指数值同时含有事故发生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两方面的因素,避免了事故概率和事故后果难以确定的缺点。该类评价方法的缺点是:采用的安全评价模型对系统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功能的重视不够,评价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的修正系数,一般只与设施(或设备、工艺)的设置条件和覆盖范围有关,而与设施(或设备、工艺)的功能多少、优劣等无关。特别是忽略了系统中的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给定各因素的修正系数后,这些修正系数只是简单地相加或相乘,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重要度的不同。因此,使得该类评价方法,只要系统中危险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系统工艺参数和空间分布基本相似,即使不同系统服务年限有很大不同而造成实际安全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其评价结果也是基本相同的,从而导致该类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敏感性较差。2)其他安全评价分类法按照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和演绎推理评价法。归纳推理评价法是从事故原因推论结果的评价方法,即从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开始,逐渐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最终分析到可能的事故。演绎推理评价法是从结果推论原因的评价方法,即从事故开始,推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再分析与直接因素相关的之间因素,最终分析和查找出致使事故发生的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按照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和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由事故推论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或由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推论事故的评价法,该类方法适用于识别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分析事故,这类方法一般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是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给出系统危险性的安全评价方法,该类方法适应于系统的危险性分级,该类方法可以是定性安全评价法,也可以是定量安全评价法。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可以直接给出定量的事故后果,给出的事故后果可以是系统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事故的损失或定量的系统危险性等。此外,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人员失误率评价法、物质系数评价法、系统危险性评价法等。第 6 页 共 13 页安全评价方法模式集合安全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前面已详细介绍,评价的角度和评价的目的不同,选取的安全评价方法可以有所不同。有些在评价时可能从传统的管理和经验出发,总结提出安全检查表方法;有些是从系统安全的角度,提出系统安全工程方法;有些是根据生产特点和场所的情况,提出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往往可以反映其特点。无论哪种安全评价方法,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场合和一定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安全评价中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均有一些综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劳动省的“六阶段安全评价”方法,美国杜邦公司采用的(“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故障树、事件树”)“三阶段安全评价”方法,以及我国光气三阶段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检查表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等方法。以下详细介绍日本劳动省的“六阶段安全评价”方法。日本劳动省的“六阶段安全评价”是种最早的综合型的安全评价模式。在这一综合的评价模式中,应用了定性评价(安全检查表)、定量危险性评价、按事故信息评价和系统安全评价(故障树、故障树分析)等评价方法。评价分为六个阶段,采取逐步深入,定性和定量结合,层层筛选的方式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并采用措施修改设计消除危险,评价程序如下。1)第一阶段资料准备首先要准备下述资料。(1)建厂条件如地理环境、气象及周边关系图;(2)装置平面图;(3)构筑物平面、断面、立面图;(4)仪表室和配电室平面、断面、立面图;(5)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对人的影响;(6)反应过程;(7)制造工种概要;(8)流程图;(9)设备表;(10)配管、仪表系统图;(11)安全设备的种类及设置地点;(12)安全教育训练计划;(13)人员配置;(14)操作要点;(15)其他有关资料。2)第二阶段定性评价(安全检查表检查)主要对厂址选择、工艺流程布置、设备选择、建构物、原材料、中间体、产品、输送储存系统、消防设施等方面用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1)厂址选择检查。地形适当否?地基软否?排水情况如何?对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准备充分否?水、电、煤气等公用设施有保证否?铁路、航空港、市街、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安全考虑了没有?贮罐与厂界之间是否有足够的距离?贮罐周围是否设计了防液堤?液体泄出后能否掩埋?三废处理设备与居民区是否充分分开?是否考虑了风向问题?紧急时,是否有充分的车辆出入口通道?(3)对建筑物的检查。是否有耐震设计?基础和地基能否承受全部载荷?建筑物的材料和支柱强度够不够?地板和墙壁是否用不燃性的材料制成?电梯、空调设备和换气通道的开口对火灾蔓延的影响是否降至最低限度?危险的工艺过程是否用防火墙或隔爆墙隔开?室内有可能发生危险物质泄漏的情况时,通风换气良好否?避难口和疏通道的标志明显否?建筑物中的排水设备足够否?(4)选择工艺设备检查。a、选择工艺设备时,在安全方面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讨论?b、工艺设备容易进行操作和监视否?c、对工艺设备,是否从人机工程的角度考虑防止误操作的问题?d、是否对工艺制定了各种详细的诊断项目?e、工艺设备设计了充分的安全控制项目否?f、当设计或布置工艺设备时,是否考虑了检查和维修的方便?g、工艺设备发生异常时能否加以控制?h、检查和维修计划是否充分、适当?i、备品备件和修理人员充分否?j、安全装置能否充分防止危险?k、重要设备的照明充分否?停电时是否有备用设备?l、是否充分考虑到管道中流体速度?(5)原材料、中间体、产品事项检查。原材料是否从工厂最安全的处所进入厂内?原材料进厂有否操作规程?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等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否清楚?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等的爆炸性、着火性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如何?原材料、中间体、产品是否有杂质?是否影响安全?原材料、中间体、产品是否有腐蚀性?高度危险品的储存地点和数量是否确切掌握?(6)工艺过程及管理检查。a、是否充分了解所处理物质的潜在危害?b、危险性高的物质是否控制在最少?c、是否明确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反应?d、从研究阶段到投产出现问题是否进行调查并加以改进?g、对温度、压力、反应、振动冲击、原材料供应、原材料输送、水或杂质的混入、从装置泄漏或溢出、静电等发生问题或异常时,有否预防措施?h、使用不稳定物质时,对热源、压力、摩擦等刺激因素是否控制在最小的限度?i、对废渣和废液是否进行了妥善处理?j、对随时可能排出的危险物质,是否有预防措施?k、发生泄漏时被污染的范围是否清楚?(7)输送贮存系统检查。1.是否对输送的安全注意事项作了具体规定?2.能否确保运输操作的安全?3.在装卸设备场所附近,是否设置了淋浴器、洗眼设备?(8)消防设施检查1.消防用水能否得到保证?2.喷水设备等功能及配置适当否?3.是否考虑了喷水设备的检查和维修?4.消防活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健全否?5.消防人员编制是否够?3)第三阶段定量评价危险度的定量评价,是将装置分为几个单元,对各单元的物料、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等5项进行评定,每一项分为A,B,C,D4种类别,分别表示10分、5分、2分和0分,最后按照这些项的分数之和来评定该单元的危险度等级。16分以上为1级,属高度危险;1115分为2级,需联同周围情况与其他设备联系起来进行评价;110分为3级,属低危险度。4)第四阶段安全措施评出危险性等级之后,就要在设备、组织管理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1)按评级等级采取安全措施。(2)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人员配备。化工装置的人员配备,不能采用随劳动量增加而增加人员的方式,而是要以技术、经验和知识等为基础配备人员并编成小组。教育培训。为确保化工装置安全,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为此对教育培训要确定指挥联络的体制,要分工明确,规定一定的教育训练内容;让培训人员在一定的期间反复操作,在工作中进行实际技能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主要的教育科目有:危险物品及化学反应的有关知识,化工设备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的有关知识,化工设备操作及维修方法的有关知识、操作规程、事故案例、有关法令。维修。须按照规定定期维修,并做相应的记录和保存,对以前的维修记录或操作时的事故记录,也要充分利用。维修时需要注明的问题有:维修体制健全否?试运转时有无操作规程?停止运转时进行检查否?有无紧急停车工程表?是否作了补修记录?有无定期修理计划表?5)第五阶段根据过去的事故情况进行再评价第四阶段以后,再根据设计内容参照过去同类设备和装置的事故情报进行再评价,如果有应改进之处再参照前四阶段重复进行讨论。对于危险度为和的装置,在上述评价完成后,即可进行装置和工厂的建设。6)第六阶段用故障树、事件树进行再评价危险度为工的装置,用故障树、事件树进行再评价。进行上述5阶段评价后,如果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然后才能建厂。第 12 页 共 13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