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293132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6 页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又称人机工程学,它是近5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工程技术科学、劳动保护科学等有关理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舒适。人类工效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方面:1人的方面研究人体测量学(提供人体各部分尺寸的大小、活动范围等方面的数据),人体生物力学(包括肌力、耐力、运动的方式、速度和准确性等),劳动时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和适应,人的心理状态,工作能力及其限度,疲劳,劳动强度,工作姿势,劳动组织方式及工作时间(如轮班制、工作分析、动作时间研究),人的功能特性及人在人机系统的可靠性等等。2机器设备方面研究机器设备和工具(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宇宙飞船、家用电器、家具、工具、文具、图书、衣服鞋帽、成本设备、安全装置、城市设施、住宅设施等等)的设计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要求,以达到便于操作、减轻体力负荷、保持良好姿势、保证安全和舒适。研究各种显示器、控制器如何适应人的感官和操作。3环境方面研究工作场所合理的设计,保证工作环境良好的气象条件,适宜的色彩,工作场所合理的照明条件,清除和控制环境中有害因素(如噪声、振动等)。由以上所述的工效学研究对象可见,工效学所研究的内容大抵相当于工业心理学的工程心理和环境心理部分,工效学着力于实际应用,而工业心理学则比较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安全心理学更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安全问题。一般认为,工效学不包括工业心理学的工业人事心理、组织心理及消费心理;而安全心理学则涉及工效学的人机系统中人的子系统及人机界面的安全问题。第 3 页 共 6 页人类高明的安全哲学思想1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哲学思想xx年10月13日,江泽民同志任上海市市长时曾在有关专业会议上指出“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中包含着深刻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哲学道理。其中,“隐患险于明火”就是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认识论哲学。显然,“隐患险于明火”就是要我们认识到隐患相对于明火而言是更危险的要素。而在各种隐患中,思想上的隐患又最可怕。因此,实现安全生产最关键、最重要的策略,是要从隐患入手,积极、自觉、主动地实施消除隐患的战略。“防范胜于救灾”,其要说明的是在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方法论上,事前的预防及防范方法胜于和优于事后被动型的救灾方法。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预防为主”是保证安全生产最明智、最根本、最重要的安全哲学方法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防范胜于救灾”的哲学论断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消防安全方针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对于消防方针,也是以“预防为主”为主题,故有“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之说。2古人的安全哲学思想我们的先哲孔子早就说过,建立在“经历”方式上的学习和进步是痛苦的方式;而只有通过“沉思”的方式来学习,才是最高明的。当然,人们还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学习和进步,这是最容易的。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进行推理和思考,我们感悟到,人类在对待事故与灾害的问题上,千万不要试求通过事故的经历才得以明智,因为这太痛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何等重要”。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安全认识论与安全方法论,从理性出发,通过“沉思”来防范和控制职业事故和灾害;或者我们要选择“模仿”的方式,学会向先进的国家和行业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东汉政治家苟况在总结军事和政治方法论时,曾总结出“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其救,行而责之谓之戒,但是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归纳用于安全生产的事故预防上,也是精辟的方法论。因此,我们在实施安全生产保障对策时,也需要“狡兔三窟”,即要有“事前之策”(预防之策),也需要“事中之策”(救援之策)和“事后之策”(整改和惩戒之策)。其中预防是上策。对于社会,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对于企业,安全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刚刚步人21世纪,我们国家正前进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进步文化的历史快车的道路上。面对这种现实背景,面对这样的命题和时代要求,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用现代的安全哲学来武装思想、指导职业安全行为,从而对推进人类安全文化的进步,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而努力。第 5 页 共 6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