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图文转换,学习目标: 1.了解图表文字转换题的四种类型。 2.掌握图表文字转换题的解题步骤。 基本题型: 1.表格文字转换题; 2.徽标文字转换题; 3.漫画文字转换题; 4.图画文字转换题。,一、表格文字转换题 【例1】阅读下面的表格后,得出结论,并针对小学生的消费倾向提出简要的建议。,结论:,1.小学生在购物时对于品牌关注度不高,识别能力不强。,未读懂表格中的数字趋势,2.消费时要注意产品质量与服务。, 无中生有,3.小学生购物大多数关注品牌,而对品牌的识别能力还有待提高。,未考虑对象,4.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崇尚品牌的消费倾向。,对象,数据,项目,角度,2.不要购物时只关注品牌,还要加强对品牌的识别能力。,1.要关注品牌,识别品牌,让自己买得放心,用得安心。,3.不要过分注重品牌效应,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误解用意,误推,离题,对小学生的消费倾向提出建议:,4.要根据客观需要和家庭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不能盲目攀比,赶时髦。,扣题,辩证,针对性,【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还要注意题干中句式要求和字数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 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一般为主谓句表述。,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 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一般用主谓句陈述。 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涵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以上图表信息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学生阅读能力与课外读书时间成正比,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推断总结】 1.下面是某地几所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与学生阅读能力情况图表,读后完成题目。,2.下列图表是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关情况的抽样抽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1)由此表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动画类节目收视成为少儿节目主流;动画片来源,日本一家独大。(意思对即可) (2)对结论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制作形式更加多样的少儿节目,提高国产动画片的水平,来满足少年儿童的文化需要。,解题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中的标志性词语:信息推断题题干中往往有“该图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标志性词语。记得留意题目中的调查主体,调查目的。 2.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词要准确。如表程度范围的“近一半(约50%)”“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约几成”等。 3.复核答案,看是否遗漏、多余、误推等。,二、徽标文字转换题 【例2】(2011天津卷)根据以下材料, 按要求作答。 2012年9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天津举行,预计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 7 0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与盛会,上面是此次大运会的吉祥物“津津”。 (1)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上图向大家介绍吉祥物“津津”,要求描述其形象,并说明寓意。 (2)请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拟一条宣传语。,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简明、得体、生动的能力。第(1)问,描述形象要全面、准确,语言得体,不能有所忽略;分析寓意,要和活动的主题联系起来,从阳光、快乐、欢迎、运动等方面说明寓意,揭示活动的意义。第(2)问,拟宣传语,要注意语言得体和鲜明,能够凸显活动的主题。,参考答案:吉祥物取名为“快乐阳光津津”,寓意阳光、快乐洒满津城。阳光既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也象征着青春和希望,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契合。寓意中国当代大学生团结、奋进、健康、快乐地成长。取材阳光同时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社会的理想与心愿。“津津”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反映天津人民热情好客的民风,其跳跃和欢庆胜利的姿态,预祝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并祝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昨日的期待成就今天的大运! 大运的成功,天津的希望! 大运来了,你给这个城市增添了光彩;大运走了,你给这个城市留下你的痕迹! 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练习:右面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请仔细观察,理解会徽的含义,然后写一段说明性的介绍文字。,参考答案:会徽以表示举办年份的“2012”数字通过变体形式成为主体,表示举办地点的“London”和奥运会五环标志分别被嵌在第一个“2”和“0”中。整个会徽包含了“2012”、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整个会徽象征着富有活力的奥林匹克精神及其能感染全世界人民的能力,伦敦2012年奥运会将是所有人的奥运会、所有人的2012。,漫画的特点: 1.有针对性 2.捕捉人、事物的本质特征 3.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4.具有幽默或讽刺的效果,三、漫画文字转换题,高考漫画试题类型,(1)描述(说明)漫画内容; (2)解释漫画寓意; (3)给漫画拟写标题; (4)评价漫画的特点、好处(为漫画写一段赏析文字)。,参考答案:(1)把思考交给了电脑 把健康交给了药丸 (2)现代人的“另类生存”,【例3】(1)根据所给句子,为另外两幅漫画仿写出画面说明文字。 把联系交给了手机; ; 把腿脚交给了汽车; 。 (2)请为这组漫画拟出一个恰当的标题:,标题(可以没有):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注释(可以没有):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漫画的构成:,漫画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 (1)看标题 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 (2)看画面 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3)看画中字 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看夸张处 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因此,解漫画题时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第二步 联现实、展想象,揣摩画外是什么 (1)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 (2)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3)多个角度想想看,创作动机是什么,确定最佳画意点。,请仔细观察右边这幅漫画,用仙人掌的刺(或仙人掌)作喻体写一个比喻句,揭示出这幅漫画的主题。,参考答案:人言(或舆论)就像仙人掌上的刺一样令人生畏。 评分标准:本体与喻体要有相似之处,符合比喻句要求得分;切合题意,准确揭示漫画的主题得分。,下面是一幅获奖漫画,读后按要求答题。,(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 参考答案:画面上正准备冲向美国大选的总统布什,被一个标明伊拉克问题的大铁球拖着后腿,难以起跑。画面突出了正要起跑的布什,而他的回头动作及视线,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身后的大铁球,这就将画面的两大焦点自然地联系到一起。 (2)请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要拟成“无题”) 参考答案:拖后腿(只要突出布什陷进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的主题都可以),四、图画文字转换题 【解题思路】 注重整体阅读。 应当先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 注意图画细节。 图画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把握考题要求。 解答“图画文字”转换题,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描写准确以外,还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指挥棒,若偏离了题目,表述再生动也是做无用功。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不要漏掉任何一个限制条件,包括对字数的要求,只有一一落实题干要求,才能取得好成绩。,要抓题眼,确立重点。任何题干的表述都是有重点的, 抓住重点就抓住了得分点。要根据题干的指令要求和题目所给的条件以及图中所示的内容去找答案,不能抛开题中的条件、图形和作者意图,只凭记忆的知识或想象来回答。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抓住有效信息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 抓住特征客观描述画面。 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描述时只要求对图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图画所给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如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那就结合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生动的描绘。,【例4】中国传统年画,常常借助于喜庆明丽的色彩和象征吉祥的事物来表现美好的愿望,如:鱼象征着“年年有 余”,凤凰象征着“富贵吉祥”等。请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下面这幅年画,并从中任选一个象征事物,说出其中寄托的美好愿望。,【解析】 年画画面较为复杂,最好的做法是以人为中心,按顺序说明他手上及身边的事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画面左下方的图章不要忽视。选择象征物及其说明意义,要扣住题干中的“喜庆明丽”“美好的愿望”等词语。 参考答案:(1)画面正中是一个躺在芭蕉叶上的胖娃娃,他头枕佛手,右手抱着一个大仙桃,左手拖着一只蝙蝠,左腿旁是一颗大石榴(或者“玉米”),左上方是一只仙鹤,右下方是一方印章。 (2)“仙鹤”象征“长寿”,“石榴”(或“玉米”) 象征“多子多福”,“仙桃”象征“长寿”,“蝙蝠”与“佛手”象征“幸福”,“芭蕉叶”象征“四季常春”。(只答其中一个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