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与危险特性.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27625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与危险特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与危险特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与危险特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与危险特性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6 页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与危险特性不燃的氧化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可燃物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废弃: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包装方法:钢质气瓶。LC50:1068mgm34小时(大鼠吸入)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吸入对身体有害。能引起快速窒息作用。慢性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过量接触能引起生殖功能紊乱;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二氮,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生中毒症状;过量反复接触使工人发生贫血。对人有胚胎毒性,引起自然流产。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防护服:穿工作服。手防护:必要时戴防护手套。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相应的工作服。合理通风,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切断气源,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不燃的氧化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可燃物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废弃: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包装方法:钢质气瓶。LC50:1068mgm34小时(大鼠吸入)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吸入对身体有害。能引起快速窒息作用。慢性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过量接触能引起生殖功能紊乱;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二氮,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生中毒症状;过量反复接触使工人发生贫血。对人有胚胎毒性,引起自然流产。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防护服:穿工作服。手防护:必要时戴防护手套。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相应的工作服。合理通风,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切断气源,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第 4 页 共 6 页一氧化碳的安全防护工作时须穿戴防护用品,进入CO浓度较高的场所时,须戴送风式防毒面具,而且要有专人监护。工作场所要通风,并定期检查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贮气钢瓶要存放在阴凉通风良好之处,要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射,在搬运中严防碰撞。设备管道可用肥皂液检漏。当压力低于34个大气压时,氧化碳的腐蚀性可以忽略,可以使用通用金属材料。但是在更高的压力下一氧化碳对有些金属材料的腐蚀性不能忽略,而且在高压下一氧化碳与铁、钴、镍、锰、铬和金作用生成不稳定的高毒性金属羰基化合物。在高压可以用的金属材料有铜、铜合金、铝合金、银、低碳不锈钢等。在高温可用铜、铜合金和银。塑性材料可以用聚四氟乙烯和聚三氟氯乙烯。碳钢在小于10000kPa时可以使用。当一氧化碳着火时首先要关闭钢瓶的阀门以切断气体来源。灭火可以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和雾状水。当一氧化碳大量泄漏时,要用聚乙烯罩或尼龙软管套在泄漏部位,把气体导入燃烧室或煤气炉燃烧。微量泄漏时,加强通风使其浓度在爆炸范围以下;或者把漏气的容器移到空旷之处,任其在大气中漏完。废气的处理方法有:(1)用氯化亚铜等吸收液吸收。(2)直接导入燃烧室或煤气炉燃烧。(3)用惰性气体稀释至50ppm以下,然后从安全的地方慢慢排放。第 5 页 共 6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