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材木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27105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材木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机械制材木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机械制材木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机械制材木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10 页机械制材木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一)一般规定1、工作前检查机械防护装置是否齐备可靠,刀具是否正常完好,各部连接螺丝是否松动,经试运转合格后,方可正式操作。2、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利落,袖口、裤脚口紧身整齐,不准带手套操作,女工需戴工作帽。3、操作场所的通行道路不准堆放材料,待加工和已加工完木材应清理堆放指定地点,以保证道路通畅。4、机械运转时,严禁给机械注油、台面擦油及清扫木花、测量工件尺寸和清理机械上面的和底部的木屑、刨花、杂物等。5、木材遇有透节、活节必须清除,再刨木材,防止蹦出伤人。6、使用砂轮磨刀具时,砂轮必须有安全罩,砂轮如有裂纹及破损,应停止使用,用砂轮时要戴眼镜,并站在侧面。7、应按时磨刨刀,磨刀时精神要集中,防止割手。8、木材加工前,必须将铁钉,灰垢等金属物及活节、石块等清除干净。(二)圆锯操作1、圆锯不设防护档板,禁止操作。2、锯片应平整,大小应与主动轴匹配、牢固,不得有连续缺齿,裂缝长不得超过2CM,且裂缝未端须钻孔封闭。3、操作时站立位置应避开锯片旋转的正方向。4、锯长木料接近尾端时,应用工具送料,不得直接用手推送料。5、锯料时,不许将木料左右摆动或高抬,送料不宜用力过猛,遇木节要减速慢锯。6、锯短料时,料长不得小于锯片直径的1.5倍,料高不得大于锯片直径的1/3,料接近锯口时,严禁用手推、拉木料。7、锯线走偏时应逐渐纠正,不准猛扳。8、应经常保持锯台清洁,严禁机械运转时作清扫调整工作。(三)平刨机操作1、刨机的刀架、夹板必须吻合,固定刀片的螺丝必须坚固,刀片焊缝超出刀头和有裂缝的刀具不准使用,刨刀必须保持锋利,与刨床的间隙不得超过3MM,刨床上要设安全防护装置,否则,禁止使用。2、刨料时要两脚站稳,双手操作,头部偏开,木料要按顺搓施刨,刨大面时,手按在料上面,刨小料时,手指不得低于料高的一半,并且离床面不少于30CM,禁止用手在料后推送。3、刨削量每次不得超过1.5MM,送料速度保持均匀,经过刨口时用力要轻,禁止在刨刃上方回料。4、刨厚度小于1.5MM,长度小于40CM的木料时,必须使用压板推进,禁止直接用手推料。5、遇木料戗搓时要减慢推料速度、禁止将手按在木节上推料。6、调整切削量或更换刀片时,必须停机、切断电源。(四)压刨机操作1、操作时应站在机床一侧。吃刀量每次不超过3MM。2、所刨木料长度不得短于前后压辊间的距离,刨厚度小于1CM木料时,必须垫托板。木料不走时,可用其他木料推进,送料者手指必须离开滚筒20CM,接料时须待木料走出台面。3、进料必须平直,发现木料走横或卡住、应停机降低台面后拨正。木料两端宽窄厚薄不一时,应先刨大头。4、机械运转时不得将手伸进安全挡板里侧去移动木板或拆除安全挡板进行刨削,严禁带手套操作。(五)裁口机操作1、按材料规格调整盖板,一手按压一手推进。木料要锯到末端时,将手移到刨刀或锯片的前面。2、送料要缓慢均匀,不得猛拉猛推,遇有硬节要减速推进。3、裁口时,吃刀量一次不得超过2CM,裁硬木口,吃刀量一次不得超过1.5CM,禁止在中间插刀。4、裁圆形木料时,须用圆形“靠山”,用手压牢,慢慢进料。(六)开榫机操作1、要侧身操作,不要面对刀具,进料速度要均匀,不得猛推。2、短料开榫,必须加垫板压牢,禁止用手握料,长10CM以下木料和有节疤的木料,不得上机开榫,1.5M以上的木料,必须两人操作。3、发现刨渣或木片堵塞,要用木棍推出,禁止用手掏。4、调整刃具位置必须停车进行。(七)打眼机操作1、打眼必须使用夹料器,不得直接用手扶料,遇节疤时必须缓慢压下,不得用力过猛,严禁带手套操作,1.5M以上的长料,必须使用托架。2、遇有凿芯被木渣挤塞或因猛压使机械转动缓慢或凿眼冒眼时,必须立即抬起手,深度超过凿渣出口长度时,要勤拔钻头。3、清除凿渣,禁止用手掏。4、更换凿心时,应先停机切断电源,并须在平台上垫木板后,方可进行。第 5 页 共 10 页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和装配等工艺,均存在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同时机械制造业涉及范围广泛,产业工人队伍庞大,因此机械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日益突出。危害因素机械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钻、铣、镗、车、刨、磨等)、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焊接与气割工艺、涂装工艺和组装。铸造工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化学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与热辐射、高频电磁场和微波辐射等。模样制造、铸件的落砂与清理过程中产生型砂尘,浇注过程中产生金属烟尘。用树脂做胶黏剂制芯时可接触酚、甲醛和氨;煤炉作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在震实、压实等机械设备运行中产生噪声、振动。砂型和砂芯烘干设备、合金熔炼设备、浇筑过程中产生高温与热辐射。采用高频感应炉或微波炉加热时产生高频电磁场和微波辐射。锻压工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振动、高温与热辐射。锻造炉、锻锤工序中加料、出炉、锻造过程可产生金属粉尘、煤尘和炉渣尘等。燃烧锻炉可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镁件时可产生氧化镁烟。冲床、剪床可产生高强度噪声,一般为脉冲式噪声。加热炉产生高温与强辐射热。热处理工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毒物、噪声、高温与热辐射、高频电磁场。在渗碳、渗氮等过程中产生,如氮化过程产生氨气、氢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在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噪声。各种加热炉和被加热的工件会产生高温与热辐射。高频电炉运行时产生高频电磁场。金属表面处理工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化学毒物。工艺过程中通常产生酸雾、碱(硫酸、盐酸、磷酸、氢氧化钠、二氧化氮、铬酸盐),有些工艺会使用氰化物、镍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氧化锌、氯化物、苯、二甲苯、乙二醇等化学物质。机械加工工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机械加工的粗磨和精磨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如使用人造磨石产生三氧化二铝粉尘、使用天然磨石则产生矽尘。机床运转时会产生噪声。焊接、气割工艺会产生紫外线、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涂装工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使用油漆的类型、成分产生不同的化学毒物,如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职业病风险粉尘类所致职业病主要为矽肺、电焊工尘肺和石棉所致的胸膜间皮瘤。翻砂、清砂作业岗位可发生矽肺,电焊作业岗位可发生电焊工尘肺。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主要是职业性噪声聋和手臂振动病。噪声聋常见于锻压、冲压操作工,但近年也有数控机床作业员发生噪声聋的报道。手臂振动病则常见于清砂、造型岗位;化学毒物所致职业病主要有溶剂汽油、甲基正丁基酮中毒导致的周围神经病,苯系化合物所致的职业性慢性中毒等。此外,还可发生急性中毒。如锅炉制造、罐装容器制造刷漆岗位发生二甲苯中毒;浇注岗位由于通风不良、熔炼炉排风装置故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焊接特殊的管件(锌)发生金属烟热。调查发现,虽然有的车间采取了全面通风,但由于未采取局部通风和净化处理装置,仍出现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超标的情况。有的车间因机械通风的位置高、未考虑有害物质的密度和净化处理、机械通风的气流组织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二甲苯、环己酮等化学毒物超标。有的车间由于手工落砂处及手工清砂处未采取局部通风除尘设施,导致矽尘超标。噪声超标,则主要是因为机加工岗位用气枪吹干切削液产生的噪声强度过大,使用频繁,未采取隔声、消声装置。防治措施铸造的矽尘、涂装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焊接车间的电焊烟尘、机加工和锻压车间的噪声,是机械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也是机械制造业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防控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首先应合理进行车间布局,减少职业病危害交叉污染。如铸造工序中的熔炼炉应放在室外或远离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铆工和电焊、(涂)喷漆工序应分开布置。铸造矽尘的治理,尽量选用低游离二氧化硅的型砂,并减少手工造型和清砂作业。落砂、清砂上采用自动、密闭隔离操作等。清砂是铸造中粉尘浓度最高的岗位,应予重点防护,如安装大功率的通风除尘系统。实行喷雾湿式作业,防止二次扬尘。有机溶剂危害治理,应优先选择自动化、密闭化的设备或生产线,如数控机床带代替普通机床,使用机器人喷漆。涂装要尽量使用低毒有机溶剂,用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代替高毒的苯。涂装工艺采用上送下排的通风方式,操作人员工作位置处的风速不小于0.8m/s,喷漆间内的涂装操作位置安装水帘(水幕)、防毒排毒装置及冲洗设施。电焊烟尘危害治理,重在实现生产设备或生产线的密闭化、自动化。对超标的电焊岗位,可设计使用移动式焊烟除尘器,配备除尘手臂。除尘手臂体积小,过滤效率高。针对焊接工艺,可采用分层送风治理方案。在分层送风系统中,是以低速在厂房的下部分层送风,新鲜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同时在作业点采取轻便、高效的通风净化装置。噪声是机械制造工业中的重要职业病危害之一。噪声控制主要包括对铸造、锻造中的气锤、空压机,机械加工的打磨、抛光、冲压、剪板、切割等高强度噪声设备的治理。要优化工艺操作流程,如以焊代铆,以液压代替冲压,抛丸机采用自动化、隔离操作。对高强度噪声源可集中布置,并设置隔声屏蔽。空气动力性噪声源应在进气或排气口进行消声处理。对集控室和岗位操作室应采取隔声和吸声处理。进入噪声强度超过85dB(A)的工作场所应配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做好防毒及应急救援措施同样十分重要。对产生高浓度一氧化碳、氰化氢、甲醛和苯等剧毒气体的工作场所,如某些特殊的淬火、涂装和使用胶黏剂岗位,应制定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置警示标识,配备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等。最后,职工要加强个人保护,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企业应重视职业健康管理,开展好职业卫生检查和教育培训等工作。第 9 页 共 10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