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24278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6 生物与环境,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考点透视,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 2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技巧 (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的来源减少或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例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食草鸟减少,则兔将更多地被鹰捕食而减少,绿色植物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多。,3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三个角度” (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甚至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 (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4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部分。,某营养级摄入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分解者,被下一营养级摄取,少部分:粪便,大部分:被同化,呼吸量(热能散失),粪便量,5巧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关键词” (1)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2)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3)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典例解析,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例2.,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 (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酶活性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传下去的能量过少时,将不足以维系该营养级生命所需,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会很长,一般不超过45个。,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田鼠粪便量包含在其摄食量之中 B田鼠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和呼吸散失量即为同化量 C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D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0109 J/(hm2a),例3.,答案 B 解析 田鼠粪便量属于其摄食量的一部分,A正确;田鼠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即为同化量,而呼吸散失量属于同化量,B错误;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1.0510103.501094.55109)(1.0510103.50109)35%,C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0109)20%1.4109 J/(hm2a),D正确。,技巧归纳,(1)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2)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 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 (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能量利用率 a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b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c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考点透视,考点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1“三看”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判断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方法 (1)依据:从调节后的结果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 (2)方法:调节后,3理解生物多样性 (1)3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3种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3)2项主要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进一步偏离原有水平正反馈,回归到原有水平负反馈,例1.,典例解析,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 D 解析 在生态建设工程逐步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物种多样性增加,生物群落的组成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A、B、C正确;优良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的气候、水源等,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例2.,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细胞呼吸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例3.,某海岛上生活一种黑尾鸥的海鸟,在上世纪末由于人为破坏环境,导致黑尾鸥的数量下降到95只。为了保护黑尾鸥,人们将该岛设为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了科研调查,下表为设立自然保护区后黑尾鸥14年间的数量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14年间,黑尾鸥在_(填法如24、461214)期间增长率最大。14年后,黑尾鸥的数量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原因是_ _。 (2)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黑尾鸥这一措施外,有人认为还可以采取易地保护,你认为可行吗?_,你的理由是_。 (3)岛上有一种专吃黑尾鸥的蝮蛇,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岛的生态系统,有人认为_(填“应该”或“不应该”)在14年以后开始捕杀蝮蛇,理由是_。,答案 (1)68 不会 由表格提供数据可以看出,1214年间,种群的增长率接近于0,种群数量已接近环境最大容纳量 (2)不可行 易地保护是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而该海岛的自然环境适宜黑尾鸥的生存,应该减少人为的干扰 (3)不应该 蝮蛇和黑尾鸥存在捕食关系,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1)种群数量增长率是指增长数量与原有数量的比值,通过计算可知,黑尾鸥在68年期间增长率最大。由表格提供数据可以看出,1214年间,种群的增长率接近于0,表明种群数量已接近环境最大容纳量,可见14年后,黑尾鸥的数量不会再发生大的变化。 (2)易地保护是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而该海岛的自然环境适宜黑尾鸥的生存,应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的干扰,易地保护不适合保护黑尾鸥。 (3)生态系统内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岛的生态系统,不应该在14年以后开始捕杀蝮蛇。,技巧归纳,(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3)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1确认能量“分配比”中的“正推”与“逆推”,植物,人,动物,(1)若“人的食物比例为植物动物41,则人增重1 kg最少需植物多少kg”则应“逆推”用“除法”,即x114/520%11/5(20%)29 kg。,考点3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及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考点透视,(2)若“植物向人及向动物传递的能量比例为41,则人增重1 kg最少需植物多少kg”则应“顺推”用“乘法”即x24/520%x21/5(20%)21,则x25.95 kg。,2突破方法 (1)先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CO2库”与“生产者”。 (2)再根据两者中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A,乙中,丙中E),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丙中A)。 (3)最后根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各生物均最终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D,乙中,丙中C;丙中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例1.,典例解析,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 kJ/(m2a)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答案 C 解析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及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四个途径。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A正确;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1032.5103 kJ/(m2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10316103 kJ/(m2a),能量传递效率2.5/16100%15.625%,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9.6104 kJ/(m2a)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错误;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例2.,如图所示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m2a),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m2a),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是_kJ/(m2a)。 (2)若蛇捕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答案 (1)2.46108 (2)2 解析 (1)求“最多”获得能量时按20%计算。草固定的总能量最多有6.810920% kJ/(m2a)传递到初级消费者,故羊最多可获得(6.810920%1.3108)kJ/(m2a)能量,最多传递到人的能量为(6.810920%1.3108)20%2.46108 kJ/(m2a)。(2)蛇捕食鼠的比例调整之前,蛇体重增加1 kg需要消耗草1/420%20%3/420%20%20%100 kg,调整比例之后蛇体重增加1 kg需要消耗草3/420%20%1/420%20%20%50 kg,即可节省草1005050 kg,可使人多增重5020%20%2 kg。,例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填“甲”“乙”或“丙”)。 (2)乙中的b种群在食物链中处于第_营养级,b和d之间传递的信息一般有物理、化学和_信息。 (3)丙表示_,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 _。 (4)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生物c减少,其他生物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答案 (1)甲 (2)三 行为 (3)分解者 把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4)自我调节 解析 (1)由于生产者既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够进行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甲表示生产者;由此可以分别确定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 (2)图中a、b、c、d表示四种消费者,b、c能量相当,所以构成的食物网为,因此乙中的b种群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信息传递一般有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 (3)丙是分解者,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4)由于某种原因使得消费者中c的数量减少,其他生物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技巧归纳,1确定食物网中的“最多”和“最少”问题 (1)低营养级“最少”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多”增重多少:需选择最短食物链和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 (2)低营养级“最多”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少”增重多少:需选择最长食物链和最低能量传递效率10%。,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