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1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24167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1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1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6 生物与环境 1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第1讲 种群和群落,出生率,死亡率,样方法,标志重捕法,“J”型增长,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濒危种群,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丰富度,竞争、寄生、捕食、互利共生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走进高考 1.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2014浙江,4B)( )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江苏,5C)( ) 3.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4.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2013四川,6C)( )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全国大纲,4D)( ) 6.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全国大纲,4D)( ),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 ) 8.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课标全国,3B)( ) 9.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 ) 10.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 ( ),【自我校对】 1. 2. 群落内物种组成也表现为相对稳定而非不再变化。 3.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 4. 人的作用会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5.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树下光照的强弱,肯定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6. 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7. 旅游可能会造成人为因素的干扰。 8. 如水分、阳光分布不均就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9. 利用抽样检测法。 10.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均匀分布。,考点一,考点二,有限,无限,考点一,考点二,有,无,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低于K/2,考点一,考点二,例1:(2015重庆理综,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锐减。,考点一,考点二,(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 。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 。,考点一,考点二,解析:本题以历史上欧洲兔向澳洲大陆的物种入侵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种群的数量增长、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分析坐标曲线并提取有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坐标曲线呈现出了以下关键信息:在第a年前,欧洲兔的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基本属于“J”型增长;随欧洲兔的数量增长,袋鼠数量却减少;狐狸的引入导致欧洲兔的数量下降,但袋鼠下降更快;第c年引入黏液瘤病毒,欧洲兔的数量大幅度下降,随着欧洲兔数量的下降,袋鼠的数量明显上升;第d年后,欧洲兔的数量又有所增加。(1)欧洲兔的“J”型增长用函数式表示a年的种群数量为Na=24a;随着欧洲兔数量的增长,袋鼠的数量却减少,这说明欧洲兔的携入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2)狐狸的引入导致了欧洲兔数量下降,但是袋鼠数量下降更快,据此推测狐狸与欧洲兔和袋鼠均为捕食关系。(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为负反馈调节。(4)第d年欧洲兔数量的增加,是因为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有所增强。 答案:(1)24a 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考点一,考点二,思维链接 (1)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生物类型的调查? 提示: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的种群密度等;标志重捕法:体型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取样器取样法:体型小、活动能力强的土壤小动物。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哪些?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的大小,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3)当1、=1、01时,种群数量增加;=1时,种群数量相对不变;01时,种群数量减少。,考点一,考点二,(4)判断下图中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提示: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考点一,考点二,对点训练1 1.(2015广东理综,4)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考点一,考点二,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特征和调查方法的有关知识。种内斗争导致最后阶段增长缓慢,A项错误。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可用Nt=N0t表示,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增长模型为“S”型曲线,不能用此公式表示,B项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计数一般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K值为10121 000=120 000个,D项正确。 答案:D,考点一,考点二,2.(2014福建理综,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考点一,考点二,解析:1972年,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的种群密度,种内斗争更激烈,A项错误;该植物1971年的种子萌发数为1 000,幼苗数为450左右,成熟株数约为350,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特别悬殊的数据,而不是去掉最大值、最小值,C项错误;在图示5年间,种群密度呈减小趋势,不是“S”型增长,D项错误。 答案:B,考点一,考点二,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长,短,缓慢,较快,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考点一,考点二,例2:请回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4)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从种间关系看,青蛙和稻飞虱属于 ,病毒V和水稻属于 。,考点一,考点二,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4)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考点一,考点二,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变 (4)捕食 寄生,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对点训练2 1.(2015课标全国理综,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灌木阶段由草本阶段演替而来,物种数目更丰富,群落的空间结构也更复杂,A、B两项错;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灌木阶段生物的种类较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C项错;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加,通气性也较好,为群落由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 答案:D,考点一,考点二,2.(2015湖北仙桃5月联考)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考点一,考点二,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a、b、c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项错误;第15年内,物种a是优势物种,B项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项错误;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D项正确。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