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西晋灭亡以后少数民族连年混战。各族在长期杂居相处中,加快了各民族的交融。经过一系列战争,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1)孝文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他的改革顺应了什么时代潮流?,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等基础知识。 2重点理解孝文帝改革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均田制、三长制。 3重点分析归纳两大历史现象: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4重点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加快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所起的作用。,一、背景 1鲜卑族的发展和北魏统一北方 (1)兴起: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 (2)南迁:汉魏以来,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 (3)建立:淝水之战后,_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乘机复国,改国号_,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 (4)统一: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1.(3)386 魏 (4)439,2北魏的社会状况 (1)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在_和文化方面比较落后。 (2)各民族在一起生活,_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鲜卑贵族实行_政策和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为了缓和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 温馨提示:孝文帝改革是一个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的一个体现。鲜卑族的封建化是历史的进步,使整个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加快。,2.(1)经济 (2)相互融合 (3)民族歧视,二、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 (1)均田制 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_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_。 作用:抑制了_,有利于国家征收_和征发徭役;恢复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1)无主 兵役 土地兼并 赋税,(2)三长制: 内容:设_、里长、_,合称三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里,有利于_的巩固。,(2)邻长 党长 中央集权,2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措施:制定_,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官吏的任期按照_的好坏来决定。 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_的恢复和发展。,2.(1)俸禄制度 政绩 北方农业生产,(2)迁都洛阳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_的控制。 过程: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由平城迁至_。 意义: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_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中华文明。 (3)改行汉制 废除鲜卑族旧制。 官制一律改行_。,(2)黄河流域 洛阳 胡汉民族文化(3)汉制,3社会习俗 (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 改穿_,改说汉语。 改用_,定门第等级。 提倡与汉族通婚。,3.(2)汉服 汉姓,三、历史作用 1经济方面:促进了_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温馨提示:孝文帝改革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内容全面,改革彻底,是少数民族主动向汉族先进文明靠近的过程,由此说明孝文帝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北魏社会,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他严格执法惩治贪污,即使是亲戚也不讲情面,致使官吏们人人小心谨慎,改革得以较为顺利地进行。 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还重视文化习俗的改革,使改革全面推进。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5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6关键的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最明显的就是均田制的实行。均田制使土地与劳动力相结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取得了成效。,针对训练,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过程,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态度坚决和鲜卑贵族对改革的强烈反对。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广大北方人民反对少数民族统治,故不可能广泛支持政府改革。 答案:C,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1推行均田制,并颁布与之相关联的三长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整顿吏治。吏治的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通过整顿吏治,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易服装、改汉姓、通婚姻、讲汉话、行汉制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但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针对训练,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针对当时的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而进行的改革。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2:(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1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2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3,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1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小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点评:关于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新课标只选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模块,在学习时应给以特别的关注。通过本题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少数民族杰出领袖与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评价少数民族的改革等问题。,一、选择题 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拓跋贵族“驱夏人为肉篱”可知,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激化,故答案为B。 答案:B,2(2012上海高考)“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解析:从题中材料关键信息“迁洛之民不得还北”,可知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答案:D,3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文化,其本质上就是要从游牧文明转变为农耕文明。 答案:C,4(2013安庆一模)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 A屯田制 B均田令 C征役制 D雇募制,解析:本题题干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孝文帝采取改革的措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而这种积极作用是实施了均田令产生的。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