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237063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例题:如下图所示,溶液X中含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蓝色染料。实验开始时,两支漏斗中溶液液面的高度一样。10 min后观察的结果是:溶液X液面上升,溶液Y液面下降;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了红色和蓝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了绿色和蓝色染料。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Z的浓度最高 B.溶液Y的浓度最低 C.溶液Y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 D.溶液Z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渗透原理的应用,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具有浓度差。,探究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以碘和淀粉为例) :,例题:某同学做了如图实验,甲中液面持续上升,乙中液面先上升后下降。请判断物质通过半透膜的情况 ( ) A淀粉不能通过,葡萄糖能通过 B淀粉能通过,葡萄糖不能通过 C淀粉能通过,葡萄糖能通过 D淀粉不能通过,葡萄糖不能通过,例题:(2010上海高考)某同学拟选择一种半透性的膜材料,用于自制渗透计。他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示意图),对收集到的四种材料甲、乙、丙和丁进行实验,得到了倒置漏斗中的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据图分析,该同学应选择的膜材料是( ) A.甲 B.乙 C.丙 D.丁,例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 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实验开 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 ),例题: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中,开始时的液面高度为a,停止上升时的高度为b,若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玻璃管中高出烧杯液面的部分吸出,则a、b液面间的高度差与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 ),例题:某同学设计渗透装置如右图所示(开始时状态),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 A.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 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 C. 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 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例题:如图实验装置(单糖可通过半透膜),先在漏斗中加入蔗糖溶液与蒸馏水液面齐平。一段时间后,待漏斗内液面静止,再向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酶。下列坐标中,Y轴表示“漏斗内外液面高度差”,下列曲线中能正确反映整体实验过程中,漏斗内外溶液的液面高度差变化情况的是( ),例题:如图表示一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质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A、B两侧液面的变化是( ) A. 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等于A侧的 B. 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的 C. 加酶前后A、B两侧液面不变 D. 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 A侧的,例题: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时如图甲所示,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乙,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变化,h1、h2表示漏斗内液面与清水的液面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B的浓度一定大于C的浓度 B. 图乙中B的浓度一定等于C的浓度 C. 图甲A中的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 D.图乙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度,例题:图1表示物质扩散的图解,图2是设计证明图1物质扩散成立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 B图甲中水柱a将先上升后下降 C图乙中水柱b将持续上升 D图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例题:下图为平衡时的渗透装置,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 ) A. 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平衡时m增大 B. 若向漏斗中滴入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平衡时m不变 C. 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时m将减小 D.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例题:扩散作用实验装置如下图,甲、乙两管的口径相同,半透膜只允许葡萄糖分子通过,淀粉分子无法通过,当达到扩散平衡时,下列有关甲、乙两管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管中水位高度低于乙管 B. 甲管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乙管 C. 甲管中的淀粉浓度高于乙管 D. 两管的葡萄糖浓度皆为8%,淀粉皆为4%,例题:图示渗透作用装置,装置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图2、图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图1、图3液面上升的高度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 Ah1h2 MaMb Bh1h2 MaMb Ch1h2 MaMb Dh1h2 MaMb,质壁分离实验的扩展应用,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否有生物活性,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例题:为探究植物A能否移植到甲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测定了植物A细胞液的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为保证植物A移植后能正常生存,则甲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 ) A.0.15 mol/L B. 0.2 mol/L C.0.2 mol/L D. 0.3 mol/L,例题:利用渗透作用实验原理可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概范围。将细胞液浓度相同的某种植物细胞(如下图左所示),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现如下图右所示ad四种细胞状态,则细胞液浓度最精确的范围在下列哪两个细胞所处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 ) Aac Bad Ccb Ddc,例题: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 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若将处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 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先增后减,例题:将从同一新鲜马铃薯块茎上取得的形状、质量相同的薯条分为数量相等的四组,分别浸入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 h后,溶液的质量变化百分率如表一。从四个不同的新鲜马铃薯块茎上,取得形状、质量相同,数量相等的薯条组,分别浸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 h后,薯条的质量变化百分率如表二。则表一所列的四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开始时浓度最低,以及表二所列的四组不同薯条中细胞液开始时浓度最低的分别是( ) A.、 B.、 C.、 D.、,例题:(2011全国卷)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例题: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 A.甲乙,被动运输 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 D.甲=乙,主动运输,例题:把数条5 cm长的马铃薯条分别浸在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马铃薯条的长度。如图显示马铃薯条在不同浓度溶液中长度改变的百分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马铃薯条通过渗透吸(失)水改变其长度 B. 在0.10M蔗糖溶液中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 C. 马铃薯细胞液浓度相当于0.30M的蔗糖溶液 D. 在0.40M蔗糖溶液中马铃薯细胞失水皱缩,例题:将一新鲜马铃薯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且长为5.0 cm的小条,再将这4根马铃薯小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分两次(浸入30分钟和4小时)测量每一根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中马铃薯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B. b中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后逐渐复原 C. c中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 D. d中马铃薯细胞外KNO3溶液的浓度增加,例题: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下列图示符合实验结果的是( ),例题:如图所示,图乙是图甲发生渗透作用之后的示意图,图丙是根毛细胞示意图,图丁表示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处溶液浓度小于处溶液浓度 B. 图甲和图丙中都有半透膜,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图丙细胞膜 上有载体蛋白,使其具有选择透过性 C. 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发现其发生了质壁分离 D. 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则图丁表示细胞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曲线,例题: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像如下。则有关各细胞液的浓度判断正确的是( ) 实验前BAC 实验后BA=C 实验后BAC A. B. C. D.,例题: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1分钟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右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B. 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体会逐渐复原 C. 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例题:下图为显微镜下某植物细胞在30%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仍保持不变 B. 若该细胞处于40%蔗糖溶液中,B/A值将变小 C. 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 D. 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例题: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将细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图1所示。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伸缩性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属于二糖,不能通过细胞膜 B乙中细胞先质壁分离后再自动复原 C短时间内茎的形状将变成如图2所示 D长时间内茎的形状将变成如图3所示,例题:取一段长5 cm的葱茎,将其纵切到4 cm处,由于纵切的葱茎使薄壁的皮层细胞摆脱了厚壁的表皮细胞的束缚,皮层细胞扩张得更快,从而使葱茎向表皮外弯曲,切后的形状如图甲所示,将它作为对照。再取另外四段葱茎做同样的处理,将它们分别置于ad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30分钟后,葱茎形状记录如图乙。据此判断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为( ) A. abcd B. acdb C. bdca D. bacd,细胞吸水向表皮外弯曲,细胞壁失水向表皮内弯曲,例题: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清水、0.3 g/mL的蔗糖溶液和0.4 g/m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 ) A. 清水、蔗糖溶液、KNO3溶液 B. KNO3溶液、清水、蔗糖溶液 C. 清水、KNO3溶液、蔗糖溶液 D. 蔗糖溶液、KNO3溶液、清水,例题:下图中甲、乙、丙表示某植物体相邻的3个细胞,它们的细胞液浓度依次为甲乙丙,正确表示它们之间水分子渗透方向的是( ),例题:在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后,观察到部分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分析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细胞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B. 操作不当,细胞的外界溶液浓度过低 C. 代谢旺盛,细胞大量吸收蔗糖分子 D. 时间过短,细胞失水较少,现象不明显,例题:(2014全国卷)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例题:下列有关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实验材料及外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实验材料可以是成熟的植物活组织细胞 细胞液必须有颜色 细胞液最好有颜色 外界溶液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外界溶液浓度适中,不能过高或过低 外界溶液的浓度无特殊要求,任何浓度均可 A. , B. , C. , D. ,,例题:将新鲜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入含少量红墨水且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细胞的状态如图所示,此时部位的颜色分别是( ) A. 无色、紫色 B. 红色、无色 C. 红色、紫色 D. 无色、红色,例题:如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3 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 6 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 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 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