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的西林寺 壁:墙壁,2019/11/16,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三人世称“三苏”。,苏 轼,2019/11/16,题西林壁,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身:自己 此:这,交流目标:,同桌之间根据重点词相互翻译古诗。 在翻译时,尽可能将诗翻译得美。,拆分法,将一句诗句拆分成若干个部分加以理解,然后再将这些联系起来,联系成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连绵起伏的山岭,巍然耸立的险峰,从远处看和近处看有什么不同?,远,近,高,低,从远处看和近处看有什么不同?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为什么各个角度看庐山不一样吗?,为什么各个角度看庐山不一样吗?,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正的面目?,深沉思考,思考: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有何异同?,相同: 1.都是写角度的诗。 2.从诗题看,诗都用动词,地名做标题. 3.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言绝句。 4.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登飞来峰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题西林壁借写景畅言哲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 5.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不同 登飞来峰中:只缘身在最高层,前一句为不畏浮云遮望眼,既是表明作者不害怕权贵,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题西林壁中: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只因为身在事物中,不能全面的观察。,课堂作业,一,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代。作者看到的庐山:,。和王安石相比,他看到的景物不同,原因是,因此我明白了。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文中那一句诗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