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6922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必 修 四,生活与哲学,考 情 解 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备 考 导 向,考 点 梳 理,(一)物质和运动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_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考点剖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特别提醒: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2哲学的运动概念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和存在方式。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 特别提醒: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特性。它概括了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特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等而言的。因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所以运动属性是物质的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_,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_。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根本属性,承担者,绝对的,相对的,(二)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必然的、_联系。 特别提醒:1.规律与现象的区别:现象是外在的、表象的,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的;规律是内在的、本质的,看不见、摸不着,是抽象的。 2规律与规则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或消灭它;规则是主观的,规则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本质的,稳定的,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_。 (2)规律的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_,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_规律。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消灭,思维,利用,【易错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分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易错2】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分析: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易错辨析,【易错3】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 分析: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经济关系,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 【易错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易错5】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分析: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易错6】“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分析:“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易错7】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都是自然规律 分析:上述现象不是规律,而是规律的表现形式。,【易错8】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如果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易错9】人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 分析:人不能违背规律,也不能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易错10】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分析: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易错11】规律有好坏之分 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其本身无好坏之分。但规律可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给人带来坏的结果。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能取得积极的效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核 心 突 破,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核心考点一:物质和运动,提示 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特别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特别提醒: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思维拓展 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图解,命题点1 物质的概念 命题揭秘:结合古诗词或具体材料围绕物质的概念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测试,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也有主观题。,C,解析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所以的说法是错误的;物质与意识是唯物论中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二者具有质的差别,错误;享用美食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实践活动中体味文化意蕴,可选;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正确。,C,解析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项表述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项错误;材料中所说的撞击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证明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项正确;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改造,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命题点2 运动与物质 运动与静止 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结合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哲学故事、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设置体现类、原因类题型考查物质、运动、静止的相关知识。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情况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可能成为考查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背景材料。由于唯物论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考时往往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联系相关知识。,B,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B C D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适合题意;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B,解析 诗的意思是空着的手才可能去抓锄头,步行的人才可能骑上水牛。过桥的时候,桥在脚下一步步过去,但是水始终都在桥下,倒是桥从脚下流走了。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二者不可分离,故正确。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故错误。,1关于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正确理解 (1)规律客观性的含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有两层意思: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 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核心考点二:物质运动的规律,(2)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必要条件。,如图所示: 特别提醒: (1)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着规律的客观性,则是唯心主义观点。 (2)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3)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决定了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但绝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本身。,2图解规律的概念,特别提醒: (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3)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5)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命题点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以漫画、名言警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现等事例为背景材料,设置体现类、措施类、原因类题型考查人类应该如何利用规律。现今,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影响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因此,在高考时可能以这一热点为背景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经常会设置一些干扰选项,如人类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人的意志的规律是客观的等。,B,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依据知识准确理解各个选择项的哲理。从材料中可知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来源于含磷陨石在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的反应,揭示出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正确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说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正确符合题意;生命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体现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说法错误;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有各自的发展规律,说法错误。故应选B。,A,解析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地震运动的规律性,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同时说明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故入选。选项观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发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规律的发生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排除。,命题点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以近几年气候变化恶劣,我国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等一些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较常见的考法是以成语故事、哲学道理为载体,设置措施类、认识类、体现类、依据类等题型等考查相关知识,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时还会从唯物论或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联系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B,解析 毛泽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灵活调动军队,做到了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战争规律,入选。把认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说法错误,故排除;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的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不选。,B,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无法改变和调整,中“调整城市发展规律”的说法错误;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推动城市发展,但无法决定城市发展收到效果的程度,错误;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人们在探索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如何运用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从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对人的制约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认识利用规律的影响两个角度思考。具体包括: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随 堂 训 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