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5859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例1】 (2015湖北襄樊质检)没有在改革的征程中的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也无法落地或得到修正。这表明(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B C D,【解析】B “顶层设计”属于认识的范畴,“落地”体现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实践,正确;“得到修正”体现了认识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正确;在题中没有体现。,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即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客观实在)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实践与认识的联系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高于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例2】 (2015湖南长沙模拟)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B C D,【解析】C 实践决定认识,颠倒了这种关系,是错误的;正确表明了这种关系是正确的;否认了人的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正确。故选C。,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例3】 (2015江苏南京质检)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因权力而真理”的现象。谁掌握至高无上的皇权,谁就是真理的化身,其言论都被奉为绝对真理,甚至“历史”因此被改写。“因权力而真理”的观点(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是永恒的 C说明真理与谬误同在 D说明真理来源于人脑,【解析】A “因权力而真理”的观点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A项符合题意;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永恒真理,B项表述错误;材料中讲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只是一种强权,C不符合题意;真理源于实践,D错误。,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例4】 (2014河北保定联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一个科研团队首次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草图绘制。几乎所有的特征都已经被发现,但是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则需要进行真正的努力,从而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测量这一基因组。这表明( )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能把握事物的终极真理 人们对真理的探索是循环往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真理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逐渐发展过程 A B C D,【解析】D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推进了对小麦A基因组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仍是不全面的认识,仍需完善对A基因组之间联系的认识,这体现了。科研团队对小麦A基因组几乎所有特征都发现了,这体现了。事物永恒变化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所谓终极真理,错误。获取真理的过程并不一定是由不正确到正确的逐渐发展过程,也可能是片面的正确认识到全面的正确认识的发展过程,故也不选。,【观点】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该观点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只能说意识源于物质。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是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二者并不矛盾,两者是相通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但不可混淆搭配。,【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真相往往像原始森林里来去无形的灵狐。只有穷追不舍的猎手,才有可能发现它的踪迹。“深一点,才能真一点”,这说明( ) 学好哲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新闻的发源地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B C D,【解析】B 所谓“深一点,才能真一点”,就是说要深入生活,调查研究,才能有真实的新闻报道,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入选;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故选B。,12014年10月29日,从正在此间举行的“2014中国国际物联网、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展览会暨论坛”上了解到,近年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未来将主攻智能化课题,智能化将为中国高铁插上新翅膀。目前中国正在起草制定智能交通系统“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在高速铁路发展领域,中国将对智能列车核心技术组织攻关,构建以高速列车为核心,以全方位列车状态感知和动态数字化运行环境为基础,以信息智能处理与交互为支撑,具有自检测、自诊断、自决策能力的智能化高速列车系统。,22014年10月,中美大学合作开发“云机器人”取得实验成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透露,该校机器人实验室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联合进行的首次云机器人实验取得成功,并以最高分获得2014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公开赛技术挑战赛冠军。在日前进行的首次云机器人联合实验中,位于中国合肥的中科大“可佳”(KeJia)机器人与位于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可宝”(CoBot)机器人,借助云平台实现了远程合作与资源共享测试。实验中,云端向双方机器人提供多种知识源和数据源,“可佳”向“可宝”输送语义理解和自动规划服务,“可宝”向“可佳”输送大,数据分析服务。借助于这些知识共享和远程合作,“可佳”与“可宝”分别完成了各自单独工作无法完成的测试任务。,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美国科研人员在科学实验中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铁在运营中出现了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术要进一步完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中国高铁从高速、降速、再到高速,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航天员王亚平进行太空授课,讲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等物理知识,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从哲学上看,太空授课的意义是( ) A自然科学为科学探索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B航天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认识客体的能力 C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科学精神是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矛盾的关键,【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太空授课意义的认识。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A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D项表述错误;太空授课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B项符合题意。,2.气象专家指出,人工增雨(雪)作业需要一定的云和降水条件,受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还做不到晴空条件下的“人工造雨(雪)”。这表明( )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客观条件制约着实践活动的结果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 A B C D,【解析】B 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人工增雨(雪)属于一种实践活动,只有条件具备,才能实现“造雨(雪)”的结果,可见客观条件对实践的制约,故正确;现在人工增雨(雪)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可见不同历史条件下,实践活动的水平不同,故正确;此题没有强调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排除;此题没有体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