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5496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6高考导航 考纲解读 1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因。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重难提示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重点)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重点) 3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发展途径。(重点) 4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难点),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一 环境问题,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考点一 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崇拜,农业,征服,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箭头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_和_。 (2)箭头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_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3)箭头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4)箭头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物质,能量,废弃物,3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_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如下图所示:,资源,自净能力,4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大气,放射性,海洋,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思考探究】 简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1)区别:_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_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_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5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破坏,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2015江苏东台期中测试)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2题。,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 A滑坡、泥石流 B酸雨危害 C臭氧层空洞 D土壤污染 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 C公害病 D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在开发利用中会产生对环境的破坏。第2题,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是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容易产生环境污染。,A,C,(2015北京西城区期末)2014年北京市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读图,回答34题。,3北京市(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 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B,D,解析:第3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冬季降水少,再加上燃煤取暖,空气中污染物质排放量大,雾霾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第4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基础,条件,目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思考探究】 怎样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提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发展,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思考探究】 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示:巨大的_压力;_严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资源短缺,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 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2)发展科技,贯彻加速科技进步教育方针,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4)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促进对外开放。 (6)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8)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5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 (3)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2015湖北七州市二模)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12题。,1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 ) A市场导向型 B原料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2该生态工业园区 ( ) A最可能位于湖北 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解析:第1题,图中主导产业链是蔗田系统、有机甘蔗、制糖系统、酒精系统,则主导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第2题,图中显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各个系统中的废弃物也被充分利用,节约了资源,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则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B,D,(2015襄阳市高三调研)在循环经济中,生产过程主要由减量 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正确处置等组成。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四步与其代表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步正确处置 B第二步再利用 C第三步减量化 D第四步再循环 4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之间的区别体现在( ) A生产环节 B消费、使用环节 C回收预处理环节 D废弃环节 解析:第3题,废弃物用于生产属于再利用。读图可知,第一步为减量化,第二步为再利用,第三步为再循环,第四步为正确处置。第4题,传统经济模式不注重回收处理,故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区别体现在回收预处理环节。,B,C,(2015太原模考)2014年9月1日,太湖结束了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期,迎来了秋汛开捕的第一天。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56题。,5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6太湖定期禁渔,可以( ) 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 B保证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 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 解析:第5题,太湖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6题,太湖定期禁渔,可使渔业资源得以恢复,从而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B,B,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 性、区域性特征。,关联图可以作为背景材料,也可以是问题情境。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图1);某一国家或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某一企业、公司的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网络图(如图2);某一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治理措施(如图3);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治理措施;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具体判读注意以下几点: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分析其中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图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将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2013高考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城镇发展 提供清洁能源 促进民居集中 A B C D,D,B,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简述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提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清洁的沼气能;改善农村环境质量。,2信息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