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鲁教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4319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鲁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鲁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鲁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幔,生物圈,考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 识 整 合,1.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实线N:_。 (2)分层,横波,纵波,地壳,地幔,17,软流层,莫霍,界面,(3)岩石圈 构成:地壳与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 【误区警示】 地壳岩石圈 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全部,还包括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E,软流层,2.大气圈 (1)大气圈的组成,光合作用,氮,氧,臭氧,紫外线,成云致雨,(2)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降低,对流,水平,增加,降低,增加,电离层,高空飞行,3.水圈,71%,连续,海洋水,冰川,【温馨提示】 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3)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上各种水体具有_的关系 。 【特别提示】 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多样 (1)陆地各种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2)冰川积雪(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 (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水源相互补给,底,全,上,深 度 解 读 1.地球内部圈层的对比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2.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3)逆温的影响 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3.生物圈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1)能量交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化学能沿食物链逐级流动,由于各级生物体热能的散失,能量逐级递减,而且能量流动过程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如下图中的双向箭头所示:,(2)物质循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到动物,最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无机物归还给环境,如此周而复始地被反复利用,叫生物的物质循环,如上图中的单向箭头所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有碳、氢、氮等循环。,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以景观图形式考查四大圈层 1.(2010江苏地理,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 火山灰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后经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故迁移的起始圈层是大气圈,终了圈层是岩石圈。正确选项为A项。 答案 A,命题角度二 雾霾与逆温 2.(2013浙江文综,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 B. C. D. 解析 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图大气垂直对流运动较强,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答案 A,命题角度三 逆温及其成因 3.(2015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A。第(2)题,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错误。 答案 (1)A (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