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3903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第3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链接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主要表现有: 1政治:诸侯争霸和各诸侯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 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3思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此时的科 技、文学、艺术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链接二 秦汉时期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 义中 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3思想文化: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 书坑儒”到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 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文学方面,汉 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 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 是主要标志。,针对训练 1(2015广东佛山质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解析:材料体现了很多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而土地的自由买卖破坏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2(2015成都一中模拟)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 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 本于黄老”。这说 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会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A,解析:司马迁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子、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家和道家不同学派间互相融会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道家学说在汉初最 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 实现大一统,故 D 项错误。,3(2015成都石室中学模拟)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某一历史 时期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指以分封的诸侯国名作 为姓氏的一种方法,秦代实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这种现象也不复存在,答案选B。,4(2015郑州模拟)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 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B,解析: A不对,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C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以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为标志;D不对,“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B符合题意,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 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关联 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生活在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时期,社会变革,统治阶级需要人才,工商业发展,公民的社会地位提高,百家争鸣,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法家和儒家先后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经过千年后复苏,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典题训练 1(2015山东青岛模拟)“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 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 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A,解析: B、C符合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D符合中国古代法家思想;A项符合题意,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和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都体现出以人为本,故选A项。,2(2015广东汕头测评)英国学者罗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文化有三个显著特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用表意符号书写而非拼音文字 B崇尚道德伦理而非宗教信仰 C重视家族观念而非个人观念 D崇尚通俗艺术而非高雅艺术,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汉字是表意符号而不是拼音,如象形文字,A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强调三纲五常,就是伦理道德,而西方中世纪处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之下,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受宗法制影响,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浓厚,这与西方强调个人意志不同,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既有高雅艺术如“风骚”等,也有通俗艺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主题一 周代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的演变 热点综述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这也是当今政治制度创新的重要历史借鉴。高考非常重视对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背景、特征、影响及与世界史相关知识联系等问题的考查,暗含对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知识通关 1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结构图,2规律认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三个中央职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四个地方机构:郡、县、乡、里。,(3)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点。 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对点训练 1(2015山东滨州模拟)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 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 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有无姓氏是西周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分封制逐步瓦解,郡县制出现,平民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最直接的是郡县制度的发展,答案 为A。,主题二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热点综述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能够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小农经济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命题以选择题为主,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表现、特点及影响等。,知识通关 1小农经济的确立、特点、地位与作用结构图,2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影响:农业生产自 给自足,农民 生产 积极性高,小农经济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对点训练 2(2015湖南永州一模)“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 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 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A,解析: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可以看出中国 的小农经 济最 先发 达,但一直停留在最初的状态,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故A项正确;经济体制的稳定性指小农经济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铁 犁技术更新缓慢是停滞的表现,不是本质问题,故C项错 误;材料没有提到欧洲经济后来居上,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