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应对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3870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7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应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应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应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3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应对,主干串讲,史料分析,高考链接,主干串讲,一、明清时期全球化的受益者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客观上的“受益者”。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由于高产作物推广种植,有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二、近代时期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 1.态度的转变:从闭关锁国到“西学东渐”。 2.应对的表现 (1)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一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另一方面,洋务企业出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2)新思想的萌发。向西方学习,争取民族独立富强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界的主流,先后出现了学习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3)近代外交的被迫转变。中国外交在晚清实现了由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与世界接轨。中国最早的专门性的近代外交机构是总理衙门。1901年,在列强的要求下,中国改革外交机构设立外务部,中国外交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外交制度也由此与国际接轨,真正融入世界交往体系之中。,(4)西方教育体制的引入特别是大量留学生的出现,使中国的教育也逐步与世界接轨,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三、现代时期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 1.基本态度:积极融入,趋利避害。 2.应对措施 (1)对内深化改革,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实现与国际惯例的真正接轨。 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保障。,(2)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逐步形成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开放浦东新区,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地区性的国际贸易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倡导建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合作、共赢”。 (3)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引下,不断调整外交策略,为国内经济建设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不同类型的国家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促进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地区性的安全与合作等等。 (4)通过在国内外建立孔子学院等措施积极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积极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 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必须抓住时机,迎接挑战,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特色,促使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史料分析,一、近代中国的被动全球化 材料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 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问题】 据材料简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解读】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材料的出处,可知不平等条约在给中国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积极影响。对待“影响作用类”题目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答案: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现代外交转变;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二、近代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材料 1871年10月,明治天皇发布诏书,号召出国留学。到1873年,留学人数已达373人。同时大量引进西方人才,到1875年,在日西方人才达524人。同时期中国派出的留学生,因为更改发式服饰引起国内保守势力的责难,被迫中途全部召回。,【问题】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及不同的原因。,【解读】材料中中日双方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日本是积极学习,中国被动接受甚至排斥。“原因”既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双方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也与当时实行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即日方为对外开放,中方则为“闭关锁国”。,答案:态度:日本是接受并积极学习,中国是消极被动甚至是排斥。 原因:一是两国历史传统不同,日本有模仿外来文化的传统,而中国是文化输出国,有优越感;二是两国发展程度不同,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已经引进西方军事科技,而中国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三、现代中国对全球化的积极应对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一带一路,【问题】据材料指出当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角色变化及倡议,并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分析其合理性。,【解读】材料对于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变化及倡议表述非常的明显直观,即从参与者到塑造者、一带一路倡议,所以问题中的前半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利用材料本身的能力;“合理性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国际”两个角度回答即可。,答案:角色变化及倡议: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 合理性:古代海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经验;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加强提供了机遇。,高考链接,角度一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中西习俗融合 1.(2017全国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集体婚礼把东方文化的“喜字纱灯引导”“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与西方音乐、头披白纱、鲜花等相结合,故答案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B项正确;A项中“实现了婚姻自主”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没有关系;D项集体婚礼虽由政府主持,但是不能说明社会习俗的演变由政府主导,思想观念支配人们的行动。,角度二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近代化发展 2.(2014全国卷,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C 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是中国电影制作的中心,国产片的放映数量高于京津,说明国产片流通到京津的成本高于外国片;只凭京津外国片与国产片放映比例,不能说明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比上海更具热情,故B项不正确,C项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