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120世纪西方苏联经济模式的调整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3859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7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120世纪西方苏联经济模式的调整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120世纪西方苏联经济模式的调整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120世纪西方苏联经济模式的调整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聚焦 一 专题贯通 专题1 20世纪西方、苏联经济模式的调整,考情统计,主干串讲,史料分析,高考链接,考情统计,主干串讲,一、苏俄(联)经济模式探索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1.政府干预排斥市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义务劳动。 影响: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引起人民不满,引发新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 表现: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影响: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压制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的积极性,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2.政府干预下的有限市场新经济政策 (1)表现: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 (2)影响:实践上,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上,实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一条使苏俄(联)正确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对市场调节的再次尝试战后苏联改革 (1)表现:赫鲁晓夫改革中下放权力、“物质利益原则”等;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推行新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等。 (2)影响: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导致改革最终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政府干预,但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最终失败。,二、西方经济模式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辩证统一 1.自由放任经济大危机 (1)表现:政府基本不干预经济,企业和国家间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 贸易。 (2)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推动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加快了西方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东西方世界贫富差距加大;到帝国主义阶段后,不适应性日益明显。,2.由自由放任向政府干预的过渡胡佛的有限干预 (1)措施: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政策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干预”经济的措施主要有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鼓励企业投资,提高关税,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企业农场、各州发放贷款),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坚决避免“极权主义”。 (2)影响 没能缓解经济危机。 一定程度上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3.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70年代 (1)措施 罗斯福新政: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农业生产,实行以工代赈、社会救济等社保体系。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开支等方面干预生产,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福利国家)。 (2)影响 使资本主义世界逐渐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威胁,进入政府干预经济时代。 推动了战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到来。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4.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的调整 (1)内容 20世纪晚期: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如出售国企,减少财政支出、福利补贴)。 21世纪初,美国金融危机后,再次加强国家干预。 (2)影响 西方各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阴影,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出现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 未能根除经济危机。 综上可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充满活力,获得充分发展,必须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种手段的辩证统一。,史料分析,一、苏俄由只重政府干预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统一 材料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全球通史,【问题】导致材料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解读】材料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结合上一句可知,列宁认识到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是行不通的。,答案:(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二、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干预,减轻自由放任政策下的经济弊端 材料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问题】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解读】 “特点”据材料中的“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机构600万从业人口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可知政府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等方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作用”抓住“民生”一词,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答案:(1)特点:加强政府干预: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2)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高考链接,角度一 新经济政策的逐步取消 1.(2014全国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D 据材料“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说明基本的技术基础不缺少,排除A、C;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排除B;新经济政策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由德国公司负责”的做法与其类似,故选D。,角度二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2015全国卷,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解析:B 材料信息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养老金制度,涉及这一规定的是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故选B项。,角度三 赫鲁晓夫改革 3.(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A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53年苏共中央对农民报酬的改革,设问角度旨在强调主观意图,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受限,农业落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发展农业需要农民积极生产,故答案为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